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细河河道生态治理实践

2017-04-13

东北水利水电 2017年5期
关键词:堤顶河道水利

(沈阳市水利规划院,辽宁沈阳110015)

沈阳细河河道生态治理实践

查曼丽

(沈阳市水利规划院,辽宁沈阳110015)

河道治理工程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二者在未来城市发展规划阶段将趋向于融合,本着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形成水清、岸绿、灯亮、路通、景美的城市水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水资源条件,文中以沈阳市细河为例,结合流域两岸社会概况,提出治理理念、原则及措施。

河道整治;水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规划;实践

中德沈阳装备制造产业园位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规划定位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汽车产业基地,在生态环境方面充分利用好穿城而过的细河,做足、做优滨水空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这次治理体现城与水的融合,人与水亲和的主题思想。

1 流域概况

细河是浑河的一级支流,起源于卫工明渠进水闸,由东北向西南流经皇姑区,铁西区,于洪区,在辽中县茨榆坨镇黄腊坨北村汇入浑河,河流全长78.2 km,流域面积244.8 km2。上游流经铁西区、于洪区,均为居民住宅及商业核心区,下游流经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河道两岸建有大中型企业及多个工业产业园区,其中,中德产业园区辐射沿河近5 km范围。细河作为铁西区重要的水系,是沈阳市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肩负着两岸流域面积内的排涝任务,对于铁西区西南部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存在问题

细河是一条承泄城市雨污排水和农田排涝的河道,每天接纳各类污水约50万t,占全市污水排放总量的40%。这不仅完全丧失了天然河流的基本功能,而且还造成沿河两岸田地减产,河道时常散发出难闻气味,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同时,随着沈阳市铁西工业走廊的向西延展和铁西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众多知名大型企业的落地入驻和一些发展迅速的企业扩大再生产,厂区用地均沿河布局规划,因此,水利工程、水环境治理与河道沿岸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现象日益凸显。

3 治理理念

以河道的水势、河势、地势、区位、功能为基本背景,结合两岸城区设计和布局,体现河道碧波清影为主导,融合水系生态、环境生态、人文生态的理念,实现环境生态的目标和要求,打造一个绿色滨水廊道,与周边已建景观形成差异化和互补发展,同时赋予场地生态性功能,还城市一丝清凉,一片绿色,通过水系绿色廊道建立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互通与联动。为两岸居民及企业提供一个和谐的生态区域,并为其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情节,通过对铁西重工业文化、中德产业园汽车文化的题材浓缩与提炼,使之反映到河道及景观元素中,使景观具有情感、富有想象空间。

4 设计原则

1)整体性。对河道的功能定位、用地布局,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整合规划,全面考虑并配合细河河道治理工程,确保河道满足防洪排涝标准,与周边地区的建设规模统一完整。

2)生态性。细河两岸景观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周边居民持续获得高素质生态服务的关键性区域。该设计尊重地形地貌,注重河道的生态功能,强化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

3)延续性。体现地域文化的融合;体现新城镇的功能延续;体现开发空间绿地系统的延续;体现景观视线的延续。

4)文化性。河道两岸景观既是城市公共设施,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挖掘区域重工业文化深厚内涵,体现区域文化悠久的历史文脉。“以人为本”设计的场所,为群众所用,致力打造一个健康、高质量和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爱好者的人性场所和怡人环境。

5)完整性。自然地理生态资源等方面,都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和独特的韵味。防止孤立地自成一体,无论它将来怎么发展,对人的关怀将是它一直追求的目标,河道的生态治理将体现在越来越全面地满足人的需求之中,体现了天人和一的和谐思想。

5 工程设计

这次设计凸显细河四大功能即:安全功能、景观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遵照现有河道的走向,在满足城市防洪与排涝要求的基础上,坚持人水和谐共生,采用城市水系设计手法,通过河道修复使细河成为能够承载生物多样性的“生命之河”;拥有自我修复、净化功能的“可持续之河”;城市中体现特有的自然线性开敞空间的“景观之河”;便捷市民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乐活之河”,进而实现细河集防洪排涝、生态景观、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治理。

