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孟頫诗作看其仕隐两兼的矛盾人生
2017-04-13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00
殷 韵(深圳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从赵孟頫诗作看其仕隐两兼的矛盾人生
殷 韵
(深圳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赵孟頫是宋太祖的第十一世孙,其经历了矛盾复杂的一生:南宋王朝末期,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南宋既亡,身为皇族后人的赵孟頫,又做出了仕元的选择。对此,后人多有争议。文章从赵孟頫的诗作出发,分析其仕隐两兼的矛盾人生。
赵孟頫;诗歌;仕隐两兼;人生矛盾
一、赵孟頫生平及其创作的主要内容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赵孟頫的身份是皇孙,其父是宋太祖第十世孙赵与訔。赵孟頫出生时,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早已内忧外患,他的家族亦已败落。由于皇孙的身份并没有给赵孟頫带来多少便利,他便寄望于通过读书做官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南宋灭亡后,赵孟頫家境进一步窘困,然其“益自力于学,以谋进取”[1]29,并开始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赵孟頫受程钜夫举荐应召,次年春入大都拜见元世祖忽必烈,特授兵部郎中。此后历事数朝,死后追封为魏国公。
赵孟頫一生博学多才,书画皆工,能诗善文。在书法方面,他擅长篆、隶、行、草,作品温润闲雅,留下了《千字文》《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等经典;绘画则秀润清丽、浑融古雅,有《鹊华秋色图卷》《吴兴清远图》《红衣罗汉图》等作品传世;诗、词、文精工,清邃奇异。尤其是诗歌,题材丰富,既有题咏纪游、赠答酬唱等,也有写景抒情、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等。由于赵孟頫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即宋室皇孙并历宋、元两朝,特别是入元后又历仕五位皇帝,因此其诗歌内容多反映自己出仕与归隐之间的深刻矛盾,体现了仕隐两兼的人生矛盾。
二、仕隐矛盾在诗作中的体现
赵孟頫的仕隐矛盾,有仕元前和仕元后之分:仕元前表现为归隐之志与学者初心的矛盾;仕元后则表现为钧天一梦与倦客思归以及忠直报元与激流勇退的矛盾。
仕元之前,赵孟頫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拒绝入仕到最终妥协的过程。南宋灭亡时,赵孟頫内心忧愁激愤,他曾在杭州祭奠岳飞墓时写下一首《岳鄂王墓》诗: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2]90
岳飞精忠报国,却遭受陷害,最终含冤而亡,直到宋孝宗时才获平反。对此,赵孟頫深有感慨。然而,一百三十多年过去了,南宋王室并未吸取教训,仍然偏安一隅,以致最终酿成亡国惨剧。奸邪蚕食忠义,野蛮征服文明。赵孟頫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虚无与幻灭,这种无力感使他无奈地选择隐居山林,并在《次韵子俊》诗中予以清楚地表达:
岁云暮矣役车休,蟋蟀在堂增客愁。少年风月悲清夜,故国山川入素秋。佳菊已开催节物,扁舟欲买仿林丘。从今放浪行骸外,何处人间有悔尤![2]90
他欲立志做一个乘扁舟访林丘、放浪形骸的隐士。此时,赵孟頫多与遗民群体中的文人雅士交往,他们政治态度相近,又都善于诗画酬答,因此赵孟頫从中得到情感心理上的慰藉。元廷虽为罗致江南人才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许以各种好处,但赵孟頫并未忘记宋亡之耻,更谨记自己宗室子弟的身份,而唾弃那些积极应诏、忘祖求荣者。其《古风》写道:
周衰有战国,纷纷极荆秦。黄金聘辩士,驷马迎从人。朝为刻骨仇,暮做歃血亲。终然智力屈,奉身俱入秦。[2]8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战国故事,实际反映的却是宋元交替之情状。“黄金聘辩士,驷马迎从人”,表现了忽必烈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优遇汉士的做法。然而赵孟頫明确表示自己绝不会做“朝为刻骨仇,暮做歃血亲”这种无耻的事情。其实,赵孟頫选择做一个隐士,并不意味着他就此放弃了人生理想,而是进一步彰显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表明他不与新朝合作的态度。
直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赵孟頫对元廷的态度才稍有转变。其时,元廷于雁北筑圆营屯兵,对此,赵孟頫主张“兵政贵明,军令贵肃”[2]172,并名为“明肃”[1]37,还写下了《明肃楼记》。这是赵孟頫第一次直接与元廷的交集,文中还夸赞元廷:“方今天子圣明,四海之内晏然。”[2]172之后,他答应了程钜夫仕元的邀请,显然与其此前的志向相违。这一转变,在其《咏怀》诗中得到了体现:
苍天高无极,大川广且深。下有沉潜鱼,上有冥飞禽。先民莫不逸,我独怀苦心。抒情作好歌,歌竟意难任。[2]12
赵孟頫不再如川中之鱼那样潜隐,他认为天空广阔,自己完全可以如飞禽一样高飞。一个为保持人格尊严而下定决心要隐居的人,却又违背自己的诺言而出仕,无疑内心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矛盾。
这一变化的原因其实也不难找寻。赵孟頫一直接受的是儒家传统的教育,儒家积极入世、经邦济世、建功立业的思想是他人生价值的根基。所以,此时接受程钜夫仕元的邀请,正是儒家思想激荡的结果。他在《送吴幼清还南序》中曾写道:“士少而学之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使圣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此学者之初心。”[2]154赵孟頫认为,士人努力学习,源于用国之心,只有成为有用之材,才不辜负当初立志求学之心。
与此同时,元人占领江南后,经过十年的治理,社会各方面都趋于稳定,这也为赵孟頫认同元廷并接受官职提供了条件。加之忽必烈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优遇汉士的做法也确实打动了赵孟頫,使其由心动而致行动。
至元二十四年(1287),赵孟頫初到宫中,得到优遇,对未来也充满期待。在《初至都下即事》中写道:
海上春深柳色浓,蓬莱宫阙五云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尽日车尘马足间,偶来临水照愁颜。故乡兄弟应相忆,同看溪南柳外山。[2]126
赵孟頫认为自己已经到了能够实现“钧天一梦”的时候了,封侯梦想的实现只是早晚之事。不过,入朝几年后,赵孟頫又流露出了痛苦的心情,这在五言古诗《罪出》中体现得最为清楚: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谁令堕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哀鸣谁复顾?毛羽日催槁。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骨肉生别离,丘垄缺拜扫。愁深无一语,目断南山杳。恸哭悲风来,如何诉穹昊?[2]25
