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大型体育赛事经济效应分析

2017-04-14李采丰陈伟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经济效应

李采丰+陈伟

摘 要:以2015年重庆国际马拉松为例,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国际马拉松直接拉动经济1.6亿元,所带来的产出效应为3.11亿元,所得效应为1.47亿元,税收效应为1 795.5万元,就业效应为1 636人。同时发现,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的经济效应存在“外部正而小”和“内部不均衡”两大特征。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经济效应;投入产出模型;重庆国际马拉松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2-0032-06

Abstract:By taking the Chongqing International Marathon in 2015 as an example and combined with input-output model, this paper mad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large-scale sport ev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rathon has directly stimulate the economic growth by 0.16 billion yuan, which brings about output value of 0.311 billion yuan, income value of 0.147 billion yuan, tax value of 17.95 million yuan as well as 1636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economic effect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external positive but small" and "internally imbalanced".

Key words: large-scale sport events; economic effect; input-output model;Chongqing Incernational Marathon

大型體育赛事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更能直接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因此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正逐渐成为各个城市乃至国家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大型体育赛事具有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以及获得数据难度大等特点,学术界对其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本身特征及其影响评价等定性分析方面,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经典理论对某一特定大型体育赛事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仍是凤毛麟角。

1 文献回顾

学术界关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历史较为悠久,自利昂惕夫提出相关理论并制成投入产出表之后,经过钟契夫、陈锡康等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完善,已日趋成熟,并被大量运用于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效应和各部门间内在经济联系等问题[1]。如李世佳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消费的就业效应[2],廖明球构建出“节能减排”投入产出模型,并从调整产业结构的层面研究各部门节能减排问题[3]。

综观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分析体育赛事的定义、规模划分、综合影响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David C Watt、Roche、Emery以及Johnny Allen等国外学者最先将大型体育赛事等同于事件,并认为事件是发生的不同于任何存在的事情,或是发生的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同时,他们从事件的范围、规模、市场、受众以及媒体覆盖率等多个方面对事件进行分类,并由此延伸至大型体育赛事的研究[4-7]。史立峰、孙有智、鲍明晓等人分别就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或地区整体形象、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8-10],而在经济效益方面则主要体现在田静、赵蓓蓓、黄海燕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他们通过构建相关机制和指标体系,从赛前和赛后两方面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效应评价方法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1-13],为进一步研究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存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导致评价结果有失偏颇。

2 模型建立

2.1 模型基础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值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其矩阵表达式为A={aij}nxn,它反映了n个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13]。

2)列昂惕夫逆矩阵

列昂惕夫逆矩阵是对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互相依存关系进行数量分析的工具,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表示每生产1个单位j部门的最终产品,需要i部门生产的总产品量,而每一列列元素相加则表示获得1单位的第j个部门的最终产品,需要消耗本部门1单位产品和其他所有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之和。因此,列昂惕夫逆矩阵又可以称为投入产出乘数,其基本表现形式为(I-A)-1。

2.2 模型构建

根据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可知,最终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各部门生产总量的变化,故可用最终需求向量与列昂惕夫逆矩阵的乘积反映各部门产出水平,其具体表现形式如式下所示:

上式中,X表示各部门总产出向量,Cij表示列昂惕夫逆矩阵,Y表示最终需求向量。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投入产出模型常被用于各种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李世佳、黄海燕等人通过改变最终需求量向量的表现形式,反映某种活动给各部门带来的就业效应和产出效应。基于此,结合投入产出经典理论和所得数据的特殊性,分别用总产出系数、增加值系数、产品利税系数以及劳动投入系数来反映经济效应中的产出效应、所得效应、税收效应和就业效应。

1)产出效应模型

产出效应模型是用来反映由于最终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某部门生产总量变化情况的,可以表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各部门的总产出列矩阵的乘积,其数学表达式为X=(I-A)-1Y,其中,X表示各部门总产出向量,Y表示最终需求向量。

2)所得效应模型

所得效应模型是用来反映由于最终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某部门增加值变化情况的,可以表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各部门增加值系数列矩阵的乘积。其中,增加值系数是各部门的增加值与该部门的总产出之比,也等于折旧系数、劳动报酬系数和纯收入系数之和,其公式可表示为ayj=yi/xi。

