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音乐教育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017-04-13文银翔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创造能力音乐教育实践

文银翔

摘 要: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创造是艺术及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体现。“创造能力实际是人与生具来的潜能,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即是对音乐教育目的的深刻实践,也是站在更全面的角度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益于丰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本文从四方面探究音乐教育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一是善于发现和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二是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三是深化奥尔夫教学法,营造良好的音乐创造氛围,四是善用新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行为。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造能力;思维;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188-02

一、引言

伴随人类劳作发展,统一的劳动节奏和号子,成为生产过程中传递信号、增进劳作乐趣的重要元素,音乐雏形由此诞生。可见,音乐从诞生到发展,就是一曲体现人类创造能力的高歌。美国教育家赫伯特·齐齐哈佩尔认为:“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且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创造能力实际是人与生具来的潜能,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学术组织之一)特别提出“把通过音乐创新教育培养智能型的人物改变为培养有创造力和开拓性的人才作为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同时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①“

21世纪音乐教育更加注重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其教学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是我国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教育的目的。

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即是对我国关于音乐教育目的的深刻实践,也是站在更全面的角度去培养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开放,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实现音乐教育的育人意义,也有益于丰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而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学术界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笔者将结合本人从事音乐教育的实际经验和研究基础,从学生、教法和老师三个层面上探讨该问题,以期丰富该方向的研究。

二、音乐教育中加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现实价值

(一)实践和深化我国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

“创造是艺术及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体现。”②我国关于音乐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较原大纲的5个教学领域: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整合并拓展为4个教学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可见我国音乐教育愈发重视音乐教育作用于人的创造性发展价值。

《音乐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③

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对培养,是积极践行和检验新课程标准方向性作用的重要实践方式。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去鼓励和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挖掘思维潜能,这种以创造为教学内容的育人行为是音乐学习的领域,同时也是学习主体积累音乐创造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手段和过程。

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培养拥有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意识的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素质包括诸多方面,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创造性素质等,素质教育它是以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的,以创新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而综合的素质。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育人教育过程中重要方式与途径之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形成感受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如汉代贾谊在《新书·辅佐》中指出:“正身行,广教化,修礼乐,以美风俗。”贾谊该观点与荀子不谋而合,说的都是优美的音乐可以感化人心,有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有益于个人形成高尚的品行操守,加强音乐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智能的开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爱因斯坦在发现相对论的过程中,就感慨“我的科学可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右大脑半球承担力音乐、体育、美术和舞蹈等艺术行为等处理,加强右大脑等开发对于提高智能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创造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经研究“良好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能化解恐惧、焦虑、忧愁、多眠、消极、颓废等不良情绪,有利于大学生在形形色色等社会活动中调整心理适应能力。”④而通过音乐教育形成的创造能力,将帮助学生更好协调身心均衡发展,处理不良情绪和不利环境,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三)有益于丰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在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点,如功能音乐教育观、文化音乐教育观、美育音乐教育观、审美音乐教育观和实践音乐教育观等,简而言之是在强调音乐教育某一方的功能,审美、美育、文化、实践或是创造,这些哲学观点并非格格不入,只是各有侧重,其他方面是相互关联着。

纵观我国音乐教育实情,不能单纯引用哪一种教育哲学观,也不能暴力的满堂灌,而是博各家之所长,吸收不同音乐教育哲学观的精华,形成了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正如修改的音乐课程标准确定的“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文化”的四个教学领域,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教学的五个领域,可见课标体现出审美、实践、美育和文化以及创造的兼容的音乐哲学观。

而创造为核心的教育哲学观,要求从“审美”与“文化”的层面上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同时超越审美层次,从而达到“创造”的境界,可见,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实则是在运用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将丰富音乐教育的经验和理论研究基础,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音乐教育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

(一)善于发现和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

音乐毋庸置疑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造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处处都有学生进行创造的机会,因为音乐实践活动是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音乐形式为一体的学习行为,可以采用体验、模仿、合作、探究和综合等多种组织形式,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要求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将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中,同时,更应该善于发现和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

