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建筑学派的文化现实主义新进展
——201“7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1⋆

2017-04-13蔡仕谦曾辉鹏赖兰兰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学派岭南

蔡仕谦,曾辉鹏,赖兰兰

(惠州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岭南建筑学派的文化现实主义新进展
——201“7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1⋆

蔡仕谦,曾辉鹏,赖兰兰

(惠州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2017年5月,惠州学院主办了2017“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何镜堂院士的“两观三性”指导下的“整体环境与建筑创作”、“珠江新城城市设计”、“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传统岭南建筑传承和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展现了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向.

文化现实主义、岭南建筑学派、新进展

为了探索岭南建筑学派建筑实践及其理论的创新性内涵,了解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研究的发展新方向,惠州学院等单位于2017年5月7-8日主办了2017“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诸多位专家学者与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美术学院的学者以及知名建筑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在为期2天的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和建筑师围绕何镜堂院士的“两观三性”指导下的“整体环境与建筑创作”、“珠江新城城市设计”、“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传统岭南建筑传承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岭南建筑学派建筑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作了学术报告和讨论发言,展现了岭南建筑学派文化现实主义创作观的新进展与新趋势.

一、从空间形式到环境整体

王国光教授在《环境整体观与现代建筑创作思考》的专题报告中,以“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家”入题,提出了能揭示建筑的本质问题,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阐释了环境整体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环境整体观”的内涵,并提出了基于环境整体观的建筑创作应遵循的五种基本的属性,即“自然性、社会性、生活性、建构性、发展性”.从环境整体观的概念入手,对建筑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将建筑空间与环境作为整体加以研究,以此来阐明环境整体的变迁与建筑空间形式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王国光教授在阐述环境整体观理论的同时结合日本兵库县立现代美术馆和神户水滨广场等国内外经典建筑案例,对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优秀岭南建筑创作实践加以分析和验证,为现代建筑创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生动阐释了建筑创作如何实现“人、建筑、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途径与方法.城市环境在不断改变与变化,地域性的本土建筑空间形式受到冲击与侵蚀,其内涵和意义被逐渐发生改变甚至颠覆,这使得环境变迁与空间形式变化之间的研究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在全球化和强调地域环境的矛盾语境下,建筑师必须深入研究整体环境,通过从整体环境中抽取和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符号、元素、词汇和精神内涵,并用现代审美意识重新演绎春天,从而实现建筑创作的创新与活力,使现代岭南建筑空间构筑出具有鲜明特征的空间形象,以此借助空间载体的营造来实现建筑空间形式的拓展与延伸.总而言之,环境整体观只是实现建筑创作的一种外在手段,建筑师在设计中需扬弃单一层面的需求,从多层面的需求入手赋予建筑空间更多内在的含义,在整体环境的追溯与现代情感的碰撞中寻找创新的契机,通过空间构建的创新来实现岭南建筑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二、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设计

吴桂宁教授在题为《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发展与评价》的报告中,对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通过对1992年以来珠江新城核心区所进行的历次城市设计实践和相关的规划设计的系统研究,分析了珠江新城核心区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趋势、相互联系和变化特点,并对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珠江新城核心区作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的核心区,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必须在重点研究岭南亚热带的气候特点以及广州城市景观特色的基础上,整合解决建筑形象、景观营造、交通组织、地下空间、绿色节能、防灾安全、结构施等复杂问题,从最初的建筑单体创作拓展到城市建筑群的设计,从相对单一的建筑空间拓展到复杂的多维度的城市空间.城市发展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是由能动的利益相关方做出的,发展变化的结果是由其中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在城市设计中,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规划目标如何实现,更重要的是规划实施后对不同利益群体产生的影响.规划必须掌握全局,以分析利益相关者为中心,修正城市设计的进程,保障城市设计的实施.我们应创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对城市设计方案实施评估,而非简单套用固有的城市设计套路.通过对城市设计的持续研究和实证评价,形成完整、系统的设计评价体系,从而为城市设计方案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从地域文化到绿色技术

