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产业视域下苏州观光昆曲的演出生态

2017-04-13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昆曲观光旅游

周 南

(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文学系,上海 200040)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国民的消费观念逐渐从物质追求转移到了精神追求,旅游过程越来越重视文化特色的体验感受,以文化风俗为载体、以深度体验为方式的文化旅游正逐步成为国民当下最热衷的旅游模式。在此驱动下,各地纷纷抓文化抓商机,依傍在地文化,兴建文化产业园,推出人文山水合一的大型实景演出,开发和完善文化旅游周边产品及配套服务,等等,以产业化的经营思路引领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期满足国民的文化消费诉求,进而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观光昆曲”就是在这一热潮的拉动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产物,它“借居”在旅游景区之中,是一种专门满足观光客需求的新型昆剧演出形态。

选取“昆曲”作为讨论对象,正是因为它在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热潮中具有代表性;而以“苏州”作为区域框定,主要由于:一来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和昆曲艺术的发源地,二来苏州城是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文化旅游相对走在国内前沿,所呈现出的现象和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一、观光昆曲的演出现状

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想要在苏州看昆曲表演可谓轻而易举,在园林、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等旅游景区内每天都有定时定点的现场表演,可以说,有游客的地方就必定能看到昆曲。

根据演出场地的不同,观光昆曲大致有三类演出区域:

1.园林昆曲—在苏州园林中演出的“实景版”昆曲。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较早恢复昆曲演出的单位,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放了夜花园,是苏州为数不多的可供夜间玩赏的试点园林,其中,昆曲表演作为夜花园品牌亮点之一,被重新请回了园林。此后,拙政园、留园等苏州名园也相继推出了昆曲或综合了评弹、江南丝竹等其他代表吴文化特色的现场演出,并且在演出形式上也进行了调整,把“移步换景”的造园理念运用到表演的编排上,把不同节目分设在不同的厅堂或内院中,让演出流动起来,最大程度地突出了游客在演出观摩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感和互动趣味性,成为园林游赏的新乐趣。[1]

2.古镇昆曲—在江南文化古镇演出的昆曲。周庄是最早起步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古镇,也最早将昆曲引入古镇景区内演出,为此还特地重建了古戏台及其建筑群。[2]但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没有自己的昆曲剧团,景区通常邀约周边院团来驻场演出,有时候是专业昆剧团,但更多时候是聘请档期相对充足的民间演出团体。此外,千灯和巴城也各有特色,以“昆曲小镇”为文旅品牌,不仅修缮戏台恢复演出,还成立了自己的“小昆班”,聘请专业老师教习当地的小学生表演昆曲,先后培养了13位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得主,更邀请俞玖林、周雪峰等从本镇及左近乡镇走出去的、而今小有成就的昆曲演员回归家乡开设工作室,定期组织昆曲演出活动,进行各类宣传推广,免费供游客和本地人欣赏和学习。[3]

3.历史文化街区里的昆曲。苏州城有两条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一条是城西的七里山塘,另一条是城东的平江路,每条都是游客如织的旅游点,每条街上都能找到昆曲,只不过很多时候它被具化成了演员谋生的表演技艺、商家谋利的文化符号以及游客消费的文化商品。

(1)昆曲馆。苏州主要有两家民营昆曲馆,一家是“山塘昆曲馆”,另一家是“平江昆曲馆”,两家系同一文化公司下设经营的两处昆曲剧场,主要从事昆曲的舞台演出及线下体验。昆曲馆的目标定位十分明确,以旅行团和背包散客作为消费人群,走的就是市场路线,做的就是游客生意。[4]为了更好地发挥场馆空间小的优势,演员上场前的准备工作诸如上妆、包头等过程,观众都可以坐在场内全程观摩,并在演出结束后参观体验。

