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词

2017-04-13田恒民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36期
关键词:黑体虚词连词

田恒民

高考关于文言虚词的题型设计一般要求辨析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要想答好这类文言虚词辨析题,关键在于平时加强积累;当然,也要辅之以技巧。下面介绍一些基本方法:

1.词性界定法

首先根据语法特点,辨明词类。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就不同。

例1:2005年高考天津卷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夜相击于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解析:A项:两个“于”字词性相同,所以再进一步比较词义,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到”,可排除A。B项:两个“之”字,前者为代词,后者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两个“与”字,前者为连词,后面省略“之”(庄子),后者为动词。B、D两项,词性不同,就用不着再去看意义了。故正确答案为C。

方法技巧:先界定虚实;如果不能区分,再进一步向下一层级界定,直到分辨出异同为止。

2.語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在特定文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就是整段文字、整篇文章所限制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虚词的意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推断。有些虚词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其所指内容进行确定。

例2: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

D.饮者怀无厌之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解析:C项:“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出自《晋书·吴隐之传》,该句是概述吴隐之清俭生活的,既然是概述,“乃”字则译为“于是”。“设九宾礼于廷,臣乃敢上璧”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字据课文可知,是“才”之意。故正确答案为C。

方法技巧:要有全句或全篇意识。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它的意义实际上已被限定,因此也可“瞻前顾后”“因文释词”。另外,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的。

3.位置分析法

例3:2005年高考湖南卷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析:A项: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其”在句首,一般为语气副词,表反诘或推测,译作“难道、大概”,后一个“其”正满足这个条件,这里表反问语气。“其”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前一个“其”正是如此,代“它(指鹤)”。C项:两个“而”字,前者是顺承连词,后者是表修饰的连词。D项:前后两句中的“于”均为介词,分别译为“到”“从”。故正确答案为A。

方法技巧:要有位置感。文言虚词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句末,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末助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作用。

4.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

例4: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13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解析:A项:“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由此可知,这里均为连词,都是用于表示行为的动词,其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义为“用来”)。再看该题正确选项B项: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由原文可知,田单乃诈降,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该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C项:两个“乃”均用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所以作状语,为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及时间上的衔接,相当于“于是、就”。D项: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二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二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译为“于是、就”。故正确答案为B。

方法技巧:语法分析法,是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

5.数学代入法

例5:2005年高考重庆卷第11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其待侯君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卖吾庐而不售。/位尊而无功。

解析:A项:后句出自课文《病梅馆记》,“以”作“拿、凭借”解,以其代入前句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说明A项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后句出自课文《逍遥游》,“其”作“它的”解,以其代入前句中不符合上下文语境,说明B项意义和用法不相同。C项:后句出自课文《庄暴见孟子》,“与”作“和、跟”解,以其代入前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说明C项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两个“而”字,同理可知均为连词表转折。故正确答案为B。

方法技巧:代入时,一定要准确理解出自教材句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是运用此法的前提。

6.删换替代法

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

例6:下列各组句子中,“而”字表并列关系的一组是:

(1)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6题

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2004年高考浙江卷第12题

C.瓮满辄出而焚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题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2004年高考湖南卷第12題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我们把4个小题的每个选项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我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只有句(3)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其他3个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1)小题前后句均表转折关系,(2)(4)小题的前句表(时间上)承接关系,(2)小题的后句表递进关系,(4)小题的后句表修饰关系。故正确答案为(3)。

方法技巧:利用此法,要以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前提,然后再结合“语境推断法”或“数学代入法”。

7.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也很重要。所谓固定格式,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是一种不变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不能随意变动。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有以”译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例7: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苛攻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A项:前一个“于”作“从”讲,后一个“于”作“比”讲。B项:两个“因”都作“于是”讲。C项: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前句“之”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不译,后句“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D项:前一个“以”作“把、拿”讲,后一个“以”作“以致”讲。故正确答案为C。

方法技巧:记住特殊文言句式和常见固定格式。如“否则、何况、何其、奈何、何若、然后、然则、虽然、比及、所以、有以、无以、有所、无所、之谓也、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抑亦……乎、何……(以)为、何……之有、何其……也、如(奈、若)……何、孰与”等。

猜你喜欢

黑体虚词连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中波红外系统探测能力计算方法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感温加热一体化黑体辐射源
关于《某些旧理论的推翻》的修正和补充
黑体喷涂提效技术在600MW燃煤锅炉上的应用与研究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