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女性文化特征及其省思
2017-04-13索长清孟奕彤石姣
索长清,孟奕彤,石姣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幼儿园教师女性文化特征及其省思
索长清,孟奕彤,石姣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由于社会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社会性别建构,幼儿园教师成为以女性为主体的群体,体现出女性文化的特征。幼儿园教师群体所具有的女性文化特征表现幼儿园教师先天的母性意识与母性情怀,以及一种对幼儿的利他精神与利他行为。对于幼儿园教师的女性文化特征,应给予批判性的反思。
幼儿园教师;女性文化;柔性管理
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类学范畴,不仅具有生物学、社会学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学的意义。女性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结构和特殊的社会—文化行为,这就构成了特殊的女性文化。[1](P36~39)换句话讲,所谓的女性文化是以女性作为一个特定的性别,以女性价值观念为核心,以女性心理为特征的一种性别文化。[2](P99~104)[3](P65~68)女性文化是女性相对于男性文化、区别于男性的标志之一,但女性文化并不是要与男性文化截然分开,女性文化是基于“人”本身发展的要求,而非男性社会的要求,所以这种性别文化须有女性自己的精神支柱与行为方式。[4](P164~167)在传统文化内涵中,“性别/位置/角色/属性”是一串重要的文化识别符号。[5](P71~77)女性和男性的文化符号即代表着两种相区别的活动方式与价值系统。
一、幼儿园教师女性文化的渊源
女性成为幼儿园教师是一种社会文化模式化预期下社会性别的建构结果。工业革命之前,教师
是由男性主导的社会职业,女性则生活于家庭私人领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迅速提高,使得社会职业高度分化,原本从事教职的男性开始脱离教师职场转向薪资更高的其他社会行业,进而使得部分女性走出家庭私人领域而步入薪资较低的社会公共领域,女性低廉的工资及女性本身能够选择职业的有限便成为女性从事教师的动力。女性步入职场,造成了大量幼儿的无人照管及死亡率的上升,这也促发社会公共的幼儿园教育的出现。尽管幼儿园教育以养护和教育作为其主要任务,标志着幼儿教育从家庭私人领域向社会公共领域过渡,但诞生伊始的幼儿园教育是以补充家庭教育的角色和功能出现,仍然保持着与家庭的密切联系。幼儿园教育的劳动性别分工也往往被视为家庭内部的延伸。[6](P95~98)与此同时,女性主义运动的开展也带来了女教师数量的增多。中产阶级妇女运用女权主义主张将女性在家庭中的道德优势转化为政治声音,更多的女性成为教师和护士,并逐渐占领了不要求全职的职业,这让女性(至少在婚前)扮演了一种新的工作角色。[7](P38~39)而到了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更多的已婚或未婚女性进入了学校领域,女性自此成为教育工作的主力。
若我们质问为什么教导孩子会被视为是适合女人的工作,当有意愿从事此工作的男性则会被标记为“性别偏离的”(sexually deviant)?最易联想的答案就是天性(natural proclivities),因为在大众观念中女性天生比男性喜爱孩子,更富有母爱。与此同时,社会大众也深信女性更会关爱他人,照顾他人是女性应负的责任,女性天生就适合担任照顾他人的工作与角色。所以,由女性来照顾他人,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生理与心理上的要求,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结果。根据吉利根(Gilligan)对女性经验的研究,认为女性的道德意识是朝向关怀的意识发展,女性会从初期的保存自我的自私自利,转到以奉献、牺牲自我至无我的利他考量,试图以互不伤害来增进人我的利益。她提出,与男性的道德判断相比,女性更重视关系脉络,更能发展同理和同情的情感,这些都反映出女性的道德成熟,而非道德的缺陷,因为理想的道德正是自我和他人关系网络的融入。[8](P171~180)劳伦斯·布鲁姆(Lawrence A. Blum)则认定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道德属性。男性被期待去发展“理性、意志强壮、支持普遍律则与义务”,女性被要求成为“同情、情感、人性关怀,仁慈与情感的支持者”,[9](P287~302)两性在道德上的发展与期待是有所不同的。
另外,许多对女性教师特质研究援引了传统的观点。根据诺丁斯(Noddings)的诠释,进入教学这一行业是进入了一个“非常特殊且专业化的保育关系中”。尤其初等教育特色是照应和教养,所需教师的特质,与女性道德发展层次,如女性利他的工作动机、偏爱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以及女性学习、明事理的方式。[10](P24~39)颇为相类似的莱特福特(Lightfoot)也认为教学与女人的特质十分相近,如女性传统的养育、包容性、顺从等特性。亦有论者指出女性教师的美德,如独自地工作、发自内心的关爱光辉、不计前程名利、默默付出、无止尽的爱心等。[11]其中,有论者强调教学就像其他女性职业一般,对情感诉诸多于智力。[12](P196~265)杰克森(Jack⁃son)更不讳言指出,小学女教师行为就是应用她们女性的天赋之权利,是以知觉和感觉为基础,而非理性。更微妙的是,社会期望女性教师教导性别分化的课程,教导女孩为将来的家务做准备。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女教师的形象简直就是母亲的化身,学校成为家庭领域的延伸,教师说穿了是属于女性天赋的职业。[13](P39~63)
二、幼儿园教师女性文化的特征
(一)幼儿园教师女性文化的情感性特征
