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贫困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发展建设研究
——以农村空心化为背景
2017-04-13江英飒
江 文 江英飒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雅安 625000)
四川省贫困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发展建设研究
——以农村空心化为背景
江 文 江英飒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雅安 625000)
农村空心化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出现的一种“人走屋空”现象。在此背景下,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需要重新审时度势,结合地区实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方向。具体来说,可以从经济发展、领头人培养、党员队伍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分析探索。
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发展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工业化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农村地区原来的“三农”问题演变成了“新三农”问题,而“新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村“空心化”[1],即人口流失。人口流失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党组织队伍“老龄化”、党组织“后继无人”、党建文化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区特殊性都密不可分。
一、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
农村人口外流,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因为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困难,农村居民生活困难,因而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村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地区经济发展,增强自身经济“造血”功能。贫困农村地区要紧紧抓住国家精准扶贫计划的契机,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国家政策扶持发展地区经济(或集体经济)。首先,发展特色农业。党组织牵头,村委会协调,确定发展思路,判定本区域适合的发展方向,并发动每户村民积极参与。四川贫困农村大多处于山区,要根据山区发展特点,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种植业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种植白菜、甘蓝、莴笋、大蒜等环境适应性强的蔬菜作物,打造绿色蔬菜基地;根据阳光、水土等条件灵活种植核桃、草莓、苹果、青红脆李等中早熟品种,发展规模林果业;或者种植中藏药材,如秦艽、大黄、羌活、铁棒锤、藏红花、麝、川贝母、红景天等适应性较强,适合四川多数地区种植的药材。养殖业可以选择牛、牦牛、藏香猪、山鸡、雪山兔、中蜂等养殖,根据地区气候环境等适量饲养。其次,“一村一品”,发展特色旅游业。四川地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可根据其自然地理条件、挖掘自然资源,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四川也是红色文化浓郁之地,可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挖掘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许多贫困农村地区也是民族聚居地,可利用民族文化与特色,发展民族旅游业。最后,充分利用精准扶贫产业帮扶政策,依靠上级政府,引进龙头企业。引进与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相关的龙头企业,既能以企业带动地区产业,又能引进人才或促使离乡人员返乡发展,同时可搭企业之便车达到地区宣传的效果。另外,在条件允许下可让个别贫困户或村集体加盟到企业产业发展中去,帮扶某些特殊贫困户或获得集体经济收入。
与此同时,技术支持从始至终都必不可少。在上级党组织、政府领导带动下,积极利用国家政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利用高等科研院校专家学者的帮扶指导,村党组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村委会参与协调,带动贫困村村民学习生产发展技术,从而解决贫困村特色农业、旅游业及其他产业技术问题,更好保障地区发展。学习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设现代网络平台,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更好进行产品宣传,更利于打造特色经济品牌,从而更好销售产品。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头人队伍建设
首先,创新基层党员干部领头人的选拔培养机制。创新选拔培养机制即是在原有的、固有的选拔培养机制上有所突破、有所不同。要拓宽选拔范围,打破地域、职业、身份、年龄等条件限制,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着眼于本地,要将选拔范围扩展开来,破除选拔中的陈规陋习,不能任人唯亲。要形成“双向选拔培养”机制,一方面挖掘有能力、有激情的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人才,努力将其吸引进党组织,培养成组织领头人,利用其丰富经验带领更多村民发展致富;另一方面是积极发掘培养有干劲、有想法的党员干部,对那些积极性强、关注社会发展、有可行想法的党员同志教以生产发展技术,将其培养成新的致富能手。形成双向带动,更好促进地区人才利用和培养,更好带动村民发展致富。
其次,积极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及时发现优秀的、合适的、有潜力的基层干部人才,通过自荐、推荐、民主推选、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有能力、有激情的后备干部人选,给予充分培养,为其提供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发挥自我才能。积极引进优秀人才,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职,完善基层干部选拔机制,充分利用和落实“一村一大”计划,切实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发挥其特长,一方面可以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优化干部结构,另一方面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管理水平和干部素质,能够为基层党组织增添活力;同时也要切实利用和落实精准扶贫人才帮扶相关政策,不仅贫困户有“一对一”结对帮扶,村也要有结对帮扶,进而形成如此的长效的人才对口帮扶机制。随着这些机制的形成和坚持,可以建立起城市与农村基层党组织之间的互动,将城市事业单位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的经验和方法带到农村去,不断地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水平[2]。这样也有利于惠及更多农民群众,逐渐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促使群众自愿投身于党组织建设。
