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7-04-13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6)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张 涛 潘 泰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6)
工科院校本科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主要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生产实习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一个交融期,这是对学习水工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查,帮助他们巩固和提高的过程,也是培养水工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相比其他工科专业,因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涉及面广,多种环节还有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比较复杂和多样,施工使用的机械门类众多,单单的靠课堂教学和分散单一的实训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而显出生产实习对水工专业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1.目前水利行业的人才分布
我国目前从事水利行业的人员约有160万,在这之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20%左右,显得这个领域整体素质偏低。而那种高学历技术型人才更是稀缺,据权威机构估算,“九五”期间水利行业的的自然减员导致了全国需要补充的自然减员指标急剧增加,大约每年4.5万人,但是就目前而言,全国各层次办学规模不足3万人,单独这一项就显得人员缺口巨大,再加上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这一人员空缺情况更为严重。
从我们早期曾经走访的十几家水利系统的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水利行业大量需要的是一个专业对口多项岗位的本科或者高职毕业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懂得水务管理等专业知识、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及公文书写能力、还要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FIDIC条款、熟悉各区域各专业定额等等。从对几十家大型水利建设和管理单位进行的调查中表明:专科毕业生主要从事施工和管理;施工一线目前最缺乏的人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
2.水利水电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2.1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为便于学生自学在编制教材时专家团队比较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但在内容上仍偏重介绍理论知识而忽略工作的实际问题,学习时易感到枯燥、乏味和困难。恰恰开放教育水利专业的学生是来自整个水利系统不同工作面上有需求的人,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势必存在差异性。譬如:水利专业的《水力学》、《水利经济学》等课程,其内容理论强、公式多、案例少。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快速入手,获取知识;但大部分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在学习时会感到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学生尽管可通过教材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很难将抽象的知识应用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知难而退”。
2.2教学设计缺乏引导性
通过对水利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最大特点是“有教无育”。即水利专业不同课程的“教”都没问题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合格率一般都很高;而“育”是有问题的,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做课程实训、毕业设计时都是直接复制网络文献,不会自己思考如何运用所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归根结底,只是“教”而把“育”的东西拿走了,譬如:《水力学》、《水利经济学》等课程是基于教学设计进行授课的,而这些课程的教学设计多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迁移,缺乏能够引导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难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经验、难以形成专业的知识库,遇到问题时仍是纸上谈兵。
2.3教学方式虽多但成效不高
目前,开放教育水利专业的教学方式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常见的有面授教学、网络教学、论坛答疑等,切实为学生实现了“开放式”教育。然而,作为水利专业的责任教师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观察学生学习行为发现:水利专业的教学方式虽然很多,但学习效果很不理想。例如:《水资源管理》等课程设置的网络课堂、论坛答疑的学生参与数量很少;《水力学》、《水利水电造价管理》等课程的视频教学多是对概念、公式的“灌输式”介绍,师生缺乏互动交流;学生参加答疑仅是为了应付差事而没有就实质性问题交流。长此以往,教学就只是成为了一种形式,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起到作用。
2.4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教学是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在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下,教师不再单纯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者”,而是要注重角色的转变,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时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启迪、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经调查发现,开放教育水利专业的教师队伍中不乏经验老道的资深教师、也不乏新进高学历的优秀年轻教师,尽管这样,仍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的问题。比如:资深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习惯了“知识灌输者”的身份,难以实现从“板滞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年轻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理论功底虽扎实,但由于缺乏工作、教学经验,其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稍差一些、不能及时的将新技术新应用与课程结合,对于学生的实质性问题就不能很好的指导,久而久之就使教学工作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3.培养应用型本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建议
3.1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1)课程教学方式改革。通过开设讨论班或者教学试点进行研究性教学。作为对水利水电专业课程授课方式的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导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以往以黑板板书及多媒体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定期开展一系列专题讲座或者讨论班,过程中学生自己整理和搜集资料加以分析,校内外专家讲学作为辅导,学生加入学术探讨之中最后修改报告,依次作报告,互相交流提问深究问题。
(2)课程设置与优化。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为特色作为授课内容,以《水电站》、《水利工程施工》还有《水工建筑物》这写教学书籍作为主导,《水工钢筋混凝上结构》、《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等课程为辅,建设一个这样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再结合地区特点和市场需求,开设水工(山区)方向和水工(平原)方向的专业。
(3)考核方式加以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中重理论考试成绩、轻技能测试、轻过程考核、轻口常操行和操作考核的学用分离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种方式过于单一。应该从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理念出发完善考试制度。改革后的考试制度,可以根据每门专业课程的特点,平时成绩和综合实训成绩以及期末成绩等三部分一起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从多个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综合考评,例如知识、能力、实践操作等方面,这样既考核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理论知识的程度,又考核了他们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身的理性认识能力,此外再对学生的日常实践表现进行评估,不仅要有总结性考核,还注重考试的灵活性,也要重视在考核过程中考试的规范性。
