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创新策略

2017-04-13李静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培育人文

李静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合肥 23001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创新策略

李静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合肥 230011)

伴随商品经济出现与不断发展,尤其先进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学科高度分化,科学培养渐渐在大学中占据主流位置,但是关于人文精神培育却日渐被忽略,而且这种情况同时出现在很多国家当中。最近几年,作为民族未来希望与栋梁的大学生群体,人文精神却正遭遇着缺失、饥荒的困境,这也同时让很多爱国人士感到忧心忡忡。党中央与国务院站在宏观角度对推行素质教育做了全面部署,当然这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是有很大程度积极促进作用的。而且做好人文精神培育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这也正是不忘本质、与时俱进的表现。

新媒体环境;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创新策略

0.前言

人文精神培育,是不应伴随学历升高逐渐减退的,换句话讲就是,一个人的学历高并不代表他的人文素养就高,就不需要对其人文精神进行培育。但凡拥有高学历人才缺少人文精神,则其知识技能将会很有可能为其不法犯罪所用。处在新媒体背景下,是需要大学生综合发展的,而这里所讲的综合发展,不单包含有操作能力与科学知识,还应包含有道德素养、社会责任心等。大学时期,对学生的培育不应只注重学术教育,同时人格教育也要跟上,要对学生尊重他人、爱心与包容心等进行培养,让他们了解自己该有的行为,以防悲剧再次上演。不能否认,大学是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进行培养的关键期,但它更是给国家与社会培养全面化发展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新时期我国要想成就民族梦,不但是在科技与经济方面要做足完全准备,打响保卫战,同时在文化与德育等方面也不能落后,要不断积累,才能使自身变得更加强大。国家人才为积累文化呈现载体,同时更作为民族文化传播者。这也就意味着,大学在对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不单应重视专业技能与知识培训,在人文精神培育方面一刻也不能放松,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绅士,但是却一定要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1.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1.1符合民族精神培育需要

伴随新媒体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得知识途径、同人沟通方式均表现出巨大变化,例如像通过手机可以实现打电话及发短信等基本功能,同时还可以看电子杂志、收看电影电视节目与网上聊天等,换句话讲新媒体方便快捷让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体验到更多便捷。新媒体不可控制及便捷也促使了信息大爆炸、碎片化信息的出现,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世界化传播。全球信息融合当然有很多方面是积极的,但是不可避免也会有一些不好的精神或文化传入我国,比如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或拜金主义等[1]。因为大学生思维比较跳脱,对新鲜事物比较热衷,所以,更多大学生也纷纷向西方这种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学习,或是对西方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等加以盲目崇拜。同时将我国吃苦奉献、勇于探索实践精神抛诸脑后。所以,就应当努力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加以培养,人文精神培育作为民族精神培养基础,势必应得到重视。而人文精神说白了就是凡事围绕人类基本需求,为人类自由奋斗终生的一种情怀。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指的是应培养强烈上进心与求知欲,对知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树立高尚科学价值观与人生观;掌握做人之道,能够把人际关系处理好;肩负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可以客观理性对问题进行分析,能够把同自己有关的事情做好。加大力度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大学生学好民族文化,将热爱国家与人民、辛勤刻苦、不浪费等良好传统发扬光大。

1.2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有很多积极的意义,这其中主要包括两点内容,其中一点就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新媒体时期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成效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本身的精神状态和风貌上,大学生们最常进行的活动就是探讨当前的时政和热点话题,通过过程中的交流可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同时也会在过程中了解别人的想法,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开拓自身的视野,这样的做法同时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彼此相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他人和自己存在一定的差异就会产生排斥,但是通过很多证明通过开展人文精神培育工作以后,这种问题的出现就会相对较少,这就证明科学开展人文精神的培育工作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

1.3帮助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虚拟性特征十分显著,大学生大多通过匿名方式参与传播过程,人和人间沟通交流也借助此符号化方式,当面交谈机会少而又少。甚至大学宿舍这个过去大学生沟通交流主要场合,大学生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亲密攀谈,每个人戴上耳机人手一台电脑,整天沉浸于虚拟世界与个人世界当中。长此以往,大学生焦虑、忧郁、苦闷等情绪便会养成,上网成瘾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新媒体环境下积极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能够帮助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人文氛围可以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状态,同时可以保持一种稳定的情绪。大学生在校园中共同渡过大学的四年时光,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体会酸甜苦辣,就像一人家人一样,所以这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进一步增进成员之间的关系,大家相互扶持、共同进步,所以通过开展人文精神培育创设和谐的人文氛围可以使大学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对待未来的人生[2]。

