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017-04-13董慧敏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发展

王 刚 董慧敏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王 刚 董慧敏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内容和最本质的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来指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意义重大。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出发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突出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培养,强调大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措施。

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以人为本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内容和最本质的特征,与前资本主义阶段和资本主义阶段人的孤立和片面发展不同,共产主义阶段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P108)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人当做现实的人来研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及其发展,把实现全人类解放,作为其终身奋斗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概括来讲分为三个方面,即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延缓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研究这些问题,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完成“十三五”规划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讲意义重大。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劳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发展的动力,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表现。马克思表明,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应是人的智力与体力相结合,共同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能在不同工作部门和工种间流动,避免劳动能力的片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使人的劳动能力获得全面发展首先要在教育过程中既注重知识的学习还应强调劳动实践,其次,要多方位地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不仅仅只是片面地获得特定的专业技能。

由于我国教育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因素,我国的学校教育并没有把劳动实践很好得纳入教育体系中去。除去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外,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大多偏重于学生知识素养的培养,并没有把学生的劳动实践重视起来更没有实行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培养和规范。学生在学校掌握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却并没有在生活实践中得到过运用,导致很多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而被企业拒之门外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实践经验。这无疑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败笔。

另外,高等教育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化,一方面是培养优秀专门人才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导致了大学生劳动能力的片面发展,在今后的就业和发展中受到局限。当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基于各种个人和社会因素在选择工作时不想或者不能从事和自己专业相关或相近的行业,而在大学里只学习了特定的专业知识,那么这些大学生只能在工作中从头学起。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高等教育对他们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起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关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既是人全面发展的表现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2](P36)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要获得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使社会关系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体现出个人优秀的品质,确保更加顺利地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使个人生活更幸福,整个社会更和谐。而目前的高校对德育的目标定位不准、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存在误区、德育的方法和手段陈旧不科学,很多学校的相关工作仅仅限于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水平有限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记忆一下课本知识,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道德启发和思想上的进步,甚至都没有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甚至一些大学生更是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中的马加爵事件、郭力维校内杀人案事件、药家鑫事件和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事件更是骇人听闻,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质疑着我国高等教育中德育的效果,为我们高等教育中德育的匮乏敲响了警钟。

要使社会关系得到全面的发展,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能必不可少。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中长大,而且在大学之前的生活中,考试升学是其学习生活的中心,周围的社会关系极其单一,并没有掌握太多与他人相处的技巧。进入到大学之后,社会关系相对复杂,面对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男女朋友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很多同学会感到无所适从,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和引导,便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而目前高等教育在该方面给予学生的引导少之又少,很多时候只是等事情爆发以后才进行一些补救措施,但往往为时已晚。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然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封闭教育,大部分的学习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课本上说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觉得自己与社会是脱轨的,社会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高等教育都无法使学生适应社会还怎么能做到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呢?

(三)高等教育在大学生“人的自由个性”发展方面存在的缺陷。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创造性、自主性和独特性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能保持自己独特的人格。社会应当尊重并提倡每个人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不仅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且整个社会在这种差异性的推动下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创新性人才是当前和今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缺乏创新的个人是没有活力的,缺乏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在教育部不断强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下,我国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鼓励大学生创新的体制机制,但我国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淡薄。大学之前的学习中,以考试升学为主的学校生活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这是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由于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意识不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大学校园里鼓励学生创新的氛围营造不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匮乏,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考核、统一的标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素质教育,然而却明显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除此之外,受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把课外的时间花在了考各种证件或者打工兼职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培养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觉得这些远不如多考些证书帮助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用。

二、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探析

(一)突出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想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P557)毛泽东在1958年强调:“几千年来,都是教育脱离劳动,现在要教育劳动相结合,这是一个基本原则。”[4](P341)相结合,是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高等教育应该把劳动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把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可以使学生动手实践的环节,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并深刻理解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在综合测评中的比重,从制度上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在学生专业的选择上应该灵活,尊重学生的意愿及特长,使其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当前的高校大部分都是在入学前,让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由于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门类繁多的专业并没有过深入了解,入学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也不适合所选的专业,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难以得到提高,不得不说这是对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设置专门的职业培训课程,邀请成功职场人士举办职场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就业形势,提前了解自己步入职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把握住重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注重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培养。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其中培养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更是重中之重。

首先,高校要加强德育建设,提高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关注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克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观念的影响。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一些真正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利用校园媒体,在校园中营造出重视学生道德培养的良好氛围。道德教育还要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相联系,从身边的小事上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

其次,高等教育要注重人际交往技能的培训,开设相关课程,举办特色活动。更新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从学生的切实需要出发,以解决和预防学生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难题和困惑为教学目的。要注重及时解决学生在日常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相关的机构和人员配备,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并且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教师或辅导员在发现学生遇到问题后,应该积极主动地提供帮助和疏导,使学生获得更乐观的心态和更健康的生活。

此外,高校的教育还应当注重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既关注国际国内大事,也要看到身边的一些真实的小事。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好地参加实践活动,从事社会生产,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高等教育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今后的生活接起轨来,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获得更好地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强调大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要在高等教育中实现学生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首先一点是学校的领导及教师要确立起正确理念,真正认识到这种做法的必要性,然后才能把这种观念传播到学生当中去,感染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激情。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爱好和潜能。尊重学生的自由个性,允许并且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要增强学生自我判断、自主选择、自由创造的能力,为其创造出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校园文化中应该尽量营造出鼓励创新的氛围,多举办一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校内外活动。在学校的各种工作中,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采用那些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好点子。利用校园广播等媒介宣传创新思想,在校园其他媒体上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留出学生参与的空间,在这种校园文化的熏陶中,使学生受到耳融目染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靳开宇]

G640

A

2095-0438(2017)08-0106-03

2017-03-22

王刚(1973-),男,吉林大安人,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伦理思想史;董慧敏(1993-),女,河北张家口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DL12CC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1006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KS117)。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发展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