尤其在乐器教学中和音乐欣赏教学中,“重技轻艺”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片面追求专业水平程度,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在小提琴演奏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同时需要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造,赋予作品自我理解后的生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演奏技能技巧,各应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可自由进行个人的思考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学生的创造意识,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创造意识融入演奏中,让学生将创新思想和创作主动性形成一种习惯。

(二)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创组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是,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创造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要求在音乐教学中要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创造性能不能”是《素质教育在美国》中提出的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笔者较为认同作者黄全愈的观点创造性不可教,只可培养,同时作为创造能力核心要素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可以培养和锻炼的。

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采取有计划、有目的和有步骤以及有效果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节奏、旋律、调式和器乐去理解、分析、欣赏和审美音乐作品。这种训练可以广泛运用在音乐作品欣赏和鉴赏中,找出同一类型作品的相似的表现方式和独特之处,如中国的《梁祝》《汉宫秋月》和西方的《魔笛》《卡门》,4部曲子都是写爱情,但在风格、乐器使用、调式和对感情的表达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不设定参考标准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锻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去思考不同的想法和多种方向,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为良好的创作能力形成夯实的思维基础。

(三)深化奥尔夫教学法,营造良好的音乐创造氛围

卡尔·奥尔夫(德国)的儿童音乐教学法是一种特别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方法,其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儿童以此来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这种教学法在日本被试用于幼儿、中小学以及大学音乐教育,在美国各个年龄阶段的音乐教育都有奥尔夫教学法的影子,在加拿大、希腊、英国、韩国和中国等都成立了“奥尔夫学会”,其教学法经实践检验可见他不只是针对幼儿音乐教育,而是适合人类发展都每个阶段的音乐教育。

其教育理念注重创造、想象、注意、协作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乐趣,来启发学生,促进学生不断进行思考、专研,并积极主动去尝试和实践,这与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目标不谋而合,并且在音乐教学中深化奥尔夫教学法,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综合性艺术表演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将呆板的老师说学生做的课堂模式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创造中享受音乐的乐趣。如解放自我的艺术课程中,首先老师可以收集各类有趣的杂志,让学生将杂志中带音乐元素的图片剪裁下来,并让让其讨论音乐在生活中的运用,营造音乐无处不在音乐形式无所不有的氛围;再分组组织学用身体表现主体,如“浴缸中的鱼”“放松的水”“深夜的幽灵”等等,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将肢体将抽象的语言表现出来;再可通过拍腿拍手、不同等器乐等节奏传递信息,让音乐活动多样性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融合节奏、旋律、律动、美工、器乐、戏剧等形式,在轻松愉悦和充满趣味性的音乐活动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善用新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行为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提出学校要充分借助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礼堂、大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等资源,深化音乐教育,利用这些资源丰富音乐教育的形式,同时支持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

21世纪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受途径以及审美交流途径,也对音乐教育的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将新媒体资源融入音乐教学中是大势所趋。

在音乐教育中可充分借用新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如在进行《黄河大合唱》的演唱实践教学中,可通过网络媒體资源,通过形象生动的影视资源和图片资源,让学生首先充分理解该歌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造歌曲的故事缘由,形成与演唱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演唱激情。

同时,组织学生自行分组,先通过网络视频资源自学,并根据组内学生情况组织独唱、轮唱和合唱,鼓励学习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演唱创造,而不是传统的老师“一手操办到底”。演唱后再组织学生结合演唱曲目讨论与分析演唱编排的原因,让学生在发现、挖掘、思考、创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维性,从而提高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创造性行为。

注释:

①蔡云凌.在音乐创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6):168.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Z],http://ys.dgzx.net:2017/2/3.

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Z],http://ys.dgzx.net:2017/2/3.

④谷玉梅.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等作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02).

参考文献:

[1]袁善琦.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朱雪辉.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2(04).

[4]刘建军.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04).

[5]田明.浅谈音乐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4).

[6]尹绯.音乐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2005(04).

猜你喜欢

创造能力音乐教育实践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