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

2017-04-13李连庆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师范学院应用型互联网+

李连庆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系,陕西西安 710010)

“互联网+”背景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

李连庆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系,陕西西安 710010)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本科院校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科院校要明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人才目标定位,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构建育人新模式,培养具有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性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调整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探索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教育;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互联网+”是马化腾在2015年“两会”上提的建议之一,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提升其创新力与竞争力。同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伴随着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的正式发布,“互联网+”开始在中国的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如,淘宝、支付宝、滴滴打车等,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微课、慕课到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再到层出不穷的教学APP,“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的必然趋势[1],教育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已然大势所趋。在此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习惯已经与互联网交织在一起,使得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挑战,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转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实现互联网时代人才战略储备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困境,教育部门通过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陕西省首批试点转型院校之一,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以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校-地-园育人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转变人才培养方式的必要性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的知识背景已经与传统教育时代相差较大。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依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紧跟“互联网+教育”的步伐,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社会培养多样化具有互联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传统的社会背景及相应的教育环境下产生的,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当时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阻碍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目标不明确。传统高校由于向综合性研究型发展,追求高学历人才培养,传统高校在经历了由专科到本科,由学院到大学的升格之后,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趋同,使得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千校一面;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缺少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形成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困境。

其次,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过多的强调专业教育,忽略了专业之间通识教育的一般性特点,导致课程设置方面出现纰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填鸭式”或者“满堂灌”的人才培养模式[2],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第三,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由于时代认知的局限性,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重知识的培养与传承,但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学生的评价体系陈旧僵化,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培养,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匮乏,新的环境适应能力薄弱,职业迁移能力严重不足。

因此,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尤其是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高校应通过自身教育教学改革,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要素,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梳理与调整,与企业联合,针对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难题,形成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虚拟网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对教育优势资源的整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 “互联网+教育”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一)明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人才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和转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方向,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才发展的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新企业始终把握创新的方向,站在行业的最前沿,对从业人员在专业技能、应用技能及研究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而,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视野更加开阔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本科院校,只有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定位,以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才能够快速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加强通识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将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坚持错位发展,在教师教育特色的基础之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对本地人才市场进行广泛的调研,进一步明确了“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

(二)调整课程结构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发展

目前高校课程设置存在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沿性和国际性,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缺乏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等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前景渺茫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上述问题,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互联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强实践教学,拓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对接。通过对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通识课程体系整合,同时借助于微课、慕课及在线开放课程等“互联网+”课程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与提高,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得到全方位补给。此外,在课内实验实训等课程基础之上,通过见习、实习及虚拟实验平台进一步强化实践课程,这样培养的学生紧跟科技前沿,掌握最新知识与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符合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择的标准。

近年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以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等为依据,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改革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学前教育为特色,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调整,在通识课程及选修课程部分,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互联网+”课程对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在文科专业开设自然科学相关课程,理科专业传授人文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互补与强化,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对信息化时代学生相关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实践创新能力

新建转型本科院校要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地方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加强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学历并不代表能力,近年来出现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找工作受挫进而选择技校回炉现象屡见不鲜,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注重已经超越了其对学历的要求。在信息时代,在物联网环境下,转型本科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3]。针对信息时代的教育特点,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 通过整合更新理论课程内容,增大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网络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网络为平台,师生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完成相关的数据处理。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特点,通过网络媒介,利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每学期开设2周的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训练能力。

此外,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开放实验室等,学生通过组建团队,申请和实践“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创新设计和创新实践,在实践中历练自己,实现创新梦想,体会创新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近年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4项,参与的学生达到1000多人。通过以上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论文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在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四)以“互联网+”为媒,构建校-地-园育人新模式

作为一所试点转型本科院校,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坚持原有办学理念的基础之上,为全面落实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调研学前儿童师资相关人才需求,与宝鸡市金台区建立共建学前教育教改实验区框架协议、设置“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高陵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实施“校-地-园”合作育人模式[4]。聘任“双师型”教师作为特聘教授,通过远程控制,利用网络媒介,双师双能型导师在线指导答疑。强化校内实践理论知识模拟,校-地-园联合强化实践与创新,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校-地-园合作育人模式,实现对人才的订单式培养,为该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完善保障机制, 为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保驾护航

构建和完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增强教学管理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师资队伍是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首要因素,因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首要因素。对于在职职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计划,利用网络媒介,建设中心网站,引入国内外知名的网络课程、在线培训课程、校本培训课程和网络直播课程,切实有效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此外,还通过选拔储备具有“互联网+教育”背景的高素质人才,打造具有互联网思维和现代化视野,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人才队伍。

构建网络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学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完善网络教学评价体系[5],强化质量意识,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项要求。在考试评价制度方面,构建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等网络课程的评价方式,优化考试内容及考核制度,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进行。

[1]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2] 秦玮.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4):17-19.

[3] 刘青.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140-143.

[4] 刘文开.“校-地-园”合作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51-54.

[5] 顾沈静.“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大学(研究版),2016(11):32-37.

[责任编辑 王亚婷]

Research on the Talents Training Style in th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Taking Shaanxi Xueqian Norm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Lian-qing

(DepartmentofChemistryandChemicdEmgineeying,ShaanxiXueqianNormal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and therefore it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style.Therefore,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clearly understand the aim of training under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Through the revision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the course structure,we can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with Internet concept in the information tim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practice teaching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rnet plus education;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

2017-04-04;

2017-05-18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15JG028Y、15JG034Y)

李连庆,男,山东滨州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职前教育

G64

A

2095-770X(2017)08-0131-04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8.028

猜你喜欢

师范学院应用型互联网+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洛阳师范学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大庆师范学院简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