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骂鸭》试解

2017-04-14吴九成

蒲松龄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谐趣内省疾患

吴九成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骂鸭》原文一共只有210字,从情节铺陈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来看,它有别于《聊斋》里的一般小说作品;至于是不是纪实性的札记,也难于考证,故笔者倾向于将它视为一则寓言故事。

和中国古代《韩非子》里的“守株待兔”、古天竺《百喻经》里的“建楼”等寓言故事一样,暗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无比的幽默和风趣。那个偷鸭者把邻居老翁的鸭子偷来吃了,当夜就浑身发痒,并长出了许多毛茸茸的细毛,且无药可医,这不让人发笑吗?在通常情况下,偷吃了人家的鸭子是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现在竟然发生了,这种反常滑稽的现象,便孕育了一种喜剧效应,起到了让人在笑声中表达对偷鸭者给以嘲讽的艺术效果。让人觉得可笑的另一点是,此人在无药可治的时候,不得不亲自请求丢鸭者好好地骂一顿,骂过之后,他的病竟然就真得好了!这又是一种超越常情的异常,产生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效应。而尤其有意思的是,在求骂的过程中,竟又出现了一次小小的曲折——这位丢鸭的老翁起初偏偏不肯骂人,逼得偷鸭者不得不当面承认鸭子就是自己偷的,并说出求骂的真实原因。整个作品的谐趣,就是蕴含在这种正常与异常的矛盾滑稽之中。

这则饱含谐趣的故事到底说明了什么呢?也就是说,既然是寓言故事,那么,在它的谐趣之中包含了什么样的寓意?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解说通常都是这样:人不能做坏事,做了坏事会遭到报应。这样的解说虽然没有错,但不免肤浅。也有人进一步指出:做了坏事必须老实地承认并切实加以改正。这一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为这一结论所作的分析却未能紧贴偷鸭者的心路历程,故给人以隔靴搔痒的感觉。所以,笔者试图做更深入一层的思考,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偷鸭者身心变化的内在根据,发掘出它的喜剧谐趣之中所寄托的更深刻、更严肃的内涵。

偷吃了人家的鸭子之后,就会浑身发痒并长出许多茸毛,这显然是超越现实的艺术虚构,作为寓言故事,这样的虚构当然是容许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就此把这样的现象(尤其是浑身发痒)看作是完全的虚构,而是很有可能就真得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来看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例:

英国《泰晤士报》曾有这样的一个报道:一名清洁工人,常年在高压线路下工作,他总是担心高压线会掉下来使他触电。一天,在他工作的时候,高压线真得突然掉了下来,落在他的身上,他也果真触电而死,因为解剖后发现,他的肝脏和心脏都已破裂,完全是触电而死的症状。可是,另一个事实却是:掉下来的电线,当时是一根没有电的电线。一根不带电的电线掉在身上,竟然真得将人电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怪事呢?

按照巴甫洛夫心理学的观点,这是由于那位清洁工自我心理暗示的结果,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由于心理疾患而引起行为失常,这样的事情是司空见惯的;而由心理疾患引起生理疾患,也屡见不鲜。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过这样的事情:有的人在臆想症的影响下,老是觉得自己身上某个地方生了病,于是便感到这个地方疼痛难忍;开始时,医学检查并没有发现此处有什么器质性病变,但他(她)自己却一口咬定有病,而且為自己的这个“病”忧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慢慢地体质越来越差,后来果真生病了(有的人甚至因此而死亡)。英国的那位清洁工,就是由于长期在这种固定的心理疾患影响下,导致他在没有电的电线击打下惊恐而死的。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故事里的这位小偷了。很显然,他偷吃了老翁的鸭子之后,并没有心安理得,没有若无其事,也就是说,其基本的道德良心尚未泯灭,所以,在他的潜意识中感到了不安、愧疚甚至自责。心中的躁动不安,使他发生了相应的生理反应,诸如睡觉睡不安稳,心里烦躁,稍稍入睡就会做噩梦等等,于是就会感到浑身燥热、发痒;至于是否长毛,此处姑且作为“虚构”对待,但也不是没有可能——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有可能会使体内的内分泌中雄性激素突然大增,促使细小的汗毛陡然增多;又因为在偷鸭者心中,觉得这些毛与自己偷鸭有关,于是,他便把这些汗毛向鸭毛靠拢并进而等同,以为是长出了鸭子的茸毛。这也就是说,这个偷鸭者之所以会得了浑身发痒并长出鸭毛的毛病,正是由心理疾患导致的生理疾患,与那位“触电而死”的英国清洁工一样,是自我心理暗示的结果。