(2)餐饮住宿。当下含有昆曲元素的餐饮住宿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席间宴上的助兴演出。经营者雇佣昆曲演员在每天客流量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到场进行带妆表演,唱完即可收工离场,有时也会在店门外的公共区域进行展示性表演,吸引过路游人注意从而进店消费。另一种则是把昆曲作为文化品牌的主题餐厅、主题民宿等。店内从软装设计、小件摆设到房间命名、菜品名称、背景音乐都直接取材于昆曲,有时还会聘请小有名气的昆曲演员作为餐厅的形象代言人。

(3)昆曲导赏。到平江路上听昆曲,有一个地方和一个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伏羲琴馆的吕成芳。与大多数的表演者不同,吕成芳的演出说话时间多、唱演时间少,以类似讲座沙龙的形式为在场观众进行昆曲艺术、剧目和曲目的普及与导赏,一边以浅显的语言对曲高和寡的昆曲艺术进行通俗化讲解,一边辅以表演示范。[5]凭借一副好口才,非科班出身的她说动了人心、打响了品牌,成为平江路上“说昆曲”的头牌红人,收获了“昆曲清口第一人”“转世杜丽娘”“汤显祖的前世情人”等许多美誉,连获得最高成就奖的昆曲表演艺术家们都不敢企及。

对于上述演出产品,观光客普遍给予好评:“觉得比起外面的商业演出,这里应该更正宗些”“来过的朋友都极力推荐”[1];产业领域的部门和人士也是予以认可的,认为这是“合理恰当的旅游利用方式”,对昆曲旅游市场的开发“能够有效地提升苏州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带动旅游娱乐和购物,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6]。这是对“观光昆曲”产业属性的肯定。同时,也有不少文化人、戏曲业内人在观看演出后表达了困惑、不满乃至愤慨,批评矛头直指“观光昆曲”的文化与艺术属性,认为这不仅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反而是对它的破坏与消耗,更是对消费者的误导和欺骗。

二、观光昆曲的演出特征及成因

相较于专业剧场内的昆曲演出而言,观光昆曲的存在意义更偏重于其文化符号的象征性,因而在演出场地、观演效果、观众来源、自身条件,特别是经济收益等诸多因素上会优先考虑,从而形成自己的演出特征。

(一)小场面,人员精简

观光昆曲的演出场地大多在古建或仿古建的厅堂内外,在贴合环境、亲近观众的同时,演出空间也不免受到限制,难以按照剧场标准的节奏、调度和幅度来表演,人数多的群戏和幅度大的武戏都难以铺排,因而台上演员通常不会超过两人,且以文戏为主。

此外,演出中往往采用录音带作为曲唱伴奏,一方面省去了随演的乐队人员,从而节省了空间、减免了开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演出节奏的不连贯或错乱,影响了演出质量,也滋生了演员演出的不规范乃至惰性,甚至直接播放原唱录音,对嘴型唬弄观众,助长了不良的演出风气。

(二)演片段,剧目固定

观光昆曲大多演出片段节选,很少会演出整出折子戏,比如在园林中,《游园》往往只是一段【皂罗袍】,《琴挑》只唱【懒画眉】第一支,等等。即便是相对正规的昆曲馆,所串演的《牡丹亭》折子戏也往往“缺斤短两”。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迁就旅游市场和普通游客接受程度的结果,旅游区总体的开放性质和游客群体的流动特性使景区很难建立起真正有效的观演关系,大多数游客的兴趣点和关注点都不会长时间集中于观看演出上,因而,除了传统经典曲目外,选择一些表演相对夸张、曲词相对通俗的剧目,以及缩短单出剧目的演出时长、集合多剧目的不同片段穿插组合便成为观光昆曲的演出戏单。

细数演出剧目,首先必是《牡丹亭》,然而左右不过《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四折,再加上《孽海记·思凡、下山》《十五贯·访鼠测字》《虎囊弹·山门》《玉簪记·琴挑》《长生殿·小宴》等五六出,常演剧目恐怕也就这十来出而已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极具代表性,且多为独角戏或双人戏,比较符合小场地的演出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受限于演出团体的业务水平。受雇演员大多是未被专业昆团录用的艺校毕业生、业余爱好者以及从其他剧种转道而来的戏曲演员,因而除以上基础开蒙戏之外,自身的剧目积累有限,演出质量也良莠不齐。