3)税收效应模型

税收效应模型是用来反映由于最终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某部门税收变化情况的,可以表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各部门产品利税系数利矩阵的乘积。其中,产品利税系数是每个部门的利税与总投入之比,它可以判断产业的不同性质,其公式可以表示为amj=mj/xj。

4)就业效应模型

就业效应模型是用来反映由于最终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某部门就业人数变化情况的,可以表示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与各部门劳动投入系数列矩阵的乘积。其中,劳动投入系数是指各部门的劳动报酬与总投入之比,其公式可以表示为avj=vj/xj。

2.3 模型补充

通过调查问卷数据所涉及行业的性质特征以及各行业与2010年重庆投入产出表中42部门的相关性高低情况,将42个部门进行了重新分类,通过将相关性低的部门合并统一,形成包含13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具体情况详见表1。在保证新的投入产出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调研数据,综合运用上述模型,准确全面反映重庆国际马拉松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3 数据说明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重庆国际马拉松社会效能综合评估小组的实地调研,该小组针对国际马拉松所产生的经济、文化和健康效能问题,设计出反映观众、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消费支出和普通民众对比赛的主观看法,并于国际马拉松赛举办当天在现场分别向现场观众、运动员以及其他市民发放3 000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 447份,问卷回收率为81.57%,满足问卷调查的随机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等原则,所获得的数据通过了相关的统计检验,数据结果基本符合现实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运动员为920人,占37.6%,现场观众612人,占25%,普通市民915人,占37.4%(表2)。其中,男性1 121人,占45.8%,女性1 194人,占48.8%,未注明的132人,占5.4%;重庆市内1 662人,占67.9,市外666人,占27.2%,不清楚的为119人,占4.8%。同时,调查对象包含各年龄层、不同教育程度和各行各业人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2 数据整理及分析

结合实证研究需要和调查数据的特殊性,对调查所得的基础数据进行了整理,分别就运动员和观众在住宿、餐饮、旅游、购物、交通、通讯等行业的消费情况进行了分类。分类结果显示,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直接带动重庆总产值达1.6亿元,其中包括政府财政支出1 600万。

就运动员的消费情况而言,在重庆国际马拉松期间,运动员的消费总额约为4 291万元,人均消费约为1 226元。其中本地运动员消费总额为1 315万元,人均消费约为163.5元;外地运动员消费总额为2 976万元,人均消费约为372元。从运动员在各行业的消费来看,交通运输业的消费水平最高,约为2 040万元,约占总消费的47.5%,其次分别为购物、住宿、旅游、餐饮等行业(表2)。

就现场观众的消费情况而言,观众在重庆国际马拉松期间的消费总额为10 970万元,人均消费为361元。其中本地观众消费总额为5 299万元,人均消费为129.6元,外地观众消费总额为4 791万元,人均消费为484.8元。从重庆市内外现场观众在各行业的总体消费和人均消费情况来看,第一梯队为住宿、餐饮、购物和旅游业,第二梯队为其他行业,第三梯队为交通和通讯业,且第一、二梯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但第三梯队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表3),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途交通的消费情况。

4 经济效应分析

将上述经过现场访问得到的问卷基础数据按13部门重新分类,结合以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基础的经济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给重庆市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应,其中产出效应约为3.11亿元,所得效应约为1.47亿元,税收效应约为1 795.5万元,解决就业人口约为1 636人。

4.1 产出效应

由各部门的产出效应可以看出,制造部门的产出效应最大,约为1.16亿元,占总产出效应的37%;其次是金融保险业及房地产部门,约占总产出效应的1%;产出效应最小的部门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仅为12.39万元。这表明重庆国际马拉松在各部门间的产出效应差距较大,这与大型体育赛事的特殊性以及重庆市特殊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度有很大关系。

通过将观众与运动员所带来的产出效应进行比较发现,观众在制造、住宿以及餐饮等部门的产出效应明显大于运动员,而在农业、金融保险以及铁路、道路、水上、航空运输等部门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两者间的最大差值达2 800万元;通过对比本地和外地的观众与运动员所带来的产出效应发现,本地观众和运动员在制造、批发和零售贸易等部门存在明显优势,而外地观众和运动员在旅游和铁路、道路、水上、航空运输等部门具有相对较强的产出效应。

4.2 所得效应

就各部门的所得效应而言,在13个部门中,排名第一的仍为制造部门,所得效应约为3 464.77萬元,其次为金融保险及房地产部门,这与产出效应的排名情况大致相同,但两者所占总体比重有所下降。从按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的所得效应远大于第一、二产业,甚至超过两者之和(表5)。