幼儿园教师所具有的女性文化,首先表现为一种先天的母性意识与情感。女性作为生命的创造者,最早体验了人类最原始的母性情感,这种情感的刻痕经过世代的延传,衍变出不同的情感形态与特征。[14](P175)长期的社会劳动分工以及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型塑也使得女性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得以强化,与男性相较而言,更具有宽容、爱怜、柔和、同情、细腻等特质。[15](P19~21)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女性生活的主旋律在于家庭私人领域,家庭成员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都是女性甘愿奉献和寄以厚爱的对象,这种关注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明显有别于男性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竞争关系与利害关系。女性进入社会后,仍将其特有的情感价值注入社会之中,保存了未被男性功利所沾染的最自然的人类温情。[16](P40~42)这种女性所具有的先天性别特点以及从家庭人际的情感运作中获得的女性经验,对幼儿的身心养护及情感抚慰都是更为适宜的。
女性之所以为女性,首先在于其是一种自然存在,具有除表现人类一般自然性特点以外表现女性的特殊自然性,这是区别于男性的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地方。从解剖学意义上说,女性比男性身材矮小,体轻而且柔弱,肌肉不如男性发达,女性在体力的自然积蓄方面也明显不如男性,但女性在身体的柔韧性和运动的灵巧性等方面,却有着明显优越于男性的地方。这些特点,使得女性在社会生产和活动中,更多的不是侧重于体力强度大的方面,而是倾向于技巧性、细腻性较强的方面。[17](P50)同时,幼儿园教师女性文化所表现出的情感性特征也生发于女性给予生命和养育生命的经历。女性为生命所做出的付出与牺牲,使得她们更富有仁爱之心,更善于理解和沟通,她们代表了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18](P56~60)这样,照顾他人似乎成为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如对性别分工的世界模式作出解释的“与照管孩子相关论”认为,女性的工作在大多数社会中是与照管孩子相关的,不能离家太久太远,中断照顾后可干可不干的事情。[19](P28~35)
热爱婴孩,即不仅是她自己的而是所有的婴孩,这是人们意料之中的女性情感。母爱天性的证据,某种先天的照料婴孩的能力的证据,或至少一些属于母爱的迹象,成了女性的一个必备条件。对婴孩没有特殊感情的女人非常不愿意承认她们有这样一个秘密,因为女人在生物学劳动分工中的位置的整个分量——更不必说母性被赞颂为女人最伟大的以及唯一真正令人满意的角色——使人们相信,出于深刻的感情需要,所有的女人都渴望完成她们的生物学使命。[20](P214~215)因此,“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鼓励年轻、未婚女性成为幼儿园教师,并杜撰了“女教师”这个词。在他看来,女性是幼儿园教师的理想选择,因为女人内在的母性本能,使其比男人天生就更适合做幼儿园教师,女性天生的母性情怀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最好方法。
(二)幼儿园教师女性文化的利他性特征
幼儿园教师所具有的女性文化还表现为一种利他精神与行为。倘若说人类发展早期女性对人类的贡献主要是一种自然性与自觉性的表达,那么,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中,女性则是在两性不平等的条件下,以自我的利他精神与行为,为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人类进步做着巨大贡献。而且,女性在步入社会公共领域,进入教育职场时,也将女性所具有的忍耐、宽容、慈善、同情、协助、分享等利他精神与行为融入到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这些特征也使得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被认为更适合担任照顾他人的角色和工作。曼恩也曾指出,相较于男性,女性被认为更适合作为孩子们的模范,因为女性天生态度优雅、温柔,对将来地位及面子问题有较淡薄的企图心,她们希求与家庭亲近,而非全世界。[21](P323~338)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其面对的保教对象正是处于需要关爱和支持的幼儿,这也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任务应该是利他导向和服务导向的,而不是以利益追求为导向;幼儿园教师服务的是服务对象(clients),而非消费者(consumers)或顾客(customers)。
我国《说文解字》中记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知,教育是一项助人的活动,也是一项改造人的职业。教育爱应超越教师个人私利、超越个人价值的局限,而升华为崇高的教育情感,不计较利害得失,事事要求所得。[22](P111~120)爱护幼儿,不仅是保护人类自身生物种系繁衍和发展的一种本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自觉,有别于动物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纯血亲行为,它已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种族和文化的延传意识。一方面,幼年的儿童生理不成熟,缺乏独立的生存和生活能力,需要在成年人的哺育和照料下得以存活;另一方面,幼年的儿童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其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经过世世代代女性的重复和遗传被保存和发展的母性情感及女性心理品质,正符合了教育“使作善”和教育爱超越个人私利的利他和服务导向。