郭卫宏教授做了题为《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作实践》的专题报告.他从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三个层面,指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道路是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融合绿色建筑技术、实现文化自信、弘扬华夏文化和丰富世界文化的有效途径.郭卫宏教授结合抗战胜利纪念广场、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中国资本市场学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等建筑创作实践,分析了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创作过程.回顾岭南建筑创作的发展历程,对潮湿多雨、夏热冬暖的地域气候的适应与尊重一直是岭南建筑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建筑创作中始终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与高度.岭南建筑在主动式绿色技术尚未广泛采用的时期,就采用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被动绿色技术.以夏昌世、莫伯治、佘峻南为代表的岭南建筑大师,创作了一大批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相交融优秀建筑及其作品.低能耗建筑技术建立在低技能策略之上,岭南建筑通过空间、形式和建筑物理的原理,采用建筑构造等措施实现适应性建筑空间的功能和舒适性.地方材料构成的建筑墙体本身具有的隔热、蓄热性能,建筑构件的遮阳、隔热、降温性能,夏季利用自然通风形成“冷巷"、架空隔热、降湿、天窗采光、被动式太阳能与生物性质的利用,庭院抽风、排水,围廊遮雨、遮阳,这些能够改善建筑微环境的被动技术由岭南建筑师发扬光大,形成了岭南建筑设计的关注绿色技术的优良传统.到了21世纪,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主动式技术被大量应用到建筑设计之中.受国际化设计观念的影响,一些岭南建筑师疏离了近百年来几代岭南建筑师探索形成的优良传统,不仅建造了太多的高耗能建筑,还正在慢慢地丧失其特有风格与个性.建筑设计对自然的适应性特点正逐渐消逝,进而地域性只外化为建筑外部造型对于周边环境的呼应,建筑风格日趋雷同、个性特征逐渐消失,使建筑从空间形式与建造方式上丧失了地域特点.如果过度依赖主动式技术在建筑中的使用,必将极大地消耗、浪费资源.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形式和生活方式,以研究绿色被动式技术条件下岭南建筑典型案例为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解析评价其功能属性、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必将对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特别是地域背景下的绿色建筑的营造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从继承传统到锐意创新

唐孝祥教授在题为《广东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对广东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传统村落风貌与特色”、“传统建筑规模与质量”、“传统文化活动与传承”等三个方面对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相关政策要点进行了深入解读.针对广东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他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受到在场师生的一致认同.唐教授指出:在岭南地区现代建筑空间的塑造中必须积极地传承和地发展岭南建筑传统才可产生出新的语义.岭南地区炎热多雨,四季常青,地大物博、秀丽壮美,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情与地貌特征.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人文特征,使岭南地区形成务实、交融和创新的文化特征.这些资源都为岭南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将各种典型的岭南传统建筑空间进行提炼、归类和重组,并融入现代岭南建筑的空间营造中,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空间效果.因此,在建筑的传承与发展上,我们应深入研习先人对环境、伦理、风俗及文化的认识,以历史的眼光发现传统建筑所反映的深层含义,鉴别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并将其运用到当代建筑创作中.在传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传统建筑的建筑形态及营造技术,用创新的视角在当代建筑空间中诠释传统岭南建筑空间的意义和内涵,使得岭南建筑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对比与借鉴,传承与创新岭南建筑空间,我们才能为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1].

五、结语

学术研讨会由郦伟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郦伟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为中国建筑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对于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的研究,应该将其置于建筑学研究、哲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整体性研究之中.专家学者的报告对最近一段时间岭南建筑学派和岭南建筑创新的新成果、新趋势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这启发我们不仅要从建筑学的视野关注岭南建筑学派和岭南建筑的发展,还应从哲学和历史学的视野关注岭南建筑学派和岭南建筑的诸多重要问题,应从单一的建筑学视角走向多维度视角.同时,也启发我们该用何种方式传播岭南建筑学派的建筑思想与设计理论、我们又该如何将岭南建筑学派的建筑思想与设计理论融入到岭南建筑的创作实践中去?

从2012年《文化视野中的岭南建筑学派》[2]到2013年《理论建构: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向》[3],再到2017年《岭南建筑学派的文化现实主义新进展》,“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始终关注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的前沿.根据郦伟教授提出的岭南建筑学派“文化现实主义”的概念,“文化现实主义”批判性地揭示了岭南建筑学派建筑理论及其实践的三个重要维度与趋向,即“方法论意义上的实用主义、认识论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以及价值论意义上的文化主义”[4].总体来看,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的最新进展,不仅丰富了“文化现实主义”的理论内涵,还拓展了“文化现实主义”的实践方向.

[1]姜继兴.当代建筑的继承与创新[N].中国建设报,2013-07-19.

[2]郦伟,许秋娟.文化视野中的岭南建筑学派——2012“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J].惠州学院学报,2012,32(6):125-128.

[3]郦伟.理论建构:岭南建筑学派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向——2013“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述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5-87.

[4]郦伟.岭南建筑学派的文化研究转向——2012“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述评[J].学术研究,2013(1):157-158.

【责任编辑:吴跃新】

New Progress of Cultural Realism on Ling Nan Architecture School——A Summary of The 2017"Ling nan Architecture School and Ling Nan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Academic Seminar

CAI Shiqian,ZENG Huipeng,LAI Lanl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China)

s:In May 2017,Huizhou University hosted the 2017"Ling nan Architecture School and Ling nan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academic seminar.The Participants and experts of the Ling n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discussed the"overall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al creation","the City design of the Pearl River New City","regional culture and green technology blend","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ling nan buildings"and other issu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He Jing tang's Architecture Theory of Two Concepts and Three Features,and showing the Ling nan architectural school of new vision and new direction.

New progress;Cultural Realism;Ling Nan Architectural School

TU-86

A

1671-5934(2017)03-0109-03

2017-05-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378212);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5ZB0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共建项目(GD12XYS18)

作者简介:蔡仕谦(1973-),男,湖北洪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建筑规划,E-mail:csq038@126.com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学派岭南
忆岭南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设计手稿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的运用探讨
浅论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