5.1 河道工程设计

这次设计水利工程布置与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结合,相互呼应,基本遵循多年来自然河道走势,保留其丰富多彩的外形,河宽设计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充分考虑现状河道上口宽度变化,尽量保护、利用或移植河道两岸树木,并考虑已有设施的利用和不可拆的房屋,尽量节省投资,体现“因河制宜,因段制宜”的原则。将工程布局分为五段:

1)细河进水闸至浑河十五街桥段,该段治理理念为在已建工程基础上,顺畅修复堤顶路,补植两岸树木,对险工段进行护砌。堤顶路不仅实现单侧寻堤顺畅,还要在人流主要交汇处设有较大面积的活动空间,体现良好的疏通性和引导性。道路系统则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化,并沿路设置别有情趣的坐凳、雕塑、小品。道路两旁合理设置显示当地风情浓郁的指示牌和路灯,在充分发挥其功用性的同时亦强化主题。

2)浑河十五街桥至U谷桥段,该段治理理念为打造具有现代、亲水特色的城区河道。断面形式采用复式断面,底宽20~22 m,根据现场调查和测验,确定常水位1.5 m以下采用浆砌石挡土墙形式,挡墙高2.7 m,铺设0.2 m厚砂垫层,墙顶宽0.5 m,设0.2厚混凝土压顶,基础底宽2 m,高1.2 m,地下埋深1.2 m,戗台宽2 m,铺设荷兰砖路面,厚6 cm,下设20 cm厚水稳层,内侧铺设花岗岩路边石规格为150×100×500,外侧布设塑钢防护链栏杆。戗台至设计堤顶采用1∶1.5岸坡,岸坡栽种灌木护坡,堤顶两侧铺设3 m宽堤顶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形式。断面堤防高度不能达标的,这次对其进行加高配厚处理。

3)U谷桥至河北村1号桥段,该段治理理念为自然修复,生态护砌。该段护坡形式采用蜂巢约束系统,巢室规格为HCW445A150型号。生态固坡恢复河道天然属性。设计边坡1∶1.5,设计常水深1.5 m,常水位以下采用碎石填充,填充15 cm厚,以上填充种植土15 cm厚,表面栽植灌木。设置浆砌石基础,深1.0 m,顶宽0.5 m,底宽1.0 m,每10 m沥青木板分缝。现状堤顶高于设计堤顶,现状堤顶保持不变,现状堤顶低于设计堤顶,加高培厚。

4)河北村1号桥至宝马大道桥段,该段治理理念为人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满足河道排涝功能的前提下,强调实用性、观赏性和休闲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文化气息,使河岸线凸显浓厚的文化底蕴,使之与现代化、国际化的配套产业园区建设相适应。该段断面形式采用复式断面,设计河底至常水位以上0.3 m,采用大块石(黄岩)护岸,基础为浆砌石基础,基础底宽2 m,高1.2 m,铺设0.2 m厚砂垫层。戗台宽2 m,铺设青石板路面,下设20 cm厚水稳层,内侧铺设景观路边石300×400×500,外侧布设塑钢防护链栏杆。戗台至设计堤顶采用1∶1.5岸坡,岸坡栽种灌木,堤顶两侧铺设3宽堤顶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形式。断面堤防高度不能达标的,这次对其进行加高配厚处理。

5)宝马大道桥至大潘桥段,该段治理理念体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特点,以“建设清洁、美丽乡村”为目标,形成以防洪排涝为主兼顾美化净化村容村貌的河道治理工程。该段采用生态固袋形式护坡。河道设计底宽15~20 m,自下至上铺叠三层土工固袋,土工固袋内填装土料,其中下两层尺寸为1 500 mm×1 000 mm×1 000 mm,上层尺寸为500 mm×1 000 mm×1 000 mm,每层搭接长度为0.5 m,第二层层土工固袋上方种植水生植物,每平方米5株。土工固袋与堤顶斜坡种植2排灌木,株距3 m。断面堤防高度不能达标的,这次对其进行加高配厚处理。在大潘桥上游30 m处,河道中心有一处多年淤积形成的土堆,治理将其整体恢复,并种植水生植物和灌木,形成河心岛屿。

