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来的中国梦
2017-04-14史书
史书
“镂金作胜传荆俗, 翦彩为人起晋风”,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日即事》,记载了剪纸的历史。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克乡乌克村村民宋玉华,以土豆般朴实、饱满的爱心,用大半辈子的年华,行走在剪纸的路上。
神 佑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宋玉华手里拿着一幅灶神的剪纸说,“小时候看着大人(母亲)绞纸,就爱得不行,从八九岁开始,就悄悄的绞开了。尤其是灶神,打小就记得这副对联。”
“灶神又叫灶王爷、灶君、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咱们汉族民间传说灶神,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晚上,上天开会,陈报这家的善恶,除夕日返回人间。所以才有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说法。”
宋玉华轻轻地把剪纸平铺在炕上,接着说。
“绞灶神不同于绞其它普通的图案,因为汉族民间祭祀灶神的说道挺远久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祭灶神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所以,自熏样子开始,一直到剪纸成型,每一步都马虎不得,随意不得。”
宋玉华相貌平实,表达却清晰有度,一口地道的农村话温暖如春。我们一行捧着热茶,专注地听着她的神奇讲述。
“你比方说这个熏样子,现在是公开的,我小时候,正值文革时期,不让绞哇,尤其是灶神。我就偷悄悄的绞,先把灶神的样子平铺在一张纸上,白纸最好,当时纸张缺哇,我就找一些旧的书或报纸,熨(用手掌慢慢摊平)平了,把灶神的样子放在纸上,开始往上滴水,这个滴水是有讲究的,不能一下倒上去,要是一下倒上去,样子就被冲歪了,白纸也一下就泡烂了。咋弄了?得一点点先把白纸浸湿了,灶神的样子紧跟着就服帖了,然后再往样子上滴水,滴到饱满为止。然后就用煤油灯熏,蜡烛不能熏,就得煤油灯,因咋了?煤油灯黑烟大,熏出来的样子看得清楚。”
“灶神的样子熏好了,把原样轻轻弹起(原样保存以备再用),灶神便稳稳当当坐于纸上了。然后就找来红纸,准备要几个就把红纸叠几层,叠红纸的时候,要把带颜色的一面叠回去,露出无色的一面,然后把灶神样子和叠好的红纸用针缝在一起,便开始绞了。”
宋玉华说到细微处,两只手在空中模拟着……这个有着初小文化的农家妇女,浑身上下都溢满了对剪纸的一往深情。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准备供奉灶神爷了,每家都有一个专门的地方,要不在厨房的一处较高较净之地,要不
“剪”出来的中国梦
是迎面一处亮堂之地,都是最理想供奉灶神爷的地儿。把灶神爷贴好后,再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两边,全村人家陆续准备好也就到大年三十了,这一天,每家每户的男人和男孩子,会在每顿饭前,毕恭毕敬、虔诚地给灶神爷上香,祈求来年无灾无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宋玉华是众多农家妇女中极其普通的一个,却与古老的剪纸结下如此深厚缘情。随着时代的更迭,生活的改变,审美的转化,剪纸这样的民间独有艺术,还能在北方这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后山村子里,被宋玉华这样的农家妇女津津乐道。我想,在她合十神前,虔诚祭拜的那一刻,她所跪拜的是对剪纸艺术的敬畏与传承,用她独有的经文,诵一种对剪纸人生的追求。
媒妁之约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宋玉华虽然实现了自己晚婚的目的,却未能如愿自己的恋爱自由。回忆起自己当年相亲的情景,这个近六十岁的农家妇女,脸颊竟泛起红晕,抬手使劲儿揉了揉眼睛,才说起了当年酸涩无奈的青春时光。
“心想着自己踅摸一个,那个年代,大都是父母说了算。我争取晚婚就算先例了。再自己找一个?难啊!后经媒人介绍,去看了一个,高高大大的,大致还行。我就想,要是我画下剪纸图案,他会给上色,我就找他呀。”
宋玉华轻轻叹口气,凝神窗户外。
“第二次见的时候,我就试着让他上色,唉!哪能了!涂成一片能给你。笨手笨脚的啥也不会。”
“那你找他了么?”我急着问。
“呵呵,找了哇……” 宋玉华憨实的微笑着说,“他不会是不会,但是人家挺支持我的,自打成家后,从未反对过我捣鼓剪纸。就是有的时候,我画样子画得忘了做饭的时候,人家劳动回来了,就不高兴了……”
我们无从想到,宋玉华当年,是以怎样的情怀步入婚姻现实中的,但是,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宋玉华对剪纸,洋溢着的那份欢快、热爱、沉迷、执着的情感。
“剪”出来的中国梦
哲人说:“人生需要一把剪刀,合理正确剪裁,方可裁出美丽的生活。”
宋玉华的剪纸作品中,烟熏火燎的生活气息浓郁、质朴、大气。草虫鱼兽、日月星辰、锅碗瓢盆……都在她的剪刀下活了起来。
当她把自己最近创作的,目前最大的一幅剪纸作品拿出来,铺开在桌子上的那一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瞬间屏气凝神……
这是一幅高约二尺,宽约一尺的大型剪纸。
两个农家孩童一男一女,身着中国农村独有的对襟盘扣上衣,正在捐钱,小女孩儿扎起的辫子上,蝴蝶结不仅闪着光,还在一晃一晃呢。在他们面前,是一个有着青花瓷图案的捐款罐儿,罐儿的正面剪着“爱心”两个字。鲜红的桃心在众人一呼一吸的气息中,竟然一跳一跳,似一朵桃花在轻风中含笑。
一个传统式中国结垂吊在两个孩童的头顶上,中国结上赫然剪着:中国梦!仁爱两字如同士兵,一左一右守护着中国梦。
各种鲜花相连盛开在四周。
好一幅祥和、喜庆、团结、和谐的仁爱中国梦!