(三)重形式,妆容简便

针对普通观光客对昆曲的不了解、兴趣浅,观光昆曲往往会采取改变演出形式的方式,使表演更具有可看性和趣味性,以增强观众的好奇心并增加好感度,比如园林昆曲就将演出放在园林中进行,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并拉近观演关系。同时,情景演出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舞台观念,园中实景皆为演出场地,使曲情剧情与真实环境相呼应,以近乎写实的方式让观众“眼见为实”,从而加深了真实感。

吕成芳的“昆曲清口”演出形式就更不同了,虽然也是化妆、包头、戏服穿戴,但正如一个名为“二更”的自媒体为她做的宣传片片名所记—“她说的比唱的好听”①二更视频:《她说的比唱的好听》, http://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6771334930654963633。,演唱表演是次要环节,用最合当代听众胃口的俚俗语言把昆曲讲出来才是她的表演重点。这样的表演形式对于没有接触过昆曲、想看个大概的游客来说无疑极具吸引力,也更切合他们的消费心态。至于所讲内容是对是错、示范表演是正宗规范还是荒腔走板,由于大多数听众并不具备判断能力,也就被忽略了。

但实际上,相对于花在形式创新上的心思,观光昆曲在表演本体上的确有失讲究,不仅在唱念做舞等表演细节上欠缺规范,服装穿戴、头面妆容等外观打扮也从简处理。以旦角妆容为例,不知从何时起就用可循环使用的黑胶假发片代替了刨花水制作的真发片,更有甚者,为了图快图方便,画个日常简妆,绑个古装头饰,随意穿一件戏服的外披就登场了,模样简直与参加民俗庙会的乡女村妇一般无二,不仅毫不具备昆曲的艺术特色,连基本的美感都丧失殆尽。

(四)演员少,一专多能

笔者曾经在昆曲馆看过一场《牡丹亭》演出,一位在《游园》中饰演丫鬟春香的演员,在后一场《寻梦》中摇身一变演起了杜丽娘,若不是熟知剧情故事,恐怕会造成是丫鬟春香穿着小姐的衣服到花园寻梦的误解吧!对于笔者的这一疑惑,馆长也表示了无奈,因为所有演职人员中会演《寻梦》的仅此一位。更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则是吕成芳,一个多小时的演出,除了昆曲,还有古琴、评弹、琵琶以及三弦表演。

这是一群完全依靠文化旅游产业而生存的昆曲人,市场教会他们必须练就多面技能,既要会表演,又要懂交际,既能上台演戏,又能替人扮妆,唱丫鬟的有时也能唱小姐,唱老生的有时也要串串丑,最好还能懂得一两门文武场乐器,以备不时之需。

虽说当下传统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业人员严得缺乏的现状似乎并未因此得到明显改观,昆曲界也常用“八百壮士”来形容昆曲演员的缺失。专业院团尚且留不住人,更何况那些“寄居”在景区、走市场路线的民营剧团和个体演员们?其实在上述各个旅游区内担纲演出的昆曲演员大多是同一批人,带着戏妆辗转在不同的演出场地已成为他们的工作习惯和生活常态,这恐怕也是促成他们成为多面手以及在妆面着装等方面一简再简的实际原因。

三、从观光演出看文化产业化

“观光昆曲”只不过是苏州文化产业整体规划中一个小小的环节,并非龙头产业,关注度很低,可它的现状反映的正是文化产业发展到现阶段所显现出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实际执行中该如何落实文化产业中“文化”的意涵和作用。

就目前而言,不论是官方阐述还是从业者的执行,落脚点都在“产业”的运作上,“文化”只是一帖用以经济增值的调味剂:

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①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产发〔2003〕38号)。

你只有拿出自己所擅长的,“玩”出自己的特色和花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华夏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夏春亭[7]

