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大学生初次就业方向的选择

2017-04-13张晓旭朱海雪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滁州毕业生方向

陶 涛 张晓旭 朱海雪

(1.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2.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简析大学生初次就业方向的选择

陶 涛1张晓旭2朱海雪2

(1.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2.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认识不足的大学生,在初次选择就业方向时产生焦灼的情绪。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从思想认识、宏观调控、学科设置、政策导向等方面给予建议,以期大学生实现初次就业目标。

就业环境;初次就业;就业方向;选择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信息,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65万,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加上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等,待就业学生数量将达1500万。在我国经济增速下行、传统产业下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复杂、任务艰巨等问题就越加的凸显出来。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树立目标、增强信心,做好大学生初次就业方向的选择工作,是高校和社会的主要任务。

1.新形势下大学生初次就业的环境现状

1.1 经济产业现状

大学生求职择业的方向,与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息息相关。经济繁荣稳定,产业结构合理,带动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和人力资源的丰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资源配置和经济模式在持续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产能过剩、投资增速走软的问题,造成了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失业人数的增加,对大学生初次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职者人均收入、消费水平、生活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造成大学生在择业时首选经济发达的城市,不愿意选择欠发达、不发达的地区从事工作。

1.2 社会、家庭、高校环境

人社部和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413万增至765万,而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300万人左右,全国就业人员达7.7亿。表明,社会就业总量大,富余劳动力较多,整体供给过剩。同时社会风气、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影响让大学生在初次择业时,产生盲目跟风、攀比的行为。我国家庭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让大学生对择业缺乏深思熟虑,任凭长辈作主,但父母只凭个人经验为子女做决断,跟不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部分家庭在毕业生择业时,不能给予关怀引导,催促子女尽快就业,造成毕业生产生急躁情绪,随意选择就业方向。高校的人才培养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大学生初次就业时候因经验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不能成功就业[1]。部分高校为了保障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前夕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忽视了给予学生宽松的时间和环境进行择业。

2.大学生选择初次就业方向的概况

(1)经济下行和产业调整,使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方向的选择呈多样性。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等相对稳定的职业仍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目标,但随着求职观的转变,部分毕业生在初次择业时,考虑更多的是发展前景、福利待遇等条件,愿意主动进入企业工厂,从事基层生产、冷门领域工作,这很好的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就业困难的凸显,使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的选择之一。大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与专业技能,创造新的社会财富,开辟新的就业之路。通过创业减轻了就业压力,提供了就业机会。部分毕业生会主动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找一份工作满足自身所需,增加工作经验,为下一次求职的成功增加几率。此外,大学生为提升专业水平、增长见识,积极准备考研,以期拉升学历,在择业中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2)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产业结构的变迁,造成大学生就业地域的多元化。以往毕业生多选择发达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求职择业,但随着大学生家乡的经济发展,他们愿意在饭碗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目前来看,北上广的大学生就业比例不同程度的降低,三四线城市的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在国家方针的导向下,各地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诸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这些成为毕业生考虑的重要就业方向。

3.影响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的因素

3.1 社会因素

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城乡地区差距的增大对毕业生初次就业的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去产能”任务下的宏观调整政策,是造成传统能源业、加工制造业用工减少的重要因素,波及到了就业市场。2016年第一季度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有超过半数的行业用工需求同比出现负增长,失业率呈逐步上升趋势,传统产业提供的职位少、待遇不吸引人,对毕业生就业选择造成影响。据《2016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2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2.9万人。同比去年,我国东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减少了1.2万人,而求职人数却增加了14.1万[3]。

