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师范生的角色定位和自我定位策略
2017-04-13杨益
杨益
(惠州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试论体育师范生的角色定位和自我定位策略
杨益
(惠州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针对体育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存在角色定位及自我定位模糊问题,分析了学校缺少必要的顶层设计或顶层设计混乱、专业教师尤其是一些理论课教师对培养目标的模糊、师范生对学习和训练的盲目等是造成体育师范生角色定位及自我定位模糊的主要原因,由此提出体育师范生通过运动素质与教学素质并举、顺应教学与自我规划相结合、专业理论与专业能力协调及发展个性等角色定位和自我定位的策略。
体育师范生;角色定位;自我定位
一、体育师范生的角色定位
与其他接受高师教育的学生比,体育师范生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规范专业学习的师范性。所谓师范性是指对教育学科及其研究的性质。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和训练。也就是说,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专业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还必须要掌握将这些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二是体育学生的特殊性,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体育知识的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等方面的训练;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还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1]。这些因素就决定了体育师范生角色的特殊性。
(一)运动员的特质与竞争的理念
体育师范生在入学之前往往都是体育特长生,在高中期间经历了大量的、甚至是高强度的训练,具有运动员的特质。他们参加过各级各类体育项目的比赛,从而形成了鲜明的运动员特征。哈德曼认为“运动员与普通人相比,更具聪慧性,智力水平更高一些[2]”。库柏则更认为“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相比,更具自信心、竞争性,性格更开朗[2]”。体育师范生中虽然很多人并非专业运动员,但由于长期运动和训练,基本具备了运动员特质,有充分的体能,持久的耐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同时,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尤其是一些竞技体育项目,也使他们养成了拼搏进取、不甘人后的观念[3]。这些共同构成了体育师范生自然面貌的基本特征。
(二)专业学习的技能特点与示范要求
体育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不是专业的运动员,而是充分掌握体育专业知识,具有娴熟的运动技能,以及教育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所教授的体育课,既要向学生传授体育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又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是教、学、练一体的课程,需要在练中教,在练中学。因此,体育师范生对一系列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相关的运动项目的技能、技巧掌握是必要的。但这些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将这些技术、技能示范给学生的能力,这种示范性往往通过自己对技术或技能的理解来进行动作分解,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细节,进而把握动作要领。因此,体育师范生自己能做出规范的动作是远远不够的。清晰、规范和富有吸引力的示范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这也是运动员和体育教师的区别所在。
(三)学生特点与未来的教师取向
体育师范生既不是运动员,也不是教师,而是在校学习的学生。因此,既不能完全以运动员的角色参与学校的学习生活,也不能完全以教师的身份对现实的学习生活进行超越。体育师范生这个体育专业在校学生的身份,决定了他必须以学生的角色参与学习和训练。在学习中,一方面发挥运动员具备的体能、耐力、心理素质等优势,获得学业的最大成就;另一方面未来体育教师的目标又决定了体育师范生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从业要求,根据从业任务的需要充分吸收体育运动和保健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丰富自己的情感,为今后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奠定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二、体育师范生角色定位的模糊
对体育生的角色定位影响因素很多,既有学校办学导向,也有学生自身因素;既有教师认识上的因素,也有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因素。由于当下高师办学中这几方面都存在问题,结果造成体育师范生角色定位的模糊。
(一)学校办学状况的导向作用
学校的定位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也决定着体育师范生的定位,决定着人才培养定位。在这方面影响体育师范生定位的主要是:有些学校缺少必要的顶层设计或顶层设计混乱,缺少顶层设计是指宏观设计陈旧,伴随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依然维持着原有的设计,诸如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教师资格认证的考试制度的实施,一些高师院校仍然沿用着20世纪90年代的设计。观念落后、内容陈旧,使学生无法根据学校的顶层设计来定位自己的角色。顶层设计混乱是指一方面顶层设计不明确,既可这样解读也可那样解读,使教育教学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是顶层设计易变,缺少稳定性,缺少前瞻性,经常性的调整和改变使专业课教师难以适应。与顶层设计混乱和缺乏有因果关系的是教育部门和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导致相互抵触,效率低下,在这种矛盾的办学氛围中,体育师范生角色的错位就不难理解了。
(二)专业教师,尤其是一些理论课教师对培养目标的模糊
专业课的教学直接对应着学生的角色,对应着培养目标的落实,专业课教师对培养目标的漠视和模糊,在体育师范生的培养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一方面,一些教师对培养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目标是清楚的,但却不知道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从业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要求,也很少有人去研究自己所授的课程对体育师范生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对应性,因此,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目标便成为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的悬空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博士学历的要求,一些本科和硕士阶段非体育专业的体育专业理论课博士进入高师,他们往往缺少运动实践就理论讲理论,想当然地将理论与运动结合,不仅造成了理论的泛滥,也造成了误导。不仅如此,体育师范专业的教师,无论是理论课还是技术类课程,除了《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及《教育学》《心理学》教师之外,很少有人了解《教师专业标准》和《体育课程标准》,多数人都是在盲目中讲授专业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角色定位必然也是模糊的。
(三)师范生对学习和训练的盲目性
由于学生角色定位的模糊,所以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教师怎样教就怎样学,不仅学习和训练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自己对学习的选择也处于一种盲目状态,轻理论和原理的学习,而重视训练是体育师范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客观上,理论和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着枯燥、生硬、缺少与运动之间联系的问题;主观上,学生并没有完全从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度去学习,而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对运动理论和原理进行讲授,这种缺乏目标的学习,必定造成将来从业的缺陷。另一方面,对于运动技能的训练也存在着不足。许多体育师范生认为,只要技能过硬就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所以他们往往淡化作为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多样化的运动技能和技术,而特别热衷于对专项的选择,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专项进行强化。实际上,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需有相关项目基础的支撑,过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放到某一个项目上,往往因为缺少相关基础的支撑而效率不高,这种角色定位的不准确和存在问题,必然造成将来从业的困难[4]。
