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
——以《论语》为例

2017-04-13牟青

关键词:词类古代汉语动用

牟青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 110136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
——以《论语》为例

牟青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 110136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对学习古代汉语起了重要的作用。《论语》成书于春秋时期,是先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之一。词类活用现象十分丰富,尤其以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最为频繁。词类活用的类型繁多,为词类活用归纳规律,能为这一时期内词类活用的研究提供语料依据。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语法;论语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对学习古代汉语起了重要的作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把词类活用现象称为“假借”。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首次提出“词类活用”说,距今已经有近90年的历史,经过了萌芽期、基础期、发展期这三个阶段。郭锡良在《古代汉语》一书提出了词类活用的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就叫作词类活用。”①

《论语》是先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之一,代表了我国先秦时期璀璨的文化。《论语》成书于春秋时期,正逢当时政治文化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词类活用现象十分丰富。由于《论语》是先秦时期的著作,距今年代久远。《论语》中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差距较大,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词类活用现象,将很难读懂《论语》。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用法,是学习《论语》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在各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杨伯峻老师的《论语译注》为底本,主要以王力版本的《古代汉语》中对词类活用的分类为主,以《论语》中活用频率比较高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例,来探究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

一、词类活用的类型

(一)名词的词类活用

名词词类活用的类型,自古以来都有诸多质疑。比如,对于“名词作状语”属不属于词类活用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观点不同。王力版本的《古代汉语》认为“名词作状语”属于词类活用的范围,而郭锡良版本的《古代汉语》中观点则相反。从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列举的五种表示“名词作状语”的意义类别来看,在名词作状语之后,其意义发生了变化。其中处所名词及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义仍然是名词原有的义项,其他名词作状语的意义已经不是它本来的义项了,但是在名词作状语时名词的词性并未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认为,名词作状语属于古代汉语基本的语法功能,不属于名词的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39》)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类”的名词义解释为“种类”(注:本文中词的本义都取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类”在能愿动词“无”后面,因而活用为一般动词后意为“区别”。

2.名词的使动用法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38》)

此句是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两个名词性结构构成了动宾关系,活用名词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发生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后”本义为“后面”,在这里意为“使……在后面”。

3.名词的意动用法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16》)

“枕”本义为名词“车横木”,在《论语》中只出现了一次,在这里用作名词的意动用法,带有主观的意思,意为“把……当作枕头”。

(二)动词的词类活用

要分析动词的词类活用,首先应该先明确动词词类活用的类型。一般来说,动词的词类活用有两种情况:动词内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间的活用(动词活用作名词)。

关于词类活用的特殊动宾关系,普遍认同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还有一种用法叫作“为动用法”,是由马汉麟在《古代汉语读本》中提出的。“为动用法”指的是动词对宾语带有“对它怎么样”的意思。一个词用作“为动用法”时,动词的词类发生了变化,或者是语义关系临时发生了变化。所以本文认为“为动用法”也属于词类活用的范围。

1.动词活用作名词

其生也荣,其死也衰,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25》)

“生”、“死”本义为动词,在这里因为有代词“其”修饰限制,活用为动词性的成分,意为“出生”、“去世”。

2.动词的使动用法

爱之,能勿劳乎?(《宪问7》)

“劳”为不及物动词,本义为“费力、吃力”,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劳苦”。

3.动词的意动用法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八佾24》)

“见”,为及物动词,杨伯峻《论语译注》注释:“请见”是请求接见的意思,“见之”是使孔子接见了他的意思。“见”活用作使动,意为“使……见”。

4.动词的为动用法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子文孝于我,我对曰,无违。”(《为政5》)

“御”在句中为及物动词,本义为“驾驭马车”,在这里活用为“为……驾车”。

(三)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在《论语》中,形容词的词类活用比较复杂。形容词词类活用的类型分为两大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来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又分为三种类型: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不逆诈,不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31》)

形容词“贤”在指示代词“是”后面,活用为名词,意为“贤能的人”。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14》)

“正”在《论语》中共出现了24次,本义为形容词“端正,合规矩”,本句中的用法在《论语》中只有一次,可视为词类的活用,意为动词“纠正、改正”。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宪问25》)

“寡”在《论语》中出现了10次,本义为“少”,在本句中活用作使动,意为“使……少”,在《论语》中这种用法只有这一次,所以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9》)

“耻”这个形容词的意思为“耻辱”,“耻”带有宾语“恶衣恶食者”,“耻”活用为意动用法,活用为“以为耻辱”。

二、词类活用的规律

如果进一步研究词类活用,我们会发现,词类活用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受一定规律的支配。一个词只有在特定的语法位置上,与前后词语的结合中,才能获得另一个词的意义和功能。掌握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规律,对于教学实践意义重大。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我们对《论语》中各类词词类活用的规律进行了研究,下面举例分析了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1.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前言戏之耳。(《阳货4》)

