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慕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017-04-13李爱华赵小忠
李爱华,赵小忠
(沈阳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高校慕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李爱华,赵小忠
(沈阳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首先,介绍了高校慕课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慕课存在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慕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标准统一的慕课平台、提高慕课制作质量、课程设置应该以理论课为主、改善后台运行质量、杜绝刷分问题、增加沟通渠道等改进建议。
高校慕课;在线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模式
2012年,随着慕课风潮在国内的兴起,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方式,有力地冲击了传统大学的课堂教育模式。同时,随着慕课时代的到来,较为低端的网络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教育部为了推动当前的教育改革,在2015年发布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相比于传统教育模式,提供了更加开放的教育资源,慕课教学模式是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必将在教育改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慕课的发展现状
1.国外慕课发展现状
慕课是为了加大知识的传播力度而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开放性课程。最早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将部分优质课程放到网上免费供他人学习,开启了在线慕课课程教育模式。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如今麻省理工学院已经上线了2 000多门课程,总计有超过1.4亿人次的访问量。2011年是美国慕课风暴年,当年有来自190多个国家约16万的学员同时在线学习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网络课程。2012年由斯坦福大学创立的Coursera在线课程免费开放,学员数量快速增长,不到一年就突破了234万人。随后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等62所美国知名大学开始联合共建在线课程,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紧接着,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也整合了两校资源,联手共建了edX 网络课程平台,整合后的第一批学员人数就达到了37万人。近两年,美国的慕课机构数不断增长,几乎每周都有新的机构进入慕课领域。此外,亚洲、欧洲、中东等国家的诸多名校也纷纷提供了慕课资源。随着慕课在全球的发展,很多国家都开发建设了自己的慕课平台,目前较为知名的三个平台均来自美国,分别是edX 、Udacity 和Coursera,这三家平台被并称为慕课教育的“三驾马车”。此外,英国的FutureLearn也较为著名。
2.国内慕课发展现状
继国外几大慕课平台之后,国内许多高校也纷纷跟进。从2012年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几所国内著名高校先后加入了edX和Coursera慕课平台。2013年10月,中国首个中文版自主慕课平台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线运行;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好大学在线”慕课平台也正式上线运行,并开始了西部高校间的跨校修读、互认学分;2014年5月,深圳大学联合长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50多所国内地方高校建立的地方高校“优课”联盟(UOOC)平台上线运行,开启了国内地方高校间跨校修读、互认学分的共享模式。截至2016年3月,“优课”联盟(UOOC)平台加盟成员高校已达92所,上线课程53门,选课人次已过7万人。此外,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在内的高校虽然没有建平台,但都制作了自己的慕课课程。
慕课作为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的新形态,将在线学习、移动互联的理念贯穿于平台的建设之中,向用户提供了大规模的低成本在线高等教育服务及生动的学习体验。
二、慕课建设的现实意义
(1)慕课有效地促进了信息交流。相比于传统的高校之间的交流模式,慕课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使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每个学校可以在慕课平台上看到参与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可以清楚地了解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慕课相比于 “微课”等其他网络课程,具有更高的互动性,对所开设的课程都会有一个讨论区,学生对于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想法可以及时在讨论区进行讨论,能够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大部分学生在哪些知识点存在欠缺,以便及时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有效地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加便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这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1]。
(2)慕课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单纯依据学校本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学习,并没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慕课可以通过学分认证的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实现从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态度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参加慕课平台上相关课程的学习时其时间并不固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学习课程的进度和时间,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2]。此外,通过给予学生课程和学习时间的选择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控能力。
(3)慕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乎所有的慕课平台都设置了学生评价区,学生可以在该区域内发表对课程的任何意见和建议。一门能够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课程,必定会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而对于那些上课方式刻板,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自然会被淘汰。对于在慕课平台上开设的相同课程,不同的老师也会有不同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对于相同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不同的教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带来压力。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相比于传统大学教育,慕课对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需求,以支撑课程的持续开设。同时,一门课程的运作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一个人工作向一个团队工作方式的转变,这对于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4)慕课有利于教育资源共享。高考成绩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大学四年接受教育的质量,那些以高分考入重点院校的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慕课则打破了这种境地,使非重点院校的学生也有机会接受与重点院校学生一样教学质量的课程,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了教育不公平的程度。同时,慕课也打破了接受高等教育只能在大学的观念,任何人都可以在慕课网站平台上注册,学习相关课程,冲破了教育壁垒,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我国慕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1)慕课平台之间的课程缺乏资源共享。自2012年我国引入慕课以来,各高校纷纷建设了自己的慕课平台,由于网站技术标准、技术风格,课程建设标准等没有统一,不同慕课平台的资源无法实现共享,使得慕课的开放性功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给学员寻找优质课程带来不便。
(2)高质量的课程不多。慕课被引入后便得到快速发展,但整体课程质量不高。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对慕课内涵的认识不深。认为慕课就是对传统面授课程的简单拆分和压缩,使得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内容广而浅,学生学习后很难建立起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二是课程教学设计不够合理。例如,课程内容体系划分缺乏科学性、知识点的选取不够独立、媒体制作粗糙等,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三是对慕课的特点认知不够。有些课程只考虑内容的完整性,没有考虑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问题,视频时长过长,导致学习者无法集中精力,影响了学习效果。
(3)无法开设实务课程。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的同时,也不容忽视远程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弊端。慕课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便利的学习方式,但是,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实务操作的课程来说,慕课平台所提供的远程教育并不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实验和实务操作的乐趣。如果仍然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影响到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甚至会产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务操作能力差的“纸上谈兵”现象出现。