3.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实行过程中有以下问题,一个是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就是学生怎么样会去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不再去死记硬背。第二个是老师怎么教学的问题,怎么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成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这二者能结合起来自然提高了教学成果。
(1)教师导向多样化
要真正确立因材施教的原则关键是教师导向多样化。因材施教的实际含义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是要学生去适应老师而是老师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的做法是教师试着去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多角度多体系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去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任课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充分活跃课堂气氛,真正的贯彻因材施教之后,才可以现实的把每个学生的所长展现和发挥出来。
(2)教师施教手段的多样化
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多媒体教室是每个大学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目前几乎所有大学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室教师如何最大限度提升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果。没有多媒体教室之前,教师讲课的发挥取决于板书和言语。多媒体教室的作用是把教师板书和面授的内容全方位的展现出来,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多媒体教室的利用上出现了错误的认识,大部分老师只是单单将板书内容搬到屏幕上没有实质性的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功能,真正利用好多媒体教师这要求大学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有教好的计算机基础能够把专业知识通过计算机软件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能更好的辅助学生理解一些专业知识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从对学生调研的结果来看,效果很不理想。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这个专业来说,更有必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可以影音等文件的优势,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和现实情况播放一些相关的工程视频或图片,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3.3实践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教学开展的基础。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也称为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针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武汉大学在培养计划中以“集中实践教学”的方式,列出了19项相关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项目。河海大学在“实践教学指导性教学计划”中,列出了包括素质课程实践在内的共24项教学实践课程,并对课程名称、学分和开课的学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规定实践教学课程均为必修课程,在毕业条件中规定素质拓展的学分不少于10个学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列出了16项教学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数量相对其他两所高校偏少,但相关课程设计以及部分实习的学时数较多。
对比分析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可以发现,实践课程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见习实践,根据专业教学特点,通过认识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考察的方式,增加和拓展学生的专业认识,如自然地理学实习、气象实习等。二是实验教学,对一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演示性、验证性或设计性实验,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如物理实验、水力学实验等。三是课程设计,基于所学的基础理论,拟定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如水文预报、水利计算课程设计等。四是社会实践,通过专业相关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五是毕业实习及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来看,三所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均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程,几个方面的具体实践内容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和发展相互交叉进行,从而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3.4实践教学效果及评价
三所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都确定了各项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以及在整个学业阶段应该达到的最低学分要求。但是针对各项具体实践,如何进行效果确认和评价,缺少明确的依据。通过对三所高校教学开展情况的了解得知,三所高校对一些实验环节,可通过实验、设计成果进行成绩评定,多数实践实习成绩的评定则主要依据文字报告给予等级划分,或者由实习单位依据学生的整体表现给予一个总体评价,但均不能客观反映实习的效果。同多数高校一样,这些存在实践教学效果难以评价的问题,这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并加剧实践教学开展的随意性。
3.5网络教学资源要“及时、新颖”
网络教学资源是开放教育水利专业学生自主的辅助工具,与教材同步的资源,能使学生快速明晰重点知识、增强学习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重点解决水利专业出现的缺乏资源、资源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第一、对于《水利经济学》、《水资源调查实训》等缺乏资源的课程,应加快资源建设步伐,补充必要的文本资源、视频课堂等;第二,对于《水资源管理》、《水力学》等资源更新不及时的课程,应及时匹配教材,做好资源同步工作;第三,责任教师要综合分析所授课程,完善教学资源。
传统的教学资源中,教学文件、教学辅导模块基本都是单一、枯燥的word文档,且内容不完整,为了吸引学生,责任教师可以考虑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手段“微课、MOOC”,将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重难点辅导制作成相应的微课、MOOC;视频课堂、IP课件或缺乏或陈旧,不利于学生的在线学习,为了满足学习需求,责任教师可以考虑课程网站甚至是精品课程的建设等。
结束语:为了给本行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本科水利人才,使将来人才数量、培养方式和专业构架逐步适应当代水利发展。
[1]张守平.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220-221.
[2]张智涌,双学珍,张磊.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11:39-40.
[3]吴洁.浅析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研究——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10:195-196+198.
[4]张修宇,徐建新,张巍巍.新时期农业水利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构建及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教),2016,06:139-142.
[5]秦卫星,蒋中明,孟艳秋,张贵金.水利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22-23.
[6]王玉柱.地方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3:29-31.
TU75
B
1007-6344(2017)04-0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