5.2 生态绿化工程设计

这次规划对细河进行生态工程设计,通过多种生态护砌形式,保证细河行洪排涝安全;充分利用细河河道常年流水,水量充裕的自然特点,打造成一条水体更新速率快、水面宽裕的健康活泼的城市内河;沿宝马工厂配套产业园采取生态绿化廊道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园区相协调。为体现四季分明、季相丰富的气候特征,树种规划强调乔、灌、草的多层次布局,强调秋色叶所占的比重,实现春花、夏荫、秋叶、冬枝的植物景观。采用绿化空间序列的营造,各区分别体现明显的季相植物景观,即横向上体现春夏秋冬四季植物的特征,纵向上穿插常绿和季相持续时间长的植物,使得四季植物景观柔和地渐变,相互独立的季相植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植物种植类型按照人工、半人工、自然野趣的三种不同。对戗台以上至设计堤顶两岸坡面同时进行绿化,栽种灌木、乔木以及水生植物。堤坡种植水蜡球,按蛇形布置,株距3 m,每2株水蜡球之间一簇地被类植物,一簇50株,地被类植物考虑马躏、玉簪、萱草、鸢尾等。

5.3 跨河桥梁节点工程设计

这次理念为让原本静静流淌的细河欢悦地流动起来,这样即可以加速河体更新速率,又能让水体充分氧化,从而达到改善、美化桥体节点环境的目标。在跨河的21处桥体上下游左右两岸均采用大块石护岸形式,块石粒径在1 m左右,堤脚处护砌两层块石,护砌长度为上下游左右岸均2 m,同时在桥体下游1~2 m处堆砌两排块石,块石粒径在0.3 m左右。两岸浅水区种植芦苇、水葱、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在居民密集处结合该处已建公园,设计布设10处亲水踏步,采用硬质阶梯式踏步下到水面,阶梯宽0.3~1.2 m,长度方面根据河道功能分区设置50~100 m。亲水踏步可适应不同季节的水位变化,使游人亲近水面,提供戏水、亲水的场所。

6 结论与思考

一座城市,因为有了水,才有灵气,有了水,就会更显生机。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依水而建、靠水而居的城市发展格局延续至今,直至十八大以来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这一理念进一步升级,分批次开展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水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更加紧密,水利工程也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过渡,由河内向河岸、水域向陆域扩展延伸,尤其是城市水系规划,对于项目前期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城市水环境危机四伏,雨污分流未得到全流域实施,生产生活污水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城市水系建设兼顾水环境、城市综合管廊、城市道路

桥梁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Z].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2011.

[2]左其亭,张保祥,王宗志等.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水科学研究的启示与讨论[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5):1-6.

[3]陈雷.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14 -3-22(001).

[4]陈雷.关于几个重大水利问题的思考--在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10.4.

[5]洪富艳.生态文明与中国生态治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

[6]沈满红等.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7]许土国,等.现代河道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8]蒋屏,等.河道生态治理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9]邓可.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12,(23):1-3.

[10]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4):1-3+6.

[11]马建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3,(10):1-4.

[12]黄显宾.生态河道治理综述[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0).

[13]余国庆,卢乐赟.生态建设理念在淳安县环千岛湖河道治中的实.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10):6-8.

[14]王浩,等.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15]王茹.堤防建设中生态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水利技术监督,2014(03).

1002-0624(2017)05-0052-03

TV85

B

2016-02-10

猜你喜欢

堤顶河道水利
封面照片说明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名词:子埝
堤顶防汛道路维修改造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某河河道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