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轨道交通两路口车站基坑监控量测方案
2017-04-13
(重庆交通大学 400074)
重庆市轨道交通两路口车站基坑监控量测方案
黎 攀
(重庆交通大学 400074)
由于该车站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在该车站施工过程中需进行必要的监控量测,并将监控量测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给施工、建设、监理等单位。这为判断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和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同时也为调整各种设计参数和施工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
监控;量测;可行性;合理性
1 引言
两路口车站为一、三号线换乘站,同时也是一号线的控制中心。它位于中山二路、中山三路、长江路交叉口处,地下四层,基坑面积较大,基坑深20~40m。此处人、车流量特别大,是主要的交通干道。基坑北侧临4、8、13层已有建筑以及30层高的天友大酒楼,基坑东、南、西侧均为市政道路。
2 监测内容、仪器、方法及测点的布置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在该车站施工过程中,对下列项目进行监测:(1)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监测;(2)桩(墙)顶位移监测;(3)桩(墙)内钢筋应力应变监测;(4)锚杆轴力监测;
2.1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监测
(1)测点布置
主要沿两路口车站基坑周围地表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基坑开挖的深度以及附近周边情况,其测点间30~50m,预计共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12个。
观测点埋设方法:测点和基准点均采用Φ16mm钢筋浇注混凝土埋设。另外,在车站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以外稳固、不易受到破坏且通视条件良好的地方相应埋设5~10个基准点。基准点埋入稳定基岩中的深度不小于0.5m。
(2)方法及频率
仪器测读精度为0.1mm,观测精度按二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即观测高差中误差≤±0.5mm。
量测频率:1~7天,1~2次/天;7天~15天,1次1/天;15~30天,1次/2天;30天以后,1次/周,直到该测点定为止。预计每个测点测试45次,共进行540点次地表沉降测试。
2.2桩(墙)顶位移监测
(1)测点布置
沿基坑桩(墙)顶布设位移观测点,测点间距30~50m,预计布设18个位移观测点。
(2)方法及频率
测量的精度按二级变形测量的要求执行,即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0mm。预计每个测点测试45次,共进行810点次的桩(墙)顶位移观测。
2.3桩(墙)内钢筋应力监测
(1)监测断面及测点的布置
通过量测,掌握支护结构受力、应力状态,从而对支护效果和稳定性进行评价。
测点在平面上根据情况主要沿基坑挡墙周边进行布设,在竖向上其间距为5m。预计需布设8个断面,各断面根据开挖高度确定其埋设传感器的个数,共需布设30个测点。
(2)方法及频率
首先将其传感器对焊在需布设测点的桩(墙)主筋上,然后把测试线引出并作好相应的线路保护,待该测点处的桩(墙)浇注完成后,及时进行初始读数的测试。每次测试时均是采用的钢弦式应力计和与之配套的测试仪器,通过测试传感器钢弦频率的大小来计算传感器受力或应力的大小。
预计每个测点测试45次,则需对桩(墙)内钢筋应力共进行1350点次测试。
2.4锚杆轴力监测
(1)测点布置
在基坑施工锚杆过中布设锚杆轴力传感器量测锚杆受力情况,从而了解锚杆的受力情况和所达到的效果。
沿基坑四周布设测点,各断面和测点位置同4.4,共需布设8个断面30个测点。
(2)方法及频率
首先将传感器对焊在锚杆上,与其它锚杆同样的方法进行施工作业,作好线路的保护,然后每次测试时均是采用与之配套的测试仪器进行测试,通过测试传感器钢弦频率的大小来计算传感器受力或应力的大小。
预计每个测点测试45次,则需对锚杆轴力共进行1350点次测试。
U45
B
1007-6344(2017)04-0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