“戏”本义为名词“嬉戏,游戏”,在代词“之”之前,名词“戏”活用作动词,意思为“开玩笑”。

2.能愿动词“能”、“可”等后面,名词活用作动词。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10》)

“圬”的名词义为“泥瓦工人用的抹子”,放在能愿动词“可”后面,用作动词,意为“粉刷”。

3.名词受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修饰时,活用作动词。

君子不器。(《为政12》)

“器”本义为名词“器皿”,用在否定副词“不”后面,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成为器皿”。

4.名词和连词“而”等谓词性成分相连接,活用作动词。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党14》)

“朝服”本义为“上朝面见君子时所穿的衣服”,在这句话中与“而”相连接,活用为“穿着朝服”,从释义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意思。

5.名词后面有“于”字等介词短语作补语时,活用作动词。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为政21》)

“友”本义为名词“朋友”,在这里和“于”相连接,活用作动词意为“友爱”。

6.如果两个名词相邻,两者并不是并列、偏正等关系,而构成主谓关系的,则后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子畏于匡,颜渊后。(《先进23》)

“颜渊”是专有名词,“后”是方位名词。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主谓结构,所以后一个名词“后”活用作“在后,落后”。

7.如果两个名词相邻,构成动宾关系的,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八佾22》)——国君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管氏也立了个塞门。

“树”本义为“树木”,“树”跟“塞门”两个名词连用,构成动宾关系,所以“树”活用作动词为“立”。

8.如果两个单音名词叠用,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其中后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11》)

在这句话中,有四对单音名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词义看,表示的是主谓关系,后面一个名词作动词,意为“像个君”、“像个臣”、“像个父亲”、“像个儿子”。

9.如果名词在名词性词组之前,构成动宾关系,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5》)

名词“道”本义为“道路”,用在“千乘之国”这个名词性词组之前,构成动宾关系,“道”活用作动词,意为“治理”。

10.如果名词在主谓词组之后,构成主谓关系,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1》)

在这句话中,“邦有道”是主谓词组,作主语,“谷”作谓语。“谷”的名词义为“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活用为一般动词后意为“领薪俸”。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规律

张玉金认为,动词活用为名词要符合三个条件:该动词的词义已经指称化了,特别是转指化了;已经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征;这种转化是临时的,也就是说它出现的频率很低,不超过五次。②

在《论语》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类型很多,在这里简单举例如下:

1.动词在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前面,动词活用作名词。

传不习乎?(《学而4》)

“传”本是个动词,意为“传授”,用在否定副词“不”前面,用作名词,意为“老师传授的知识”。

2.如果动词在句子的末尾,动词前面为数词,动词活用作名词。

君子有三戒。(《季氏7》)

例①中的“戒”,本义为动词“警戒、戒备”,用在数词“三”之后,且在句子末尾,“戒”活用作名词,意为“戒备的事”。

3.动词在“于”字介词短语之前,动词活用作名词。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3》)

“交”本义为“纵横交错、交叉”,根据本句的意思,活用为名词,意为“交友之道”。

(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规律

1.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的宾语,活用作名词。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20》)

“直”“善”本为形容词“不弯曲的”“心地仁爱的”,在这里用在动词后面,作动词的宾语,活用为名词,意为“正直的人”、“善良的人”。

2.形容词在句中充当主语指的是人或物,活用作名词。

德不孤,必有邻。(《里仁25》)

这句话在杨伯峻《论语译注》中的释义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伴。形容词“德”在这句话中作主语,指的是人,意为“有道德的人”。

3.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定语的中心词,构成名词性词组,活用作名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16》)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将“成人之美”“成人之恶”翻译为“成全别人的好事”“成全别人的坏事”。这句话中,形容词“美”“恶”用在助词“之”后,跟前面的名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美”、“恶”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好事”、“坏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论语》中词类活用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归纳了规律。郭锡良在《古汉语词类活用浅谈》中认为,一个词用例占用例总数的20%以上就不能认为是活用,而应该是兼类。其中词频统计法已经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应该作为一种科学的参考。③所以,我们对各类词进行词类活用的划分时,不能不考虑兼类的问题。

《论语》中词类活用的用法灵活多变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分析,既能够为他人准确地理解《论语》等古汉语文献提供借鉴和参考,也能够为他人研究古汉语贡献出微薄的力量。

注释:

①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35.

②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6.

③郭锡良.古汉语词类活用浅谈[A].汉语史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2.

[1]张永胜.从〈论语〉、〈孟子〉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1).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王力,岑麒祥等主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商务印书馆,1988.

[7]郭锡良.古汉语词类活用浅谈[A].汉语史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责任编辑:武亮)

2017-02-18

H141

A

牟青(1993-),女,山东潍坊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词类古代汉语动用
满语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设计探索——以《远水不救近火》为例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汽车起动用蓄电池健康诊断及应急点火仪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