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音乐史类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7-04-13唐芳莫大尼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音乐史高师教学模式

唐芳++莫大尼

摘 要: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中音乐史类课程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基础性学科,不论哪一种细分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进行音乐史类课程的相关学习。史类课程的教学难免出现枯燥和单调的现象,本文就这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展开讨论,并以《欧洲声乐发展史》为例提出一系列改进建议,旨在使其拜托课程自身的弊端,发掘出一条更具活力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师;音乐史;教学模式;欧洲声乐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201-01

一、音乐史类教学模式的特点

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中,音乐史类课程(中外音乐史通及专业性史类)都是必设专业,它是高师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地域范围一般划分为中国音乐史及外国(西方)音乐史,按时间可以划分为古代音乐史及近现代音乐史,按不同专业可划分为舞蹈发展史、钢琴发展史、声乐发展史及民乐发展史等等。尽管它们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点,但是在历史逻辑和教学模式上都大同小异。该类课程在教学形式上大多以教师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们也以被动接受为主。音乐史料的分析和罗列是该类课程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在课上以记笔记、划要点以及回答教师提问的形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倦怠情绪,容易带来乏味、枯燥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当前网络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利用互联网和手机可以非常轻松的获得大量有关音乐史类的资料和信息(当然良莠不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见他们对待音乐史类课程的态度;该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模式调整的途径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基本理清音乐史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弊端。接下来,我们以《欧洲声乐发展史》课程(下文称《欧声史》)为例对该类课程教学模式调整的途径进行分析。

(一)我们可以从教学形式上进行调整

从原先的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录的形式调整为较为充分的探讨式教学。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以及组织学生间对某个历史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于此同时,必须尊重学生们天马行空的观点,并及时给予鼓励。我们必须认清楚,使学生们能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这种积极态度就是课堂成功的第一步,在这种氛围下所产生的学术结论并不是最为重要因素。比如在《欧声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中丰富的内容,挑选出学生们可能会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教师和学生间的对话或者学生群的讨论。像阉人歌手、“关闭唱法”、歌唱家轶闻等内容都可以充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之所以提出“较为充分”这个限定词是因为,毕竟对史类材料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师远胜于学生群体,我们需要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探讨式教学中来,但是,教师的讲述依旧是“讨论”的前提和基石。

(二)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

从原先的书本知识、曲谱史料的讲述调整为史料讲述为主、音像资料播放为辅助的形式。音像及影像材料的播放,既可以加深學生们对某段音乐片段的记忆和理解,也使得该史料由死板的文字和曲谱演变成立体感十足的声音和图像。这种穿插式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更加频繁一点,做到但凡遇到重要的音乐历史事件,就应该拿出相应的音频或视频资料加以展示和佐证(当然,录音机发明之前的音乐史我们无法涉及)。并且,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地区拍摄了大量著名音乐家的传记电影、私人随拍视频、采访视频等等影像资料(包括录音设备发明前的著名音乐家),这些电影类的视频材料内容更加丰富、立体感更强、对史料知识的支撑效果更好,学生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比如:在《欧声史》课堂上就可以播放电影《伟大的卡鲁索》、《帕瓦罗蒂传记片》、《绝代妖姬》等经典歌唱家传记电影片段。

(三)我们还可以走出教室进行采风活动

历史类课程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其衍生学科——考古学,它们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彼此依存。将课本上的知识形象化、立体化除了视听资料以外,最佳方式就是实地采风了。尽管,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在音响方面音乐转瞬即逝,但是音乐家的故居、音乐家的工作室、音乐家使用过的乐器及用具、穿过的演出服装、演出过的场地等等这些实物化的东西也是音乐史的一部分。这类实地采风活动,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体验到历史与当下的关系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以《欧声史》课程为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本土音乐家的工作室、录音棚、对本土音乐进行专访、现场观摩当地剧团的排练和演出等。

三、教学模式调整后的积极因素

通过从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加入实地采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之后,音乐史类课程的教学无论从教学效果、课堂氛围还是学生兴趣等方面都会发生极大的改变。课程的教学模式在经过调整之后,已经由一门纯理论性课程开始向半实践性课程转型,理论概念已经跃然于纸上开始具备立体感。

这种调整实际上是对教学的理念进行了修正。由原来对历史的理论灌输调整为对历史进行心灵的照应行为,就像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教授的观点“……历史学家当然不需要亲自去体验那种生活,何况亲自体验历史也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他必须有能力领会那种净胜的实质,而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史料本身并不能自行再现或重构历史,重建历史的乃是历史学家的灵魂能力。”(选自《历史理性的重建》P126-127,何兆武著)我们的教学虽然不是为了培养历史学家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中言语的精髓,对学生们的学习理念进行引导,使他们也能通过观摩音像资料和实地采风对音乐史进行自我构建,这种构建活动能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也能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率。

以《欧声史》为例,电影《绝代妖姬》能让学生们详尽的认识到阉人歌手的来龙去脉,在结合理论知识之后,学生们对阉人歌手时期的演唱特征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和想象,这种想象就是历史的构建过程。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类课程通过适当的调整和修正之后,其教学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音乐史类课程,在乐谱的支持下能最大限度的再现历史的声音(历史的构建),这种构建相比其他史类研究来说就方便的多了。加上电影、音像资料等方面的补充,我们对音乐史的立体了解将便捷的多。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和改革。但是,这种尝试也有着自身的弊端和推广的难度——经费问题。将该类课程进行如此这般的改造,需要相当大的经济投入。比如:需要购买大量的文字及音像材料,包括各种经典乐谱资料、各类DVD视频材料、MP3音频录音材料、专家访谈记录等等。

此外,牵涉到实地采风的内容所需要的资金量就更加大了。比如:师生保险费、包车费、门票、师生们的就餐、甚至住宿费等,队伍庞大开支不小。因此,这类课程如果要进行如上改革,经费问题是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所得必有所失,所有的改革和变动无不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方能成功。希望有朝一日音乐史类课程这能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1]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诺曼.莱布雷希特[英].音乐逸事[M].北京:三联书店发行,2007.

[5]唐纳德.杰.格劳特[美] 克劳德.帕利斯卡[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6]威廉.威尔斯马[美] 斯蒂芬.G.于尔斯[美].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音乐史高师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