最后,完善基层党员干部领头人学习培训机制。一方面是针对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基础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理论知识,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党员素质,从而更好发挥其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巩固基层组织基础,引领基层党组织全面建设。另一方面是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技术学习,多提供实践培训机会。党员干部要学习先进实用技术、及时更新知识,更好带领村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要学习生产科学技术,就是要充分利用地区与高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机会,抓住专家学者技术指导的契机积极学习、深入探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不断实践,做到真正掌握发展技术,才能真正带领民村生产建设;要学习网络信息技术,网络信息化不可逆转,网络执政能力建设正在加快脚步,党员干部要积极学习使用网络、适应网络、认同网络。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党员干部要学习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所有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更深入了解地区发展形势,作出正确判断,走出正确的发展之路。
三、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的怎么样,直接影响到党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的充分发挥。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加强基层党员队伍的建设对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地区的党员外出以及知识青年外流导致基层党组织后继无力,工作难以开展,许多农村党组织陷入半瘫痪状态。因此,要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发展新党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坚持内源型发展道路,主要着力点在于,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从扎根农村的退伍军人、个体户、返乡创业的农民以及其他可塑性人才中发展党员。在村级经济建设过程中,注重这方面人才的挖掘与培养,落实国家或上级政府的优惠鼓励政策,进一步增强其扎根农村的信念,并逐步将这些经济精英吸收到农村基层组织中来,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其传授经验和技术,带领本村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致富。在经济有一定发展后,自然会吸引更多人口返乡,然后形成良性循环,既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又能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问题,进而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党员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党员队伍进行分类管理,发挥优秀党员带头作用。农村党员相对分散,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可根据居住地、年龄、党龄、知识文化水平、工作经历等情况对党员群体进行相关分类、分组管理,总结其特点和共性,发挥其特长和优势,给予不同的工作安排,从而促进基层党组织整体素质提高、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提供工作效率、带动基层发展。另外,要注重党员教育,可通过下发文件、远程教育等形式安排定期学习培训,提高党员同志思想觉悟和党性。
四、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基础。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与大环境。当前我国正在加快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倡导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四个方面的自信,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首先,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解读。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在群众中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并将社会经济建设先进人物、事迹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从现实事件入手,着眼于以典范引导思想,加强先进典范挖掘与宣传,特别是对思想先进、致富有道、道德高尚等典范的宣传,树立典型和榜样,以其亲切生动、形象可感、有说服力的特点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自强精神教育,使村民都破除“等、靠、要”的陋习,树立坚定的脱贫意识,从而逐渐改变农村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其积极参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的理想信念,促使农村劳动力敢于回乡建设、愿意回乡发展。宣传教育要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将理论与地区发展特征相结合,帮助理解,促进认同和践行。
其次,国家针对贫困地区要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农村基础教育对培养农村社会发展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思想觉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缩小教育投入主体间的差距,降低农村适龄儿童入学成本,并且加强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等;同时,上级政府要加大技术教育投资力度,积极进行科学技术的教育与培训,培养真正的适应地区发展方式的技术人才。
最后,坚持依法治村。村庄治理在脱贫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特别是当经济有了初步成效之后尤为重要。在贫困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治村,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要做到发展户户得利、人人有益,而不是让技术优势、经济条件等集中在部分人手中,让少数人得利。只有共同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且贫困村脱贫致富本就不易,更应该齐心聚力,因此,必须坚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村级治理及产业发展等。这不仅利于村级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利于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从而在增强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号召力的同时增强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1]张丽凤,占鹏飞.基于农村“空心化”的社区建设对策研究[J].江苏农业学,2013(4):391-392.
[2]刘鸿渊.贫困地区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J].求实,2011(3):28-30.
[责任编辑 刘金荣]
D26
A
2095-0438(2017)08-0018-03
2017-03-18
江文(1993-),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江英飒(1966-),女,四川雅安人,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