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
2017-04-13常大伟
□常 雪 常大伟
(辽宁省北镇市畜牧兽医检疫中心 辽宁 北镇 121300)
鸡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
□常 雪 常大伟
(辽宁省北镇市畜牧兽医检疫中心 辽宁 北镇 121300)
养鸡业,在我国的养殖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代养鸡业通常采用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具有较大的规模,鸡舍通常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但是鸡舍存在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散发着强烈的臭味和氨味,极易引发各种鸡呼吸道疾病,导致在鸡群中的传染。本文浅析了常见的鸡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特点以及防治措施,以期为我国的养鸡业提供借鉴。
鸡呼吸道疾病;发病特点;防治措施
1 鸡曲霉菌病
1.1 发病特点
鸡曲霉菌病是常见的鸡呼吸疾病,其病原通常是烟曲霉菌以及黄曲霉菌。鸡曲霉菌病多发于日龄在15d以下的雏鸡。鸡曲霉菌病的急性表现雏鸡的喘息伸颈,雏鸡在呼吸时会不时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以及“咯咯”的尖叫声。雏鸡感染鸡曲霉菌病后会表现出嗜睡症状,且食欲不振,有时会出现麻痹症状,或者是惊厥症状。鸡曲霉菌病的病程通常是2~4周,该疾病的死亡率在5%以上,20%以下。感染鸡曲霉菌病的雏鸡会出现共济失调的症状,变现为角弓反张以及在地上侧卧[1]。
1.2 防治措施
对于鸡曲霉菌病,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不要使用发霉饲料喂鸡,不要使用发霉垫草,要对垫料进行经常性地更换以及翻晒。对于霉菌,要用福尔马林进行熏蒸。(2)可采用100g鱼腥草以及50g山海螺、蒲公英,加上25g桔梗和25g筋骨草进行煎汁,以此代替鸡的日常饮水。上述剂量的中药煎汁,可以供给日龄在10~20d的100只雏鸡服用1d。
2 鸡慢性呼吸道疾病
2.1 发病特点
鸡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原通常是鸡毒支原体。支原体在应激因素影响下,会引发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鸡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发病较急的特点,且传播速度较慢,但是病程较长。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鸡舍通风状况不佳,且鸡舍具有较大的饲养密度,会导致鸡感染该病,多表现为鸡的眼睛一侧流泪,少数鸡会出现喉头阻塞、剧烈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2]。
2.2 防治措施
对于鸡慢性呼吸道疾病,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要加强预防工作,杜绝各种引发该疾病的诱因。加强对各种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接种。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为鸡群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夏季要做好鸡舍的降温工作,避免鸡群中暑,在冬季要注重鸡舍保暖,做好防寒工作。要注重鸡舍的一年四季内的良好通风效果。可在鸡群饮用水或者是鸡群饲料中中加入生酵剂保健液。同时,定期在鸡舍进行保健液喷雾,根据鸡舍内的空气状况,对喷雾保健液的稀释进行确定,为鸡舍营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实现鸡类疾病的有效减少。同时,保健液能有效增强鸡群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鸡群的免疫力,促进鸡群良好的生长发育,并有效降低饲料消耗。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3.1 发病特点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是由冠状病毒引发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对6周龄下的鸡群造成侵害。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的症状,且伴随咳嗽;极为嗜睡;鼻窦会出现肿胀,并流出黏性鼻液;会大量饮水;较为怕冷。成鸡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会表现出气喘症状,成鸡气管内会发出罗音,并伴随咳嗽和喷嚏,同时成鸡的产蛋数量会减少,并产出畸形鸡蛋以及软壳鸡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较急,且传播速度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属于病毒性疾病,通常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在鸡传染性疾病发病时,注射抗生素,主要是为有效防止各种继发性感染。
3.2 防治措施
对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要重点加强预防。对于呼吸性的传染性支气管炎,可以采用新城疫传支二联苗。对于肾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及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可以采用油乳剂灭火苗进行免疫。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有两种常见的疫苗,对于1周龄的雏鸡可采用H120疫苗进行接种,免疫之后1到2月的月龄的鸡,应该利用H52疫苗进行免疫加强。使用H52疫苗之前,要按照10倍的比例对疫苗进行稀释,在每只鸡鼻内滴入一滴。在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早期,可以使用5%的红糖水,或者是将15克柠檬酸钾加入一千克水中,作为鸡群的饮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可以采用具有相关疗效的中草药制剂作为鸡群的饮水,同时可以将中草药制剂的药渣拌在饲料中喂鸡。
结束语
在现代养鸡中,鸡呼吸道疾病是极为常见的疾病。各种鸡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特点具有相似性,如果进行仔细鉴别,极易造成对各种鸡呼吸道疾病辨别的混淆。因此,为确保有效防治各种鸡呼吸道疾病,应加强对鸡呼吸道疾病发病特点的研究,并采取有阵对性的防治措施。
[1]王娟.鸡呼吸道疾病发病特点与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5(11):136-137.
[2]张海燕.鸡呼吸道疾病发病特点及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7):103-104.
1004-7026(2017)16-0073-01
文献标志码: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