他形容自己“今如笼中鸟”,且“毛羽日催槁”,因而他向往那“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的自由生活。可见,想要出仕的“独苦心”与希图归隐的“独往愿”的矛盾痛苦一直煎熬着他。也正由于这样的煎熬,所以赵孟頫虽在铲除狡诈专横、大权在握的奸相桑哥的过程中有功,解决了元廷的隐患,并逐渐得到朝廷的赏识,但他最终还是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选择外任济南—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以远离权力中心。
仕元后,从忠贞报元,到激流勇退,赵孟頫又一次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苦痛。他虽非遭贬,但仍选择外放,可见其矛盾痛苦之深。当然,由于他身份特殊,同僚猜忌,相互倾轧等等,这也是其选择外放的原因之一。他的《拟古》诗正反映了这一点:
长夜何漫漫,寒鸡胡不鸣?我行在中野,霜露上沾缨。虎豹夹路啼,熊罴复纵横。我前鬼长啸,我后啼鼯鼪。四顾寂无人,北斗高且明。天道诚幽远,吾心空屏营。[2]43
诗中的虎豹、熊罴、鬼怪、鼯鼪等,象征了赵孟頫生活环境的凶险恶劣,在这进退失据、举措乏宜的情势下,赵孟頫的抱负实在无法施展。
另外,在其多年的仕途奔走中,家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长子在其赴京上任不久后受寒而亡,幼女也在随他各地奔波中得病而死。原本他选择出仕是为了改变生活,实现梦想,但是升迁之路却伴随着亲人的一个个逝去,其内心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而外放生活相对宽松自由,不同于朝中生活的琐碎枯燥,他选择外放,虽放弃了和政治中心的联系,失去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却能过上亦官亦隐的相对自由的生活,可以移情于丹青、诗文。其创作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的《书怀》一诗正可表达此时的心情:
五年京国误蒙恩,乍到江南似梦魂。云影时移半山黑,水痕新涨一溪浑。宦途久有曼容志,婚娶终寻尚子言。正为疏慵无补报,非干高尚慕丘园。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况逢秋。鲈鱼莼菜俱无恙,鸿雁稻粱非所求。空有丹心依魏阙,又携十口过齐州。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2]100
赴任济南前,作者暂还吴兴,从诗中可以看出,赵孟頫归家的心情既有喜,亦有憾,更有悲,错综复杂。但不管怎样,他对闲散自由是情有独钟的,这从最后两句“闲身却羡沙头鹭,飞去飞来百自由”可以清楚看出。
外任济南后,赵孟頫取得了一些政绩,但仍然受到他人的排挤中伤。而此时的他,已很淡漠超然,仕途的顺逆与荣辱早已无所谓,更醉心于精神的追求。他“不管是任官于济南和江南,还是再入京师供奉于翰林,事实上也确实难以找出多少像前一时期那样政治上的作为。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与自然与艺术的亲和”[3]。可以说,这个时候赵孟頫仕隐的矛盾心理已趋于平衡,过的是一种虽仕犹隐的自由生活。
赵孟頫入元为官的经历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争议,理解者有之,诟病者亦有之。事实上,从赵孟頫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其以特殊的身份仕元,并不仅仅出于贪慕虚荣,更大程度上是源于一颗济世之心。有人认为他有失皇室后裔的身份,辱没了赵宋王朝的祖宗。笔者以为此说是有失公允的。如上所述,宋室皇孙的身份并没有给赵孟頫带来多大的益处,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一种难以摆脱的负担。他欲有所作为而不甘于隐逸,但官场的黑暗又使他不得不独善其身,从而远离政治中心,是一种合理而又不得已的选择。令人欣喜的是,正因为这样的选择,才进一步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1] 任道斌.赵孟頫系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2] 赵孟頫.松雪斋集[M].黄天美,点校.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3] 陈云琴.松雪斋主—赵孟頫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93.
(责任编辑:毕士奎)
A Poetry-based Study of Zhao Mengfu’s Life Contradictions in Terms of His Official Career and Hermit Life His Poetry
YIN Yun
(School of Humanitie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00, China)
Zhao Mengfu was the 11thgeneration grandson of Emperor Zhao Kuangyin. He experienced a complex life with honor and pressure. He experienced the time that the Yuan Dynasty replaced the Song Dynasty. He was a hermit, and a royal descendant of the Song Dynasty, but chose to become an official in the Yuan Dynasty. Many people thought that he didn’t have moral integrity. From the poetry of Zhao Mengfu, we can know his official career and hermit life by analyzing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his life contradictions.
Zhao Mengfu; poetry; combination of official presence and hermit life; life contradictions
I206.2
A
1008-7931(2017)02-0068-03
10.16217/j.cnki.szxbsk.2017.02.013
2016-11-20
殷 韵(1993—),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殷韵.从赵孟頫诗作看其仕隐两兼的矛盾人生[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4(2):68-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