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探究

2017-04-13段俊杰孙俊川姜虹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教育

段俊杰,孙俊川,姜虹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51051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探究

段俊杰,孙俊川,姜虹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510515)

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国际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高等教育逐渐往创新创业教育方向发展,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就是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以培育人才为根本任务,尤其是极具专业特色的医学高校,如何针对自身的学科设置和学生特点、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促使更多的学生高质量就业,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十八大以来,“创新”成为各地政府工作计划和报告中的热门高频词。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并提出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双引擎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具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为国家发展大力培养和不断输送创新创业人才的大学,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大学生创业者实现价值、追求梦想搭建舞台,让大学教师和学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支生力军,是应该有所为,也可以大有所为的[1]。当前,国际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高等教育逐渐往创新创业教育方向发展,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方向是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应坚持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聚集校内外优质资源,按照“总体构建、体现特色,全程渗透、全员参与,学生主体、多维互动”的总体思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系统地建设。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重要任务之一,医学高校也必须将此列入教育规划内。然而国内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意识淡薄、起步较晚、理念不清晰等问题,从而造成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效果仍强差人意。本文根据医学高校实际情况,从积极更新观念和转变教育思想、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在医学高校逐步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加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间的交叉和融合,寻求新模式,促进医学生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的发展,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医学高校开设的专业所涵盖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医学高校已不单单只有医学生,还有相当数量的非医类学生。就目前情况看,医学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内鲜有可以充分借鉴的实例。金伟琼对医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中也显示,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中,“许多医学院校仍然将促进医学生在医疗事业单位就业作为最终导向,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指导,但在创业指导方面所做甚少”[2]。与综合性大学和其他理工类高校相比,医学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工作的推进方面还存在着自身的一些问题。

一、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清晰。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由清华大学组织策划的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十几年,同时产生了不少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也逐渐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特别在医学院校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认识上也存在误区[3]。当前学校、学生、家庭已成为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问题的体现方。在学校方面,大部分的学校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认为医学高校主要就是培养医生、药师、护士等在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创新创业是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甚至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开淘宝、开店做生意。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则定位于课外活动,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评比和在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中能获得奖项,存在严重的功利性、精英化倾向,这也直接导致了医学高校创新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在学生方面,职业忠诚度高、专业归属感强是医学生的特点,医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无暇顾及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政府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医疗企业是医学生的首选,极少数人愿意涉足充满坎坷和未知的创业之路[4]。这种在医生中的主流观念也影响着非医类学生的就业观和创新创业热情。在家庭方面,父母对孩子毕业去政府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等固定单位工作的期望值往往高于医学生本身。对于工薪、农村一般家庭来讲,孩子就读医学高校花销占了家庭不小的费用,创业的风险他们根本不愿意也无法承担,因此大部分医学生家长并不支持、鼓励子女毕业后投身到创业中。

2.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不成熟。从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近二十年来看,成熟的理论研究极大的促进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又促使理论体系构建不断完善。在国内,与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文章并不多,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专属载体,不像成熟学科一样拥有专门的期刊、学会。笔者查询了近十年国内发表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术论文,文章总量超过了10000篇,但与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文章不超过2%,医学高校的教育研究人员还很少涉足这一领域。然后通过文章的研读,发现其研究深度、广度极其局限,当今的理论研究还不足以对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意识的培养、意向的培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方面的培训等方面,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精心设计课程的门类、内容和授课节点,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国家“双创”的环境下,数百所高校已经专门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有部分高校成立了创业学院。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解决生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应避免出现形式化、简单化、功利化。但是目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医学高校,大部分主要以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课程教育,例如举办讲座、报告会、创新创业竞赛、宣讲会和就业指导等活动,或者以选修的形式开设极少量未成体系的课程,简单的讲解创业基本知识和分享创业经验,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甚至严重脱节,这种脱离学科专业教育的做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很难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5]。另外,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专业的教材、系统的培养方案、合理的评估标准。

4.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匮乏。高层次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各医学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数是来自学术专家、研究人员、就业指导教师、学生工作队伍,实战经验和创业经历的缺乏,往往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无法保证教学效果。由于缺少专职、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即使有课程,也都是无法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以就业技巧、政策研读、心理休养、形势分析等方面作为课程内容。非互动式、开放式传统教学模式占主要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无法得到很好地培养。即使邀请了一些企业人士进校讲座,但因师资不稳定、课程内容随意性强和讲授不系统等对于学生的培养效果不明显。同时还缺乏鼓励教师承担课程、指导学生团队和项目的有效激励措施,学校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5.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建设不完善。有人认为,领导管理,组织学习,协调沟通等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的这一系列能力的获得是理论课堂无法满足的,必须在实践训练中获得。因此创业实践平台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保障。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政产学研支撑体系构建新的评价、培养、激励机制。然而,在实践训练平台建设方面,大部分医学高校还没有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固定场所和设施,缺少相应的支持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向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免费开放的政策,针对学生开展创业实战体验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相对薄弱,这样直接导致了医学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脱节。在培育与孵化平台方面,从笔者对国内医学高校的调查看,建立的正真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的培育平台和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孵化服务的孵化基地及众创空间还是凤毛麟角,学生、项目、政府、政策、企业、资金等创新创业必须因素无法在校园内良好对接,学生好的创意和项目大多止步于比赛而难以落地,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从校园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无形中提高了医学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门槛、增加了教育实施的难度[6]。