尽管幼儿园女教师与家庭中的母亲都是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但是两者在幼儿发展与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具有本质的区别。丽莲·凯兹教授明确指出,作为专业教育者,与非专职教育者如家长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家长的爱是专门、特定性的,偏爱自己的子女;而教师的爱是普遍而广泛的,需要将自己的爱给予全体儿童而不只是个别儿童,并保证他们享有同等性质的教育机会。[23](P10)关于这种教育中的“爱”,方永泉指出:教育爱中的“爱”,并非普通的love,而是源自希腊文中的agape,这种爱主要指的是精神之爱(spiritual love)、兄弟之爱(broth⁃erly love)或是怜悯(compassion)与慈善(charity);此外,它也可指一种“无私的爱”(selfless love),可谓人类之爱中最高的一种形式。[24]因此,女性教师虽然在教育中存在利他性与教育爱,但这些都与家庭中的母亲角色及职责有着明显不同,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活动中,应处理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给予幼儿适度理性的教育爱,并以适度疏离和中性地观察和分析幼儿,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三、幼儿园教师女性文化的省思
(一)倡导以“女性”为本的柔性管理
幼儿园教师生活在人际“网络”之中,她们更加注重人际关系与情感支持。而且,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临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加之传统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的潜在影响,使得女性所承受的家庭压力更大。因此,需要幼儿园教师在兼顾幼儿园工作的同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提高。为此,她们更倾向于一种充满关爱的组织氛围,需要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女性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也使得她们在正式组织中形成以情感为纽带的非正式组织。
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中倡导“以人为本”时,应考虑到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女性文化特征,进而明确组织中的“人”是有性别特征的“女人”,以人为本便可以具化为“以女人为本”的理念,尝试以柔性管理策略来构建女性化组织。刚性管理下的幼儿园可以克服组织成员放任自流的状态,保证组织的工作效率,但女性的情感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女性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柔性管理以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为前提,是一种提高群体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以人为中心的分权化管理,它对于女性化组织来说,更能营造“尊重、温暖、和谐”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幼儿园女性教师群体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幼儿园组织与教师群体的良性发展。
(二)打破幼儿园教师群体的性别桎梏
幼儿园教师文化体现出的女性文化,既有幼儿成长所需的一面,但也逐渐显现出一些女性文化对幼儿发展的不良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与男性相比,女性所具有的一些先天的母性情怀对幼儿的成长是必需的,女性注重的情感性特征也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然而,幼儿园这种典型的女性文化,常常会表现出“主柔”“主静”“主稳”的特点,并或多或少地对男孩的个性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25](P14~15)即幼儿园全女性化的文化氛围不利于幼儿的性别认同,也不利于促进当代社会所推崇和认同的被视为是男性所应具有的性别品质,如阳刚、勇敢、冒险、竞争等。[26](P12~14)甚至有声音质疑造成所谓“男孩女性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女性教师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27](P441)
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与女性文化建立密不可分的联系之后,也对其专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当幼儿园教师成为一种全女性化群体后,常常因为性别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使得男性的选择受到限制和拒斥,这样就无形中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国外学者沃尔夫就曾明确指出,某种职业的女性成员越多,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就会越低,幼教人员的社会地位低就是明证。[6](P95~98)国内也有学者指出,当女性在某一职业中占据多数时,除了这一职业中的领导位置被少数男性占据外,多数男性会脱离这一职业,而男性对某一职业的脱离必然降低这一职业的地位[28](P79)。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幼儿园教师所具有的女性文化是一种社会性别建构的结果,在这种性别文化中,女性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发展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促进幼儿个性全面,提供一个和谐均衡的性别文化生态,也为了促进幼儿园教师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改善幼儿园组织单一性别文化的封闭与隔离,有必要从社会观念及具体的政策支持上鼓励和吸纳男性幼儿园教师的加入,进而打破“全女性化”的性别隔离生态,促进幼儿园组织文化与教师文化的良性发展。
[1]王明珠.论建设女性文化[J].社会学探索,1988(3).
[2]葛彬.论宋代女性文化意蕴[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8(3).