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几乎都不是文化事业中人,只是凭着商人敏锐的嗅觉抓住了商机,“文化”之于他们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玩”的花样;真正有文化学识的学者专家则不了解产业,又很少有人愿意搅到商业场的世俗中去。于是,文化产业大部分都变成了硬贴标签的“文化贩卖”,打着“文化”的旗号,行赚钱之事,形式大于内容,却由于善于包装宣传倒也成了文化品牌,引来四方的观光客“慕名”消费。不得不说,当下社会对于“文化”的理解和使用已经“泛娱乐化”了。

苏州是昆曲艺术的发源地,想来演出最当正宗,可大部分游客实际看到的只是那些质量不高乃至变味走样的网红产品,不仅拉低了文化演出业的档次,更损耗了昆曲的文化遗产价值,而大多数游人并不知道自己受骗上当了。这不禁让笔者感到痛惜和担忧: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是否适合产业化?至少从上述观光昆曲的演出生态中看不到文化产业对于昆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有的只是消费、消耗甚至消遣,只是昆曲艺术的不断从俗与流失。把文化做成产品推入市场,让民众自主选择消费,最终能占领主流市场、能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的必然还是通俗化、现代化、快节奏的产品,如电影电视,而传统文化的最终归向要么向通俗化屈服,丢失了本真;要么被市场淘汰,埋进尘土。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新审视。

针对观光昆曲的现状,笔者认为:

首先,要提高演出人员的质量。可参考导游等行业的考证制度,由有关职能部门或院团机构的业内人士进行专业认证和定期考核,凡有意从事产业演出的演职员都必须在通过考核后方能持证上岗,一来可以保证从业队伍的专业性,将滥竽充数者剔除出列;二来也能时刻督促演出者端正态度、积极求进,不断提高演出水平。

其次,要加深对产业经营者的文化熏陶。只有经营者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建立起对文化的崇敬心和使命感,才能对产业发展包括合作人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把握分寸,真正将事业提升到文化产业的层面。

再次,职能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尤其对那些夸大其词、进行不实宣传的经营者和演出者不能听之任之,应即刻督促其进行改正,保证演出市场的规范有序。

四、结语

也许有人会说,民间“草台班”就由他们自己折腾去吧,高质量的保护传承自有专业院团来承担。可是,正因为紧密倚靠着文化旅游产业,以及随着近年来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观念的不断转变,这群走市场路线的“草台班”、边缘人反而变成了昆曲的代言人,站在了文化市场的最前沿,他们表演的昆曲也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广大普通观光客心目中的标准形态。与此同时,专业院团中的不少年轻演员在利益的诱惑下也纷纷抛弃传统而投身产业市场,搞创新,搞跨界,自我标榜是在为古老昆曲探索现代出路,一味求新求变,创意解构多而传统继承少。短时期内也许不会有感觉,几十年后猛然回头,就会发现文化当初的本真面貌已经荡然无存,并已无从寻找,这才是最大隐患。在这一点上我们显然有欠考虑、有欠思量。这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真规划,而不能只一味顺应市场,迎合大众的需求。

[1]吴玉兰.网师园的夜色加上最美昆曲 小众的玩法更过瘾[N].城市早8点,2016-06-30(T02).

[2]杨守松.周庄与昆曲[N].昆山日报,2013-05-05(A09).

[3]梅蕾,周俞.“柳梦梅”回家乡推广昆曲 俞玖林工作室揭牌巴城老街[N].苏州日报,2014-12-16(A06).

[4]季栋.一个草根昆剧团的坚守[N].苏州日报,2012-10-13(A03).

[5]苏雁,王思哲.“昆曲清口”第一人吕成芳:传唱昆曲的美妙[N].光明日报,2016-02-12(1).

[6]陈良.论昆曲艺术传承与苏州旅游业发展[J].时代经贸,2008(6):92-93.

[7]王静宇.文化旅游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N].中国经济时报,2016-07-05(A02).

猜你喜欢

昆曲观光旅游
昆曲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荡秋千
旅游
补园和昆曲
坐小火车去观光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