病情稳定的心绞痛不应放支架
2017-04-14于素文
于素文
美国支架使用率为何持续下降
上世纪末,欧美已开始开展慢病预防康复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999年,美国急性心梗、心力衰竭、脑卒中发病率和住院率非常高。但经过12年的积极预防与康复治疗,美国2011年的医院病床使用率比1999年下降了40%,心脏支架使用量以每年10%的速度持续下降。
胡大一教授说,如果中国也能普遍推广预防措施,相信经过10年左右,慢病发病率也会大幅下降。“慢病防控包含两方面,第一是预防,第二是康复管理。除了药物等医学治疗,还要从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帮助患者。”
医疗技术再发展、再提高,都不如预防起到的效果好。但现在医院是被动的,很多医生坐等病人上门,他们必须走出去,到社区、到单位去推广慢病防控知识。
支架也有“心病”
心脏支架,在救治重度冠心病患者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撑开狭窄的冠状动脉,使心脏供血得到恢复,诞生以来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身体上的疾病没有了,很多人却出现了支架后遗症。很多中老年人在做了支架手术后,总是会出现不安,害怕支架会掉下来或者堵塞,甚至不敢运动,不敢坐飞机,不敢过夫妻生活,变得郁郁寡欢。
胡大一教授表示,支架后遺症实际上属于心理问题,是一种健康缺陷,必须通过心肺康复科的指导与治疗,才能走入正轨。“常规的康复,主要集中在肢体、言语功能等方面,如果心脏病患者能说话、能吃饭、能走路,很多人就认为不用做康复了。但这只是第一步,很多患者的心病已经落下了,必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关爱和指导。”
慢病患者普遍抑郁焦虑
胡大一教授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心脏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长期实践发现,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患者都存在焦虑抑郁的问题。而焦虑抑郁表现出的症状,最主要体现在胸部和腹部,例如表现为胸闷气短和胸疼。很多患者一有这些症状,就去心内科看病。有一个老太太,成天觉得头晕乏力,以为自己是脑梗塞,结果CT、超声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最后我告诉她:‘每周让孩子陪你聊聊天就行了。后来症状果然不见了。还有,有些老年人喜欢操心,操儿女的心,操孙子的心,成天睡不好,这样想不焦虑都难。”
运动的治疗作用不可代替
胡大一教授说,行为决定健康。对慢病患者来说,60%的病情都由非药物因素决定,药物、运动、饮食、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跟上,医生不能开了药就完事了。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诊时,常被告知需要多运动。胡大一教授指出,虽然现在有了支架,有了越来越多疗效确切的药物,但运动对慢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充足适量的有氧运动,对血脂下降、血压稳定、体重控制都有辅助疗效。“对于病情稳定的心绞痛患者,我是很不支持放支架的,他应该首选药物结合运动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