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017-04-13窦健军
窦健军
赤峰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赤峰市 024000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电视新闻的要求更高,缺乏感染力的新闻难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而增加现场报道,满足观众的知情欲望,帮助受众了解事件的真实动态成为必然要求。因此,要改变以往平铺直叙式的“画面配解说词”的新闻形式,增加现场报道的比重,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一、现场报道的必要性
现场报道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追求,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这是由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决定的。电视传播手段的先进性使观众“身临其境”成为可能,这是其它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我们肩上的摄像机实际上已成为无数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大大缩短了观众与新闻事件之间的距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获得更直观翔实的信息和满足知情欲望都有了更高的需求,他们已不满足于隔着媒体了解信息,而是要透过媒体耳闻目睹客观的、真实的和动态的事实,希望通过记者提供的报道直接知晓“那里正发生什么”和“为什么”以及“接下来还会怎样”。这是观众最易接受的方式,即“眼见为实”和“先睹为快”。从另一层意义上讲多层次的感官刺激也有效地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厚度和可视性。
二、什么是现场报道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电视新闻:记者手持话筒站在某一新闻事件的现场或背景之前,说“我身后的是……”或者“这里是……”之类的导语,然后接画面配解说词,对该事件做详细报道。每当看到这类报道时我总是想,为什么非要记者出画面说导语呢?这样做的现实意义在哪里呢?我们强调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但是要努力避免流于形式和肤浅化。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由于媒体担负着宣传功能和教育功能,因此对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经验的报道及成就性报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使这些新闻报道看起来生动活泼一些,有时记者不得不造现场,如请某领导或当事人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讲上一段话。这类现场采访有的比较精彩凝练,然而更多的是套话太多或重复报道,虽然报道的长度增加了,但是并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记者由于底蕴较差或对新闻事件的内在联系理解不深,导致现场提问浅显幼稚,常常是被采访者还没有回答,观众就已经知道答案了;有时因为提问不扣主题,使观众感到莫名其妙。凡此种种,看似是现场报道,其实总摆脱不了生硬捏合,人为拼凑的感觉。这样说并非否定记者的现场采访,而是觉得记者的现场采访必须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即要充分强化报道的力度,深化报道的主题,成为整个报道的“中枢神经”,并引导观众把握报道的亮点和精髓,从而增强报道的启示作用和感染力。
三、做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选取动态的新闻素材
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时时保持着职业的敏感与冲动,要勤于思索和观察,善于捕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这是做好新闻现场报道的基础。所谓动态的新闻事件大致包含以下几种形态:1.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事件较为紧凑,事件发展节奏快。2.事件刚刚发生过或事件的发展仍在持续,由于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较强的社会关注度,因此需要记者对事件进行“复原”和跟踪报道。3.表现为静态的新闻事件但含有较强的内在冲突,需要揭示事件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社会影响。说白了就是这一新闻事件既能引起公众关注又具有时效性。由于新闻报道承载了太多的教育功能,我们常常感到许多新闻不像新闻,更像是工作总结或演讲稿。新闻必须回归到新闻事件上来,要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摄取要求,更要使公众对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了解。否则无论报道手段运用得多么灵活,仍然不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兴趣。
(二)要充分发挥记者的实证作用和引领作用
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新闻现场报道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公众对新闻事件了解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对事件做出的认知和评价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处理和把握。
1.记者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对于强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直观性是不容忽视的。“我在这里,我和你所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这就是记者不必言明的实证作用,此时记者既是报道者的身份,又是无数观众感官和情绪的延伸和聚合点,记者置身于事件现场并把收集到的、感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地展现给现众,这样就有效地缩短了观众与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观众在不自觉中参与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并对事件本身作出评价。如此在客观上强化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2.记者要尽量使观众了解到“没看懂”和“没看着”的东西。直观地展现事件的现场状况,是电视媒体的优势,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记者需要把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或其它因素简明扼要地融入到现场报道中去,从而使观众对事件迅速有一个较完整的认知和把握;在实践中,许多新闻事件都具有突发性,常常是记者赶到现场时,事件刚刚发生过,这就需要记者再现事件现场实境,并通过现场描述或对当事人、目击者等相关人员的即时采访来“复原”已发生过的事件过程。无论是现场再现也好,还是事件相关人员的叙述也好,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事件的主要脉络和内在逻辑进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报道事件的链条,从而有利于观众迅速掌握新闻事件的形态及内外在联系。
3.要选准现场报道的关注点。一个新闻事件,往往存在着多个观察角度和侧面。记者在采访报道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般会选取一个最具吸引力的角度来报道这一事件。而这一关注点又常常受记者的主观情绪及判断所支配。我们所从事的是大众传播工作,舆论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因此记者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现场报道中要善于抓住新闻事件的主要矛盾,要给观众以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决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断章取义,强调片面的东西甚至故弄玄虚,给观众以错误的认知和评价,造成负面影响。在报道中记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始终不要脱离对政策的把握和真善美的追求。
4.尽量保持新闻事件的原生态,其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的画面语言,真实的细节展现,真实的现场同期声和背景声音,客观合理的事件背景陈述,紧扣主题的即时采访,这些现场因素按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组合在一起,就会吸引观众置身于现场环境之中,并牵动着观众的兴奋点紧随事件的发展脉络进行转移。在这里,记者是一个客观的报道者,既不能消极被动地摄取一切,使报道变得杂乱、失之简约,同时也不能凭个人的好恶或主观臆断来决定对事件环节和细节的取舍,而是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将事件主要的发展脉络,最具震撼力和吸引力的部分通过摄像机提供给观众。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摆布现场或假造现场,新闻报道不是演戏,记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或采访需要安排现场也许会使报道看起来完整和流畅一些,但是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记者采访报道的着力点应放在对现有素材的发现和深入挖掘上,要用“新闻眼”去发现易被忽视的又十分重要的细节,深挖可以展开报道的事件因素,从而使报道变得真实有厚度。在技术处理上也不必四平八稳,中规中矩,而是要遵从新闻事件的内在节奏,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粗则粗,该细则细。过分追求画面的美感而刻意雕琢,反而会削弱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现场报道的增加,有助于帮助受众了解事件动态,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望,引起关注兴趣。但是强化报道力度,深化报道主题,充分发挥现场报道的作用,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做多方面的努力,力求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