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真人秀背后父亲角色缺失问题的冷思考
2017-04-13辛琦媛王晓斐
辛琦媛,王晓斐
1.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2.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热门真人秀背后父亲角色缺失问题的冷思考
辛琦媛1,王晓斐2
1.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2.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近年来,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成为热门,然而节目所显现出来的父亲角色缺失问题更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大众对父亲角色的重新思考。通过对父亲角色的定位和价值的探讨,找到父亲角色缺失的原因,这些原因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父亲自身学习、突破思想禁锢、参与亲子活动、动员媒体宣传等方式唤醒父亲角色的“回归”。
父亲;角色缺失;家庭教育;真人秀
近年来,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关注,尤其是父子独处类节目和父子旅行类节目备受欢迎。真人秀节目以其真实性、生活性的方式记录着明星父亲们的生活常态,甚至更多的是带娃“窘态”,这种做法迎合了大众对明星私生活的好奇,也吸引着各年龄段观众的观看兴趣,已然成为综艺节目里的热门。然而,热门真人秀背后不得不让我们冷静地思考,那些看似令观众们哭笑不得的父亲带娃的“窘迫”场景,是否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家庭教育的一个问题——父亲角色缺失问题。“父亲角色缺失或父亲角色缺位,指的是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很少对子女关爱,甚至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给予教育和指导的情况。”
一、“父亲”的角色定位与价值
(一)“父亲”的角色定位
家庭教育中,父母亲的角色对孩子的认知发展、人格塑造及社会性等方面均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中,父母亲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分工。母亲的角色普遍被人们赋予的是孩子日常生活的照料者和养育者,而父亲的角色则普遍被赋予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支柱”,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压力的加大,这种“经济支柱”的角色被不断地强化和凸显,而与此相对的,父亲的家庭责任被极度削减,父亲对子女的关怀程度也减少了许多。
事实上,家庭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父母角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父亲的角色不只是“经济支柱”这种单一线性的简单角色,更要承担着孩子的保护者、陪伴者、情感倾诉对象、游戏伙伴这样的角色。有父亲角色参与的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积极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二)“父亲”的角色价值
自古以来,按照我国家庭教育的传统来看,“父亲”的角色地位向来受到重视。尚有“天下无如父子亲”表现了父子关系的亲密程度;“父当以教为事”、“父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强调了父亲角色的职责所在;“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了父亲的言与行对孩子产生的重要影响。另有《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描述了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责任。
父亲角色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孩童时期会产生“恋父情节”或“恋母情节”,他们会从与自己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身上获得关于性别的认同。父亲的粗犷、宽阔的胸怀与气概,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人格和性格的养成,孩子也可以从父亲身上学到刚强与勇敢,父亲独特的男性思维视角,也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智慧源泉。此外,“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父亲角色缺失的原因
(一)个人原因
父亲自身工作繁忙,角色意识淡薄,陪伴孩子的时间严重不足。一般来说,社会对男性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他的事业成就上,较少关注到他作为一名父亲是否是尽职尽责的。处于忙碌工作状态中的父亲自然就容易忽视孩子,所以这时候,孩子往往会误以为爸爸不爱自己了,爸爸只爱工作。例如,在华谊兄弟王中磊先生参加的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中,节目里的他依然要忙于工作,甚至把孩子带到办公室来工作,孩子几乎在节目全程处于一个“被冷落”的状态。王中磊表示,“由于工作繁忙,自己和家里的两个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少。”公众人物的繁忙我们可想而知,但是这样的状态依然可以发生在普通大众的身上。根据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父亲当中有63.3%的幼儿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足3小时。很多孩子只会向母亲寻求帮助,因为母亲陪伴着孩子的大部分日常时间,而父亲全然不知道孩子留了什么作业,用了哪本教材,甚至有时会不记得孩子上几年级了。父亲工作繁忙和如此漠不关心的态度,成为父亲角色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家庭原因
父母对婚姻的满意度下降,父亲对孩子的关怀程度严重不足。“研究表示,从婴儿出生的6个月到婴儿长到18个月,父亲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就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母亲对婚姻的满意程度也从怀孕期到产后的两年内也存在下滑趋势。”意味着,在孩子出生后就要面对着更为严峻的经济压力、照顾孩子的压力、照顾双方老人的责任,也就加剧了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母亲不仅奔走于职场之间,回到家中成了孩子的主要照料者,母亲熟悉孩子的一切,而父亲自然而然地化身为养家的“经济支柱”,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对孩子的关怀程度严重不足。由此看来,父母亲的角色在社会分工上是明确的,但是在家庭教育的分工中却是严重失衡的,很容易造成夫妻关系不和谐,家庭关系紧张,同样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社会原因