(4)慕课平台后台运行尚不成熟。我国的慕课平台建设已有三年时间,多数平台后台运行基本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有两个连续空格的填空题,学生在做答时必须按已给定的顺序进行填写,如果调换顺序系统就会默认为是错误答案,系统批阅较为刻板。再有,慕课运行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bug。比如,在部分同学的章节测验或小节测试的选择题中,学生即使选对了正确答案,也偶尔会被误判为错误答案。这些后台运行的不成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5)学生网上学习存在“凑学分”问题。学分认证对于参加慕课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诱饵”。在学生看来,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课程的同时,能够抵顶大学相关课程的学分,是一举两得的事。但是,也正是因为需要学分认证,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会出现“凑学分”现象。学生为了能够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出现应付考试现象。比如,有些慕课课程规定学生在讨论区的讨论次数占总成绩的一部分,学生为了拿到讨论区相应的分数,在讨论区随意地粘贴复制,甚至在讨论区发表与课程没有任何关系讨论。这种在讨论区的“刷分”现象,不仅给教师在讨论区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带来了不便,也给学生之间关于课程疑难问题的讨论带来了不便。
(6)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目前我国多个慕课平台的课程都有大规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慕课课程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大学课堂教育,学生很难与老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而且由于参加课程学习的人数较多,教师也无法直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探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被限制在论坛的讨论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学生在讨论区的各种提问,只能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相关知识点内容的接受情况,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而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时,可以通过学生一些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情况,并能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课后指导[4]。
四、慕课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1)建设标准统一的慕课平台。美国的edX、Udacity和Coursera三大慕课平台之间的课程资源就实现了共享,学员只要登录其中任意一个平台都可以查询和学习其他平台上的课程。从节约成本促进平台之间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国内慕课平台之间应统一标准,鼓励平台之间交叉授权,以使学员能在任意平台上搜寻到全部平台上的相关课程。例如,我国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与美国edX平台之间就进行了权限授权,我们的学员在“学堂在线”上就可以直接搜寻edX上的课程,并可跳转至edX上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
(2)提高慕课制作质量。质量是一门慕课能否被更多学生学习的根本,要想建设一门高质量的慕课,制作团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深刻领悟慕课内涵。慕课是以视频为载体,针对独立知识点而设计的一种情景化的在线网络课程,它可以支持多种学习方式。二是科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的“一条龙”式教学模式,按知识模块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将课程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要录制相应视频。三是制作短小精悍的课程视频。要充分考虑学生听课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限制,将课程碎片化,使每个知识点对应的视频以8分钟左右为宜,这就需要课程制作团队在每个知识点的视频内容设计上多下功夫。
(3)课程设置应以理论课为主。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为学生和教师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重视其存在的弊端。在课程安排上要更为合理,不能盲目跟风。对于一些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没有实务操作的理论课程,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优势在慕课平台上进行推广和实施。但对于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还是应该采用传统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能因为节约教育成本,贪图便利而忽视教学质量。
(4)改善平台后台运行质量。良好的后台运行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为教师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应根据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与后台运行管理团队沟通。运行团队也应及时解决教师和学生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每一门课程的建设。同时,后台运行团队还应该对平台上的所有内容都进行严格的测试。另外,平台的设计应以简洁、智能,便于操作为原则。便捷的操作可以吸引更多年龄较长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智能操作既能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
(5)尽量避免刷学分问题。学分认证对于吸引学生学习有一定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凑学分现象。对于尽量避免学生凑学分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对自己所开设的课程进行充分调研,了解自己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单调乏味、知识点讲解缺乏逻辑、在教学方法上是否能适合多数学生等问题。一旦学生出现凑学分现象,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了解学生学习需求,不断改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非教师教学方面原因出现的凑学分现象,比如个别学生出现凑分数情况,教师应通过手动办法取消该生用刷学分方式获得的分数。
(6)增加师生沟通渠道。在慕课平台开设的很多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多的是被限制在平台的讨论区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团队会在讨论区进行解答。如果仅限于在平台的讨论区进行交流,沟通方式过于单一,建议在课程开设时候,教师团队还应建立一个QQ群或微信群等平台进行学习交流,这种平台的交流会更加便捷和及时,更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5]。
[1]尹合栋.MOOC的发展现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4(5):125-129.
[2]邹 琳,陈基晶.慕课教育的合理使用问题研究[J].知识产权,2015(1):21-25.
[3]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合理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23):73-75.
[4]王应解,冯 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J].中国电化教育,2015(6):80-85.
[5]孟祥志,刘小林.我国高职院校慕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6(7):27-30.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ggestion of Mooc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LI Ai-hua,ZHAO Xiao-zhong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the Mooc of University,expound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ooc,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and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ligned with the specific issues.The establishment of curriculum should be based on theory primari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background,to eliminate “cheating marks” problem,to increase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other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MOOC of university;online education;resource sharing;education model
2016-10-18
辽宁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辽教发[2016]23号-7-584)
李爱华(1967-),女,山东鱼台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7.01.022
G642.0
A
1672-9617(2017)01-0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