宋玉华的一通简说,比她的这幅大型剪纸还要有范儿。
“哎呀,绞这个可费劲儿了,先得创作了哇,乃倒不是个说,又要考虑尺寸,又要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又要思谋当前形势……”
众人再一次唏嘘不已。
“斋哈奇怪了?我每天看电视就爱法制世界、新闻联播了,我不看乃连续剧。”
还有什么名言警句能敌得过这位农家妇女的简单直白?还有什么心灵鸡汤能抵得过这位农家妇女的执着追求?还有什么精美辞藻能比得过这位农家妇女的善良纯真?
“就斋也不对我的心。”宋玉华指着如此盛大华美的剪纸,摇着头还不满意。
农家女的剪纸梦,剪出花样不是梦,她要剪出韵味、剪出妙曼、剪出與时俱进、剪出仁爱中国梦……
56
牧歌
人生在世,有晴有阴也有风雨,生活的路上,谁也免不了会生出几分烦恼,几许孤寂,几丝凄苦,几缕哀怨,每逢愁锁眉结,闷上心头的时候,我劝你不妨去茶楼坐坐。一杯香茗在手,或许能够使你爽目清心,解脱忧虑。
我喝茶的习惯是受父母影响而养成。常常在窗外飘着小小雪花的冬天,做完了一天的工作或家务,捧起一杯散发着淡淡香气的茶伫立窗前,心中因为这茶的温暖与芬芳而暖热了许多,便没来由的欢喜不少。其实冬天也颇具人情味的,那奇妙的雪花和我手中的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沟通它们的是水,是时光,也许是一颗怀着悲悯与希望的略有创痛的心。雪花在天空中飞舞、飘落,给大地圣洁与潇洒;茶叶在杯中飘弋、过滤,给心情一方晴空和轻松。
我也经常在心境落雨的日子,情绪潮湿的时刻,独上茶楼,凭栏而坐,捧起一杯散发着淡淡香气的茶,杯盖儿一掀,一股暗香飘过来,那是一种怎样的香啊,清淡、质朴、不浓重、不浮夸。喝一口,是清爽,是恬适,是新鲜。面对一杯绿茶的清明,或远眺蓝天白云,或俯视万家灯火,或闭目而思,让锚一样凝重的心灵下沉、下沉,直到胸口溢出一片阳光般的宁静。
云南自古多风景,如今景中多茶楼,我有幸在那里待了数月,进茶楼是每日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自己常常光顾的是“清官厅”茶楼。人立闹市举目望茶楼,那飞檐雕栏水榭云阁往往给你产生些许“雅”趣,然身在楼中,俯瞰尘世,清深悠然之中你能悟到的只是一种“净”意。在这里,高低贵贱,悲喜哀乐你无须细分,进香茶楼都是茶客。茶客之间亦无须问名道姓,只管自斟自饮。有伴的人,茶是与伴交谈的话;没有伴的人,茶是听君独语的知己。而我常常是孤身只影,因而茶就成了永远不会抛我离去的至朋亲友。
我不懂茶经,也不通茶道。所以茶的粗细浓淡,我自然从不计较。无论是芽,是末,是甜,是苦,在我看来都是植物之灵,天地之真,只要一杯半盏,便能静心平气。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喜爱说一个“品”字,这样说着,仿佛有表明某种格调与档次。为此留下不少优美的文字以佐证。我寻思,所谓品茶实在是品自己。茶不过是为“品”而设的道具,正像敬佛人手中香火。品茶如参禅,杯中有茶,茶中有我。轻抿慢呷一口,顿觉滋肺润腑,神气思远,随即香飘我飘,绕山绕水,云岚雾幔中飘弋浮游的那颗魂灵,也就只剩下一个空。若能做到“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可以说是好的境界了。待一会儿转神来,凝视杯盏,依旧是杯中有茶,茶中有我,但此时此刻的心境已与先前全然不同了。这便是我在茶楼独饮时,从三寸杯盏中所获得的那份悠然禅韵。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难得茶楼里有这份纯净。带积虑疑惑而来,怀清明淡泊而去,你又何乐不为?我常这样端茶问自己。一杯在手,独坐楼时,念大地之豁达而修其身,思山水之平和而养其性,久而久之,积虑便随芬芳飘散,疑惑终为清凉化解,眼与心间只剩下一种从未有过的清醒。虽说是独坐,但也并非感到孤单。要知道饮者之意不在茶,和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样,而在那些花、鸟、石、木、云、雨、雾、气最深处,和那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情结里。
当黄昏降临,长长的层峦,迭峰的山脉,像一条宽幅的翠色丝带,拖曳着落日那枚圆圆的红风筝晚归时,我便会携带着对于茶楼的依恋和绿茶所赠予的那份纯净有意和无意地步入喧嚣的人流,拥挤的街道,步入我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此时此刻,我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这是因为心湖里荡漾着绿意和馨香,情绪的朗空上充满了安静的阳光。
倘若感到苦闷与孤寂,你不妨去茶楼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