[3]周启云.女性文化研究的三个层面[J].湖湘论坛,1991(2).
[4]乔蕤琳.重塑女性文化:女性主义发展的未来方向[J].学术交流,2013(5).
[5]林丹娅.中国女性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化[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1).
[6]索长清.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及其社会地位边缘化——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5).
[7]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斯图亚特·史瓦兹,著,大可,王舜舟,王静秋,译.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游惠瑜.关怀伦理是女性所独有的道德特质吗?[J].哲学与文化,2008,35(4).
[9]Lawrence A.Blum.Kant’s and Hegel’s Moral Rationalism:A Feminist Perspective[J].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1982,12(2).
[10]Gilligan,C.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1]Lightfoot,S.L.Worlds apart: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M].New York:Basic Books,1978.
[12]Simpson,R.L.,&Simpson,I.H.Women and bureaucracy in the semi-professions[A].Etzioni. The semi-professions and their organization[M]. New York:Free Press,1969.
[13]李晓蓉.女性教师文化之探讨:女性主义的观点[J].幼儿保育学刊,2003(1).
[14]禹燕.女性人类学——雅典娜一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15]李学丽.日常生活批判与中国女性文化的建构[J].求是学刊,1999(2).
[16]宋杰.女性文化的价值取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17]刘宁.女性文化论稿[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
[18]赵捷.女性文化刍议[J].云南学术探索,1993(2).
[19]卡罗尔·R·恩伯,梅尔文·恩伯.性别与文化[J].民族译丛,1989(4).
[20]苏珊·布朗米勒,著,徐飚,朱萍,译.女性特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1]Mann,Dale.The politics of training teachers in schools[J].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76(77).
[22]施宜煌.让幼儿与爱相遇—再思幼师的教育爱[J].教育与发展,2011,28(5).
[23]丽莲·凯兹,著,廖凤瑞,译.与幼教大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4]方永泉.谈教育爱[J].教育学程通讯,1998.
[25]程五一.幼儿园的女性文化与儿童成长[J].早期教育,1989(4).
[26]颜延.幼儿园文化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1995(3).
[27]孙莉莉.对我国幼儿教育中的“男孩女性化”忧虑的思考[A].史静寰.妇女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8]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彭琳琳)
Femal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eflec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SUO Changqing,MENG Yitong,SHI Jiao
Preschool&Primary Education Colleg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110034
Kindergarten teachers are women as the main group,characterized by having a female culture.The female culture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reflects the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altruism characteristics.For the female culture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should be given to critical reflection.
kindergarten teachers;female culture;flexible management
2017-02-20
G451
A
索长清(1985-),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及幼儿园教师文化研究;孟奕彤(1994-),女,黑龙江七台河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姣(1991-),女,满族,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辽宁省农村转岗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JG16CB35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