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践行方略研究
2017-04-13黄磊
黄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江苏 无锡 214000)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践行方略研究
黄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江苏 无锡 214000)
思政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人们的思政教育,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作为一种间接性、渗透性的思政教育手段,能够在无形之中引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道德价值理念的有效践行。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为主要出发点,分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的意义,并重点探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方略。
大学生;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践行方略
0.前言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背景的发展形势之下,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思想在无形之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担任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但是就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形势来说,局面不容乐观,思政教育成果差强人意,传统化的思政教育手段难以积极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对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构建何种积极有效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践行方略,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1.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隐性思政教育以一种无形的教育方式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念、行为及方式的有效引导,利用“看不见”的实现受教育者思政教育成果的最大化[1]。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以大学生为受教育主体,就现阶段主体思想观念、心理情绪、素质培养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以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方面为教育的立足点,借助氛围渲染、模式变革、社会实践教育等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层面的引导和启迪,并未大学生的日后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政条件。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具有迂回性、通达性、隐蔽性和自主性的综合特点。第一,迂回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教育方式之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特定的教育形式之中,利用外部形式的与教育内容的渗透融合,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并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第二,通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隐性教育有效的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政教育融合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加深受教育者思政理念的广度与深度。第三,隐蔽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隐藏于非实体性载体之中,受教育者在无形之中便可得到有效的讯息接收。第四,自住性特征,大学生作为隐蔽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潜在的教育信息,并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1.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第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约束功能,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指明方向,进一步促使其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将其本身的本质特征与学生身心发展相联系,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大学生通过教育环境的熏陶、教学课程的渗透、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等,不断调整自我的行为习惯,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第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念认知的功能。一般来说,隐性思政教育以无形、潜在的方式,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引导,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不断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加深大学生对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解。第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素质的功能,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思政教育要将学生的完善化和全面化发展作为自身的教育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综合性的教育手段为推动其全面发展。第四,具有强化认知的功能。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集合,让大学生对是非观念、道德意识等方面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注重对大学生的引导、启发和潜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的意义
2.1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意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意识。在素质教育理论的引导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加强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正确引导,总所周知,大学生的人格、意识等方面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教育方可成型,如若依靠传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则难以实现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实效性不足[2]。因此,要借助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将教育内容贯穿于大学生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无形之中加深对良好学风、校风等文化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意识。
2.2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途径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开辟一种更为全新的教育方式,并在无形之中强化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以便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要以渗透教育为途径,并提高教育者对渗透教育的正确认知,扶正思政教育方向,各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教育方式难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培养,必须通过日常化的教育途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大学生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借助实践活动、氛围建设、载体传递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外在渗透到内在转化的有效教育。
2.3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指引了良好的前进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进一步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之下,不断调整自我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全化发展,由此可见,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自我约束能力,则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能力素养。现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以硬性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大学生对此往往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而隐性教育的方式则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2.4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可以加快其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进程,将素质教育的各项理念落实并践行于实际的工作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要在校园教育的引导之下,逐步加强对自我的有效教育,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实现自我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在思政教育中,要利用隐性教育,满足现阶段学生的现实需求,并将科学科学需求和文化需求放在统一发展层面之中,实现情感沟通的目的,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是非观、价值观等。
3.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方略
3.1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学生多进行日常交流,在先进思想理论体系的指导之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三观,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发展,提供重要的辅助性理念。在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隐性教育对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牢牢抓住素质教育的时代发展契机,将隐性教育贯彻和落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构建和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高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激发其内心的求知欲望。此外,教育工作者要从现阶段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不断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含量,从根本上保证隐性教育对学生思政引导的教育作用。
3.2建立健全隐性思政教育发展机制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应注重于思政教育工作中开发健全的思政教育机制,以便高校思政在开展过程中能够利用内部与外部的思政资源,行之有效的引导大学生思政意识优化。对此,科学建立隐性思政发展机制的关键,应注重以下几点内容的落实:首先,高校各级领导工作者要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科学有效的规划当前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保证隐性思政引导的策略融入现代教育之中,校领导要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规划于各课程教学活动之中,并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保证工作的长远有效。其次,要建立健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机制,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原则,保证各项评估指标的科学、有效,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方略的调整做出重要的依据[3]。最后,要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再教育体系,教育工作者在具有扎实巩固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科学掌握大学生思政心理新动态,提升隐性思政引导质量。
3.3高效整合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素材,以潜移默化的途径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发挥重要的引导和启迪作用,保证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高校要在传统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优化思政教育新资源,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素材。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教育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渗透教育,例如,教育工作者在对某项思政教育信息进行传播与教育时,可以通过传统媒体的检验,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积极性,进而通过微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客观化、平衡化和精细化的思想政治舆论格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威信力,通过新媒体思政信息的传播,使学生实现思想意识到行为习惯的有效转变,将以思政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新媒体传播之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
3.4创新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
隐形思政教育的科学开展,需高校不断创新其教育思路,为大学生思教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保证思教工作科学开展。首先,高校积极开发其隐形教育渠道,将此种方式融合到思政教育之中,并做到定位精细化,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和隐性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积极主动利用移动网络终端,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思政教育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感染力,强化其感染力,课后,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覆盖化。同时,加强时代下的移动终端平台建设,以班级QQ、博客群、微信群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走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保证隐性教育落实于大学生的方方面面。
4.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践行方略研究,要牢牢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实现隐性教育与当代思政教育的结合,并隐形教学方式与显性思政工作相互衔接,以促成多元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
[1]马凌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16-119.
[2]尹皓冉.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5:175-176.
[3]李欢.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63-66.
G641
:A
:2095-7327(2017)-02-0041-02
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创新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路径研究”(2015SJD364),2015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专项“基于实践育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SYKJ15D05)。
黄磊(1980.7—),女,汉族,吉林通化人,法学硕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