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心理罢工”
2017-04-14
所谓事业,就是今天干了,明天还想干;所谓职业,就是今天干了,明天还得干。
工作日的早晨,你是否极不情愿地按下闹钟,心里叹一口气又要早起上班?坐在办公桌前,是不是也动辄懒洋洋地消极怠工?是否感觉到快无法控制内心暗暗滋长的厌倦感和消极情绪,已成为职场“倦鸟”?
有研究表明,当人的身心持续劳累一段时间后,身心俱损的疲惫感会让人产生抑制不住的倦怠,甚至对于自己原本热爱的事业和环境都失去兴趣、产生厌倦,这种心理状态被专家称为“心理罢工”。
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上班族会经常出现“心理罢工”,其中大多数职场人不知该用怎样正确的方法排解和调整这种“心理罢工”,而选择用频繁抱怨甚至辞职的方法来宣泄。
你“心理罢工”了吗?
所谓“心理罢工”,是指员工对个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意放弃。这样的不良心理带来的后果其实很严重,不仅会降低员工个人工作效率、产生工作怠慢,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团队和部门的工作状态。
关键在于,出现这样“心理罢工”状况的上班族并非个案。据不完全统计,有51%的职场人会经常出现“心理罢工”,每年有1-2次“心理罢工”迹象的占24%,仅有9%的人表示从来没有出现过“心理罢工”。
“手上压了一堆工作,整个人焦虑得不行,可就是不想干。”在某外企担任策划一职的王女士抱怨道,“现在每逢周末,总是很开心,可一到周日想到第二天要上班就开始觉得没劲。星期一上班再遇上个早高峰就更加没精神,真不知道要怎么熬过整个星期。”
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此类员工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如今职场人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8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现在微信群完全成了一个大家吐槽的地方,抱怨声连连,对象有领导也有客户还有同事,听到大家说‘想跳槽的频率越来越高。”王女士的这一说法,在网上投票的结果调查中也得以验证,将近三分之一的在职者选择用频繁抱怨, 或者跳槽来驱散“心理罢工”的念头。
摆脱“心理罢工”的牢笼
针对不同“心理罢工”的“症状”,上班族们到底该如何“对症下药”,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呢?
首先,最常用的方法是换个环境。这里的“换环境”不是指跳槽,而是想办法让疲惫的心适当休息一下,换个“栖息地”。选择这种办法的原因在于,上班族们的“心理罢工”常常是由职业倦怠引发的。
这时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度个假,或来个短途自驾旅游,可以让自己短暂地离开工作场所,给身心放个假。通过换个环境、放松身心等方式,寻找新的工作灵感,焕发出新的工作热情和希望。
其次是增加团队活动。职场“心理罢工”的一大症状是工作拖延,这就需要一方面增加团队活动的频率,另一方面,可适当增加自己平时的业余活动,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适当的给自己“充电”,在心理层面自我肯定,增强自信。
最后是自我调节心情、注意规律作息。当我们被内在压力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内外夹击时,负面情绪涌上心头很容易影响到工作。这个时候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还可以向知心好友和家人倾诉烦恼,寻求他们的开导和帮助。在作息饮食上,也要少吃容易上火的食物,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都是可以有效辅助消除负能量的好方法。
寓工于乐
人力专家认为,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你将不会感到疲倦;如果你爱自己的工作,你会感觉到充实和幸福;如果你爱自己的工作,你才会付出 100% 的努力。不论从事哪项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实现人职的完美匹配,都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虽功成名就但仍然在田间地头忘我的工作,不为别的,只因他热爱从事的工作并能发现乐趣,实现自我价值;“两弹元勋”邓稼先毅然告别妻子儿女,隐姓埋名进入飞沙走石的戈壁滩,不为别的,只因他执着于热爱,工作于兴趣;被誉为“世界股神”的巴菲特去图书馆翻译所有关于價值投资的图书,在地下室查阅历史上所有的股票交易资料,甚至在蜜月旅行时在汽车后备箱里放上大量资料以备学习,不为别的,只因他对投资行业充满热爱。
有一位资深人力主管曾说,当一个老板问员工:职业和事业的区别是什么?员工说:很简单,所谓事业,就是今天干了明天还想干;所谓职业,就是今天干了明天还得干。所以,你爱你的工作吗?若不够热爱就赶紧重找“新欢”,若仍有热爱就积极调整自己,拥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寓工于乐,争取永不“心理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