从观众和运动员的所得效应比较结果来看,两者产生的所得效应大致相当,但其在各部门间的差异均较为明显,尤其体现在制造、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铁路、道路、水上、航空运输等部门;从重庆市内外的观众和运动员所得效应的差异性可以看出,观众的差异性明显程度显著高于运动员。

4.3 税收效应

关于税收效应的实证结果显示,重庆国际马拉松所产生的税收效应约为1 795亿元,其中观众所产生的税收效应为831万元,贡献率为46%;运动员所产生的税收效应为965万元,贡献率为54%。同时,本地观众税收效应仅为外地观众的1/3,而本地运动员税收效应是外地运动员的2倍多(表6)。以上数据表明,观众与运动员所带来的税收效应差异较小,但重庆市内外的调查者所带来的税收效应仍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

就各部门所产生的税收效应而言,制造部门的贡献率仍为最大,其产生的税收效应为821万元,贡献率高达46%,外地观众在制造部门中的贡献率较本地观众偏高。从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税收效应的贡献率约为53%,排名仍是第一,但相对于产出效应和所得效应而言,其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业所产生的税收效应显著高于其他产业,尤其表现在本地运动员方面,这与该产业在重庆所处的支柱地位、大型体育赛事的危险性以及运动员自身的保护意识有一定关联。

4.4 就业效应

从就业效应实证研究的纵向结果来看,重庆国际马拉松所产生的就业总效应为1 636人,其中观众消费解决就业人数为887人,运动员消费解决就业人数为749人,分别占总就业效应的54%和46%,这与税收效应的贡献率结果刚好相反。从地区划分的角度来看,本地观众解决就业人口约占外地观众的4/5,而本地运动员解决就业人数却是外地运动的2倍(表7)。以上分析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参加此次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事的观众数量明显多于运动员,且本地观众拉动就业的能力明显低于外地观众,表明该赛事对外地运动员的吸引能力存在不足。

从就业效应实证研究的横向结果来看,农业部门就业效应为472人,是贡献率最高的部门,约占总就业效应的29%;其次为住宿部门,其就业效应为256人,贡献率约占农业部门的1/2,这与餐饮、制造等部门基本相当。从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贡献率排名仍为第一,占总体的58%,第二、三名依次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与上述各种效应的情况均有所不同,主要受各产业在其辐射效应以及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

5 结论

结合上述实证结果,本研究从总体评价、外部比较和内部分析三个维度出发,总结出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经济效应具有“外部正而小”和“内部不均衡”两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产生的经济效应为正,表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相对于2009年上海ATP1000大师赛而言[14],重庆国际马拉松赛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较小,两者在所得效应和税收效应间的差距尤为显著;其三,重庆国际马拉松赛的经济效应在四大效应、13个部门以及两大消费主体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内部均衡化水平偏低。

因此,重庆应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营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大型体育赛事的综合社会效能,为有效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钟契夫,陈锡康,刘起运.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2]李世佳.基于投入产出法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3):12-15.

[3]廖明球.基于“节能减排”的投入产出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7):26-34.

[4]David C Watt.Event Management In Leisure And Tourism[M].Addison WesteyLongman Limited,1982:2.

[5]Roche Maurice.Mega—Event and Modernity:Olympic and expos in the growth of global culture[M].New York:Routledge,2000:1.

[6]P,R Emery:“Bidding to host a major sports event:strategic investment or complete lottery”in Chris Gratton,Ian Henry,Sport in the city[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1:90-108.

[7]Johnny Allen,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M].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Ltd,2002:11.

[8]史立峰,樊东升,赵凡.2014青奥会对南京城市体育发展重大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43-145.

[9]孙有智.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提升的路径研究——基于城市空间理论视角的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8-163.

[10]鲍明晓,张林.对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理论思考(笔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7):1-9.

[11]田静,徐成立.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2):7-11.

[12]赵蓓蓓.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分析——以北京奥运会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09.

[13]黄海燕.體育赛事经济影响评价的实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5):1-6.

[14]张林,黄海燕.体育赛事经济影响评估研究.[J].体育科学,2011(2):70-73.

猜你喜欢

经济效应
论会计的经济效应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G20杭州峰会的经济效应及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
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及经济效应分析
试论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对负利率时代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
试论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浅析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经济效应
我国温泉旅游产业经济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