6.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不广泛。从1989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和1999年首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举办给创新创业教育贴上“精英”标签。目前,大部分医学高校还是以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导向,对少数优秀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普通学生常因家庭条件、学习成绩等各种原因而被拒之门外。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参加各类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比例在全体学生中不超过10%,而创业的毕业生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高校20%~30%的比例。

二、提高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途径

1.转变思想和更新观念。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医学高校教育观的改革、医学生人才观的转变。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和生命健康产业逐渐繁荣、生活医学化的趋势迫切需要敢于探索、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医学人才,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提供卫生健康服务。民营资本的进一步进入医药卫生行业,为医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创新创业已成为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选择。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在毕业时具有创新的意识、创业的胆识、发展的眼光、实践的技能。医学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之中,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既适应我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从素质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也适应医疗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开放性、竞争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医学高校要主动做到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加强对创新创业价值理念的引导和指导,引导学生结合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创新创业,最终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医学高校要本着这一目的,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外出调研学习,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进行经验交流,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典范,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形成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逐步探索建立符合医学高校特点、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7]。

2.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学科背景下,围绕教育目标,对相关课程开发、设置和分工而形成的系统。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有机结合。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比例,坚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为核心、项目指导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拓展、专题讲座为辅助的理念,构建平台多样、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除了医学专业教育外,创新创业教育也应是终身教育,在课程设计的跨度上,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设计的维度上,应遵循通识教育与精英培育相结合,面上覆盖与点上突破相结合的分层施教原则,即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公共课和基础课,传授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的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以大班教学和理论授课的形式实现通识教育;开设创新创业班,专门针对具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高年级学生,以小班教学、小型讲座或研讨、实践训练等形式实现创新创业精英化教育,并为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团队训练、培育孵化等支持。

3.完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推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需要相关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有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等。教师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需要具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创新精神、创造力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同时也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充足的实践经验、超前的经济头脑、突出的管理才能和金融常识[8]。如何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纸上谈兵”的问题,给予学生最专业、最需要的创新创业指导,应该着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自信心、激发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这需要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体系。构建专业、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除了理论知识丰富的专职教师队伍,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者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当前医学高校的现状,师资问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解决。一是积极寻找校外的专业人员组建兼职教师队伍。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重点聘请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税务、工商等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知名企业财务、职业经理人、营销、人事、管理等部门具有实战经验并具有讲课感染力的精英人士;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负责人,商会代表,企业老板、经理;孵化器负责人、风险投资家、法律人士和有创业经验的校友;从事创新创业研究的专家或相关创业领域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二是从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增加交流机会,鼓励校内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研究、到医药企业和医疗系统挂职锻炼、将研究成果落地、创办经营医药类企业,将现有校内专职教师实现双肩挑,成为创新创业导师。

4.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高校应根据自身教育目标、发展规划,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体制进一步调整、改进、完善,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成为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实的后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是医学高校要建立专门管理组织机构,机构要结合学科特色、学校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由学校党政领导、相关教育专家、医药类企业家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机构主要成员,主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划计划、顶层设计、经费筹措和制度建设。领导、组织、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机构的主要职能。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创业学院、创新中心,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课程安排和活动开展。三是在校内外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一方面可依托校内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众创空间、校办企业、科技产业园区及附属医院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活动;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和学生创新创业方向在校外企业、科技产业园区、创业孵化机构、公立及民营医院合作设立实践训练基地,供学生到校外实践学习。四是有条件的医学高校,可在校内设立集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为一体的学生创新创业场所,实现学校、企业、政府、社会、资金五要素全方位互动,为学生提供开放式、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交流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为优秀的学生创新、创意、创业项目提供包括场地、研发、融资、财务、经营、管理、法律、政策利用、企业对接交流等全方位的专业孵化服务。

[1]喻娟.基于创业型大学建设视角的“两创”生态环境建设探究[J].创业与教育.2015(5):97-99

[2].金伟琼.医学学生创业意向的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30-31.

[3]化瑞芳,史培培,宋琛.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营造探析.现代商贸工业[J].2011(15):197

[4]郑少燕,杨棉华,陈茂怀,黄谷子.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探析[J].2010(5):710-711

[5].李斌,孙素娟,赵阳.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5(78):144-145

[6].刘健,王海雁.我国医学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20-21.

[7].孙文学,王文凯,王中梅.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对策探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30(5):29-33

[8].林文诗.新时期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创业意向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7):95-97.

编辑:林军

Th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facing problem and solutions explored

Duan Junjie Sun Junchuan Jiang Hong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 zhou Guangdong 510515)

Today,on a global scale,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as had the huge change,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radually,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period is how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As to foster the talent as a fundamental task of university,especially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ow to own subject sett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to build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help students through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to create more jobs to encourage more students to employment,and high quality is the nee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Medical universities;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64

A

2095-7327(2017)-03-0154-04

段俊杰(1977.—)男,河北邯郸人,南方医科大学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孙俊川(1987—)男,广东惠州人,南方医科大学团委专职团干,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姜 虹(1968—)女,陕西渭南人,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