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特色养老现状的浅析

2017-04-13

四川水泥 2017年4期
关键词:子女养老老年人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省鞍山市 114000)

对中国特色养老现状的浅析

于欣波 魏丽如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省鞍山市 114000)

从国内外的预测和研究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专家预计还将持续半个世纪。当今中国老年人口、高龄老人在逐年增多,传统养老模式所造成的问题日益凸显,寻求适合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从中国的传统习惯和社会现实出发,从中西方养老方式比较入手,对中国特色养老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简要的解决方法。

中国特色养老;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互助养老

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一现象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些问题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是否有一定的解决办法是近几年来社会一直在调查的重要问题。如何从根源上减缓人口的老龄化,从实际出发,解决已经迈入老年的人群的生活问题是我们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各种养老模式及原因

1.居家养老

1).“孝”文化主导下的居家养老模式

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孝”是养老文化的核心,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孝经》中“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与礼。礼者,敬而已矣。”年轻时照顾儿女,年老时被儿女赡养已经成为约定俗称的生活顺序。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居住在子女的附近,子女每日为老人洗衣做饭,照顾其起居生活,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常态。

无独有偶,在岛国日本,家庭也是以祖孙三代为基础构成的。与中国人自觉赡养老人不同,日本文化崇尚“老人在,即心安”的理论。就是老人是一个家的中心,如果家里没有老人在家,则家就不完整,这也促成了日本老人在家养老的现实。

2). 崇尚独立的居家养老模式

欧美人士年轻时喜欢独立居住,老年化之后依旧热爱,他们强调个人应该在尽量少地依赖别人的情况下独立生存的价值观. 因此,老年人选择独立生活,但有时也会将子女、亲戚、邻居以及朋友偶尔的帮助当做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源泉.研究表明,老人居住位置常选择在一名或数名子女居住地的附近,保持着一定距离的亲近,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相互探望、相互照应,因而也建立着亲密的感情关系.

2.社会养老

在居家养老的大潮流下,还有一部分老人由于身体原因需要在医院养老,或者其没有子女,需要在社会养老,这就促成了国家对其进行养老的义务。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养老模式,在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中,最年轻但老龄化速度最快的非新加坡莫属。在这一严峻情势下,新加坡政府的强制储蓄政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公积金制度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政府在发挥职能的过程中,一直强调人们应当尊老爱幼、赡养老人这一概念。

二.中国的养老现状

1.“未富先老”

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成就了“中国奇迹”。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与此相对,我国目前人口平均年龄的增加却高于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这就造成了国家人均经济发展滞后,可是老年人却在不断增加。老人穷极一生所积攒下的积蓄无法全额支付其老年生活,就医的需要,这是大多数老年人面临的养老问题之一。在老人一生的工作积蓄无法支持其老年生活的前提下,国内借鉴欧美的政策,对城市退休后的老年人进行了养老金的缴纳及补助。这样的方法解决了大部分城市家庭养老难的问题。但是由于老年人人数庞大,且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大多数公司效益不济造成养老金的数额不足或发放不及时,这也成为现如今城市老年人养老金较少的原因。

农村的养老问题也迫在眉睫。首先农民耕种主要是服务于个人,并不属于任意公司,所以没有工厂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大多数的农民又觉得将来有儿女对其养老负责,所以没有自觉缴纳养老金的习惯,这也造成了许多老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的事实。长此以往,许多失能失独的农村老人也将难以负担其晚年社会养老所需要的费用。

2.“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养老的冲击

虽然说老龄化的出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象征,但我国的老龄化出现和发展非常不正常,其主要原因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展开,“只生一个孩”成为当时新兴的口号。新生人口增加速度小于老龄人口增加速度就会出现老龄化,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不足,造成经济发展缓慢。“计划生育”所带来的不仅是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有421的家庭结构模式,即一对夫妻需要照顾两对父母及至少一个孩子。除此之外,夫妻二人还需要工作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这就造成了无暇顾及双方老人,只能雇佣护理人员或寻求社会养老的现状,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带给我们的养老冲击。

3.农村老人的“颠倒”生活

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城市发展,近两年来才大力扶持农业,农村年轻人只有选择外出打工。老人不仅无法享受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子女趋奉晨昏、含饴弄孙的待遇,而且要为其子女养育孩子。清晨送孩子上学,白天下田劳作,中午要为孙辈做饭,下午还要继续劳作。如此辛苦一天,老人们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就已不在,这已成为农村养老的一个突出问题。

4.“流动”中的老人

我国多数老人还是依靠子女为其提供养老保障。而中国领土面积广,有的地方经济次发达,人民想要提高生活水平就要到异地谋生,这也造成了老人具有流动性。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已经进入到以家庭为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首先是青壮年独立地流出来,然后是夫妻俩流出,然后是把孩子接过来,再往后就是整个家庭要搬进来。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动老人的数量不断地增加是大趋势,所以如何防止老年人过多流动也是中国养老的一个现状。

解决办法

1. 提升“孝”文化普及

“孝”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一直所提倡的美德,虽然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拿孝顺与否作为评判一个人的终极标准,但是孝顺使我们永恒的话题。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继续传播“孝”文化,让公众理解并体会,由内而外地去孝顺父母,为他们解决养老问题。

2. 互助养老

所谓的互助养老,其核心逻辑在于“集中居住,抱团取暖”:年轻的、身体好的老人发挥余热,年长的、身体差的老人接受照料。互助养老,也可以看成是“在地养老”、“熟人养老”。其实施场所乃是本村的“幸福院”,或者是城市的互助老年社区,其参与主体乃是同村熟人,或是自愿照顾他人的城市老人。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老人们很容易就能适应这种新环境、新生活。在如今护理人员缺失与国家补助较少的情况下,互助养老成为了解决其矛盾的直接方法。老人之间彼此了解,生活习惯大致相同,互相帮助起来要比由金钱挂钩的护理人员更加贴心。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他人的今日,便是你的明日。”养老是一个永恒的社会型话题,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相处方式也需要改变。人们尊崇孝义,让老有所养;社会提供支持,让老有所依。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地思考。

[1]吴红乔.《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及挑战》[J].《华章》, 2011, 33

[2]毛丽芳 何捷 陈玉琴. 《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4,164-166

[3]潘剑锋 钟建华 钟勇.《孝养为主、慈善为辅、政府为助——农村养老方式的社会学思考》[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5,12-14

TU 443

A

1007-6344(2017)04-0322-01

猜你喜欢

子女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