1.4对大学生将人际关系处理好有较大用处

新媒体发展势必是对人们沟通交流方式的一种转变,大学校园中同样遵循此规律。因为网络、手机等先进科技普及化,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传递与沟通借助这些先进设备便能实现,虽说某些方面带给人极大便利,而且不受地域空间等限制,但过去人与人之间那种当面沟通几率也逐渐降低。该实际至虚拟沟通形式变革,对于大学生同他人人际交往关系也势必会构成比较大的影响,教师在网上常沟通的学生,现实生活中也许并不熟悉,也就造成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关系的疏离。而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一项主要内容便是让大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为人处世。因此,也可以说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具有团结凝聚的功能,树立人文文化氛围,能让大学生周边环境更为和谐美好,大学生群体拥有共同奋斗目标,对于大学生具有激发个体对群体在行为准则及奋斗目标等内容的认同感,还有作为群体成员使命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进一步形成强烈向群性、向心力与凝聚力。因而,构建具有融洽和谐人际关系校园人文环境,对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都是十分有利的。

2.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创新途径

2.1提高和转变思想观念

传统思想中一般对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很重视,并且不会把关注点放在相关工作中,所以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为此,本文着重提出如下几条建议:其一,先由认识上着手。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及负责学生管理领导干部,需要清楚认识人文精神养成对于学生特殊作用,要注重引导以及和谐校园人文文化的构建。其二,应当充分调动起校内学生干部、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凭借榜样力量引导校风向好的方向发展,要营造良好宿舍风气、班级风气与学习风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人文精神培育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打造和谐人文氛围。其三,开设人文精神相关课程,挑选专业导师任教,让学生加强重视程度。尽可能减少陈旧与缺少实用性专业课,增加美术、历史、心理与艺术等学习,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等资源,采取灵活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树立良好人文精神与氛围是有助于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

2.2渗透人文思想,培养人文氛围

大学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地方,学校氛围对于学生思想与行为影响巨大,养成良好人文气息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乐观活泼,创造力与自主性更强。所以,想要更好树立学生人文精神,学校可考虑开展多种人文娱乐活动,比如歌唱比赛、诗朗诵比赛等,让学生有了可展示自己的平台,调动起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培养积极性与兴趣,参与过程中,大学生同他人沟通互动,就会对人文知识实现渗透式学习,培养人文精神以及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心[3]。而且学生社交圈也在扩大,生活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姿,不再是机械死板的学习钻研。通过对人文氛围的良性塑造,借助互动与交流方式,使人文理念不知不觉传达给学生,不会让学生感到反感与排斥,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很好培养效果。

2.3科学合理结合新媒体环境

伴随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与智能手机等设备的广泛应用,大学生结合这些技术与设备的时间也在增长。面对该状况,学校与相关教育人员不妨考虑推出各类线上人文课程,比如历史、地理与美术等。但是要注意课程设置不能枯燥乏味,要将趣味性与娱乐性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参与与学习热情。与此同时,结合现阶段大学生阅读青睐于选择可视化与简短内容的情况,学校定期可推送特定主题文章,这些需要同普通公众号分开来,是要有证可查的,不要只注意吸引学生眼球而出现抄袭网络或是胡编乱造等情况。对无法查找到原始来源知识,考虑增设娱乐阅读栏目,同时要向学生阐述清楚,这对学生诚信做人也很有帮助,同时增强学生责任心与道德意识,达到人文精神培养寓教于乐的目的。

3.结语

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已经跃然纸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1994年清华朱令事件至2013年复旦投毒案件,微博等新媒体上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为此,人们对大学生的该类缺失道德行为常会感到扼腕叹息。这一桩桩真实事件,也无疑预示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已经刻不容缓。最近几年,在高校与社会中普遍存在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情况,更加重视科研技术研发、硕博士与教授数量的增加,满足市场需求短平快实用科目也更在乎的是实际效益,但是相反在德育方面却非常薄弱。德育教育弱化,具体体现在诸多学校并未对此展开足够重视、德育工作后继无人、缺少经费、德育并未被摆在应有位置上、同教学、服务与管理联系不紧密等。学校或单位准入门槛也并未设置德育考察环节,没有人因为德育程度不够而评不上职称等。最终形成现象就是德育在宏观方面一直被推崇,但从未被落实;人们言论上给其高度评价,但是具体行为上却并不执行;抽象方面是对其肯定的,但是具象方面其却并没有实质上的东西,也就是说,德育工作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有名无实、流于形式。为此,务必要扭转当前德育工作软化、弱化局面,这已是全社会与国家的当务之急,希望本文阐述的有关内容能与相关人员共勉。

[1]孙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价值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74-177.

[2]崔春.网络文化在大学生职业人文教育中的价值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19-121.

[3]王亚萍,郑秋娟.校园讲座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基于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人文素养讲座的案例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03: 100-104.

G641

:A

:2095-7327(2017)-02-0043-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公益普惠背景下民办幼儿园发展定位与扶持研究”编号为(13YJC880091)。

李静(1984.1—),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学前艺术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培育人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