三、体育师范生自我定位及角色定位策略
在高师院校,有许多因素直接导致了体育师范生角色的错位,有些是师范生无法解决的,如学校的顶层设计和教师的教学取向等。有的是师范生自己可以解决的,如自我学习的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等。因此,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努力实现目标的同时,对那些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产生影响,促进其改变,就成为体育师范生自我定位策略及价值所在。
(一)运动素质与教学素质并举的策略
体育师范生首先应明确,在高师院校学习毕业后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目标。应全面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从业要求,根据从业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一方面,根据体育教师特殊的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的示范性要求更高也更普遍,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等特点,强化运动素质。根据《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涉及的运动内容和运动项目进行全面的训练,同时,对于专项内容的训练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使运动素质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又有比较突出的特点,为今后担任中小学体育教师奠定运动素质基础。另一方面,根据教师的一般性要求,还必须进行教学素养的培养。教学素养的培养应做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奠定知识基础,做到有内容可讲。这就要求体育师范生改变学习过程中重训练而轻理论学习的倾向,使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而且能够让他们清楚为什么这样做。二是具备充分的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做到所讲内容和采用的方式易于为学生吸收,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和原理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和学生不同状态,以及教学内容的差别而采用灵活而有针对性的教学[5]。这两项内容进行规范的是《教师专业标准》,因此必须对此进行深入学习和领会。
(二)顺应教学与自我规划相结合策略
由于受到多方面影响而使教学不能直接对应目标的实现,但体育师范生又不可能脱离这样的教学环境,各种规章制度硬性地规范着他们必须沿着这种不尽合理的培养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体育师范生应对将成为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自我规划。一方面,在日常专业课的教学中,对具体课程的学习既要考虑到该课程结业考试的需要,更要对应《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进行内容的选择和补充,使自己在学业的考试要求之外,建立起一个比较系统的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应的内容体系,改变“学了好多没有用的、有用的好多没有学”的状况。另一方面,除了具体课程学习进行顺应教学与自我规划相结合外,对四年大学期间的学习发展要做宏观的设计,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包括体育教育、社会教育等等,不同的专业其目标有共性也有差异,具体到专业的体育师范生,应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从业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和发展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这是决定四年学习成效的关键。二是目标确定后要专注于目标的实现。根据培养计划中四年课程的整体安排,对目标进行分解,每学期有具体目标,每学年有年度目标,具体目标的不断完成,实现年度目标,年度目标的不断实现,最终完成总目标,从而改变教师盲目的教,学生盲目学的局面。
(三)专业理论与专业能力协调及发展个性策略
体育师范生在学习中专业理论与专业能力训练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原本不多的理论课学习未被重视,而且反映在理论学习与能力训练的脱节。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体育师范生要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从业要求,对理论和原理课给予充分的重视,学校方面也应适当增加比重,尤其是提高理论课授课教师的运动素质,使其能够结合具体的运动实践传授理论;另一方面,体育师范生应改变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两条线的局面,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将所学理论予以验证,从而提高理论学习与能力训练的结合度,促进其协调发展。同时,发展体育师范生的个性是学生自主定位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下高校教育的核心追求。体育师范生的个性发展最明显和最具普遍性地表现在专项上,因此,在素养全面提升的基础上,还是要突出专项技能的学习[6]。除此之外,在体育师范生显得较为弱势的研究能力,丰富的知识积累等方面获得成绩,也将构成体育师范生鲜明的特点。
总之,学校顶层设计存在问题和培养目标的模糊,不仅造成体育教师教学缺少针对性,也造成了体育师范生自我定位的出现失误,甚至缺少定位,对体育师范生的学习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在顶层设计中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另一方面体育师范生也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个人状况进行角色定位,从而改变因角色定位问题而影响学习和发展的状况。
[1]孙欣荣.试析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模式中运动队员的角色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3-25.
[2]徐欣.武术专项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7.
[3]曲新艺.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70-71.
[4]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1:111-115.
[5]刘春雷.建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标准的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25-26.
[6]王寒西.体育师范生培养途径的研究——从体育教师资格标准的视角[J].青年与社会,2014(2):249.
【责任编辑:赵佳丽】
On the Role and Self Orientation of Stud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NG Yi
(School of Sports,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China)
Compared with other normal students,there are som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 teachers.Therefore,many problems such as ambiguity of goal orientation,the lack of teachers'specialty and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exist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This situation requires tha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should be clearer,more specific self-positioning,and targeted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The kind of role students receive education will not only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s top priority for solving the problem,but also the premise of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and develop as a whole person.The fuzzy role or the role of inaccuracy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even affect the lifelong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of PE.
Stud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role orientation;self orientation
G650
A
1671-5934(2017)02-0120-04
2016-11-06
杨 益(1987-),男,内蒙古通辽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