封建传统思想影响深远,“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古代封建帝制中,儒家思想占据主流,男子出仕做官从政,承担着国事要务,而女子则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则,在家相夫教子。如此“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正是当时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领的体现。这也成为了父亲角色缺失问题的历史根源所在。然而,现如今社会加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女人也要步入职场,甚至承担着不亚于男性的社会职责。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角色缺失问题加剧凸显,“据调查发现,在亲子活动和家教讲座中22.3%的家庭父亲参加的多,59.5%的家庭母亲参加的多,比父亲多出了37.2%。”父亲角色缺失问题不仅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更引起了媒体和舆论导向的注意,呼唤父亲角色“回归”的声音越发明显,父子真人秀节目成为博人眼球的热门。
三、父亲角色“回归”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提高父亲自身的角色意识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同样,为人父母也需要这样,不断学习育儿知识,不断积累育儿经验。相比母亲,多数父亲在这方面做得很是欠缺。一些母亲在孕前或孕期就会阅读一些相关的育儿书籍或参加有关机构专门的育儿培训,孩子出生后也基本上都是由母亲在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父亲由于工作较忙,根本无暇照顾孩子,更没有时间去读育儿书籍或参加相关的培训了,也很少有父亲意识到自身的父亲角色。虽然一些父亲也会寻求一些育儿知识和经验,但主要是通过请教长辈的方式来解决的。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父亲自身育儿知识的增长,有助于树立父亲的角色意识,增强父亲育儿的自信心,让家庭教育变得更科学、更有效。
(二)突破思想禁锢,树立家庭教育新观念
现如今即便“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但是女性已然不是过去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存在。女子也需要有一定的经历承担着社会职责,这就需要家庭中的父亲承担起部分家庭教育的责任。父亲需要突破固有的传统思想的禁锢,重新树立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理念,这是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展现,也是父亲角色回归的重要方式。只有父亲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家庭结构的完整,增进夫妻关系的和谐,使家庭教育更加完善,让父亲倾听孩子,让孩子体会父爱。
(三)开展活动,提升父亲角色的参与程度
社区、幼儿园、相关的教育机构应多开展一些教育活动或讲座,让更多的父亲参与到活动中,增进父亲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增加父亲与孩子接触的机会。比如,社区可以举办“父爱讲堂”,父亲可以走入社区,参加社区举办的教育讲座,查阅家庭教育相关书刊,了解到更多的家庭教育常识;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亲子活动或游戏,让父亲参与其中,体验与孩子相处带来的欢乐;还有些社会教育机构承担着专业的家长培训,比如暑期亲子训练营、团体拓展游戏等,“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具有绝对的依赖性,孩子不仅在生理上需要父亲的照料,在心理上也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参加亲子训练营、团体拓展游戏等活动不仅增长孩子的见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胆量与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增进了父子关系。
(四)促进宣传,动员社会媒体的强大力量
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利用大众媒体的力量积极地宣传并呼唤父亲角色“回归”是大势所趋。比如某些电视台会开办一些亲子互动类的真人秀节目,这些节目视角新颖,已经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此外,这些节目不仅仅是作为娱乐的形式存在,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更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社会导向,促使父亲树立正确的育儿意识和家庭教育观,促进父亲角色的真正回归。同样,当今也是微学习的时代,父亲了解育儿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比如很多父亲通过微信订阅号的“每日推荐”来了解新鲜的育儿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真实性、科学性有待求证,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辨别能力。
[1]曹文.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问题的管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3).
[2]张恺姣.父性教育的原型沉淀及内容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
[3]刘艳珍,宋晓晓.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及策略研究[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6(3).
[4]林存敬.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5(10).
[5]张卉妍.好好做父亲: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事业[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武亮)
2017-02-20
G78
A
辛琦媛(1990-)女,汉,硕士,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王晓斐(1991-)女,汉,硕士,山东英才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本文系2016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视阈下的专业群转型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ZCY150);2015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众创时代下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吉教高字〔2015〕32号)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