由于这一生理疾患是由心理疾患引发的,因而靠外部的医药当然很难治愈。怎么办呢?所谓夜里梦见有人告诉他必须去找丢鸭的老翁骂一下,实际上就是他在烦躁不安中的自省自悟,即必须去向老人承认错误并请求批评和原谅。他把这一认识付诸实施,果然获得了极好的效果,本来无药可治的毛病,一下子就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效?因为老翁这里的“骂”,实际上就是批评教育,经过老翁一骂即批评教育,他获得了精神解脱,心理得到了平衡,所有烦躁不安的情绪都很快消失,源自心病的“身病”,因心病得到了根治也就随之得到了根治。

这位偷鸭者由于自己的道德良心尚未泯灭,在自愧自责时又能自省自悟,主动承认错误并真诚地接受批评,因而便上演了一出始于偷鸭生病、终于身心痊愈的小喜剧,绘就了他前前后后的整个心路历程。沿着这个思路去审视《骂鸭》,我们对偷鸭者偷鸭之后的种种心理和生理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的言行举止,就有了一个更确切、更合理的诠释和理解。

注重内省,这是中华民族注重人格自我完善的优秀传统。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就在《论语》中对此作了“吾日三省吾身”的理论阐述。时至现代,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更进一步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从而为中国古老的内省传统提供了全新的哲学支撑,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指明了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尽管他讲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原理)。他们的思想以及其他许多先哲们与之相关的论述,都对国人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明乎此,就会知道:一个人犯了错误之后,如果能够及时反省,侧重于内因的挖掘,问责于自己的灵魂,通过自省而自悟,由自悟而寻找到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有效途径,那么,就一定会从已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骂鸭》中这个小偷,就正是这样做的。诚然,作为一个普通村民,他也许目不识丁,根本不知道孔子的什么“吾日三省吾身”,但注重内省是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集体意识,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程度不同地保有这种自省的优秀基因,这位村民,自然也会继承这一民族心理传统。

由此也会发现:在这则故事令人发笑的喜剧谐趣之中,原来还有这样严肃而深刻的思想蕴含。

可惜地是,这些年来,不少人慢慢淡忘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优秀传统,注重内省的道德基因似有逐步消失的危险。相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又沉渣泛起,占有他人成果心安理得,损人利己毫不脸红,更谈不到请求被损者的批评和帮助了。蒲松龄在篇末议论中说:“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意思是不要轻易骂人,因为一骂,盗取别人财富的那些人,其罪过就会减少。这自然是开玩笑的话。再说,故事里的偷鸭者是自己省悟之后请求别人骂的,所以这骂就会有效果;而今那些贪污受贿、盗窃抢掠的坏蛋,能够自省自悟、主动承认罪过的,能有几人?这些人不但心肠很黑,而且脸皮很厚,根本不在乎你骂与不骂。所以,一切有正义感的人,对那些肆意践踏民族优秀传统的坏人坏事,都不应保持沉默,该骂则骂,该批则批,不必担心会为他们“减罪”。

(责任编辑:谭 莹)

猜你喜欢

谐趣内省疾患
理性主体的内省原则及内省扩展分析
派对尤物
小柴胡汤加减论治常见肺系疾患举隅
春季过敏性疾患高发防治有办法
原本性体验 内省中歌唱
如何书写民族内省视角的藏族电影——探赜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剧本的自觉性藏族书写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幽默谐趣
水墨谐趣
严肃与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