3.2 高校因素

高校的大幅扩招造成了毕业生总数的激增,教育部数据显示,2001年高校毕业生是114万,2016年毕业生总数达749万,十五年的时间人数增加了600多万。一边是企业招聘的岗位数不断下调,留给毕业生的职位有限,另一边是数量惊人的毕业生,供需关系的不平衡,自然造成了就业竞争的激烈。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不合理造成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的失衡。盲目跟风是大学专业设置的普遍现象,只要有热门的职业或工作岗位,高校便会设置相应的专业,却忽略了高校专业培养具有时效性。大学生经过三至四年的专业培养,在择业时发现某些岗位的社会需要已然饱和,可能无法就业。同时,高校在教育改革和专业调整上缺少积极性,专业设置未考虑引领社会,而是一味的跟随市场,出现滞后性。

3.3 大学生因素

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没有树立正确的求职观,思想准备不足:要么对个人能力估计过高,要么对工作的期望过高。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追求高薪稳定的岗位,过多注视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对自身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重视。如:部分毕业生主观认为在北上广资源占有绝对优势的城市求职成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不管自己能否胜任,都会产生优越感,这是典型的求职观出现了问题,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差异时,很容易造成毕业生出现失落的情绪,从而更加难以面对初次择业。

4.促进大学生选择正确就业方向的几点建议

4.1 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职业能力建设

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氛围的影响下,应认清现实,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做出判断,静下心来思考选择什么就业方向、如何选择等。处于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需要分析当前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自我定位,开拓思路,明确初次求职的方向,积极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调节压力,淡然面对可能出现的求职失败[4]。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保持学习热情,认真完成专业课程,努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就业行情,做好个人职业能力的建设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工作经验、在实践中寻找就业机会、在实践中建立人脉关系,对其初次择业有很好的帮助,也为其职业的选择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4.2 加强经济宏观调控,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建立有效机制

国家采取多种方式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目的是为了保持稳定有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就业机会的增加。就业方向的增多取决于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弹性[5]。增加就业机会,要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实行促进就业的政策,落实增加就业的调控目标,同时还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型私有化企业,推进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人社部门应综合考虑市场中人才需求量,多做市场调研,针对就业难、招聘难的形势进行合理分析,采取积极措施,建立长期有效的跟踪管理机制。社会、学校也应当主动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管理,及时为毕业生发布求职招聘信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方向的选择。

4.3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无法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因而可能造成大学生对求职岗位的目标滞后。因此高校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经济产业的发展,将大学生在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的统一。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应当积极与企业协作,采取大学生进企业锻炼,聘请企业人士进校园指导学生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增强他们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高校在面对不景气的就业市场时,应当着力提升大学生求职技能,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做好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搭建大学生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有利桥梁,促进大学生更快更好的选择求职方向。

4.4 积极推进就业创业政策,保障高质量的就业

目前各地为了保障就业局势的稳定有序,促进市场经济繁荣稳定发展,已经采取了帮助就业的措施和推进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按照就业市场的要求,通过政策引导、就业服务、调节供求等方式,建立就业创业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以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为导向,结合深化、提升的思路,推进宏观经济策略、就业创业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大学生实现初次就业目标。

[1]李思卓.新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探析.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66-67.

[2]刘金升.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73-74.

[3]2016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6.

[4]岳喜玲.关于学生就业的就业方向选择与就业优势评估分析.人力资源管理,2014(20):136.

[5]温兆欢.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的调研.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50-53.

Brief Analyses on the Initial Employment Choice of College Students

Tao Tao1Zhang xiao-xu2Zhu hai-xue2
(1.School of art and design,Chuzhou University AnhuiChuzhou 239000;2.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Chuzhou University AnhuiChuzhou 239000)

Currently,the downturn economy leads to anxiety of many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lack of a clear recognition of the tough job market in selecting their very first job.This article concisely studies the choice made by college students in choosing career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and provide adv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ndset,macro regulation,subject setting and policies,with an expectation to help students realize their initial career target.

Employment environment;Initial employment;Employment direction;Choice

C9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6-0124-02

本研究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学生心理教育接受过程研究》(项目编号为SK2013A126)。

陶涛(1986.2—),男,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晓旭(1966.10—),男,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朱海雪(1985.10—),女,汉族,山东昌乐人,硕士,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滁州毕业生方向
《滁州西涧》(草书)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