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话剧表演中地方语言的运用

2017-04-13黄玉萍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方音花桥话剧表演

黄玉萍

摘 要:在话剧舞台表演中,地方语言并非是舞台语言的主要运用手段。但是,如果在一些话剧剧目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地方语言中的方言和方音,对增强舞台效果、增添生活气息,对话剧舞台表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简要地探讨分析了话剧表演中的地方语言使用的技巧。

关键词:话剧表演;地方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78-01

话剧表演中使用的语言,它有别于普通的生活语言,属于舞台语言。舞台语言需要注意语法修辞,把握语言节奏,同时,还需要适度夸张使用语气、语音,使情绪融入意境之中。

而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是客观存在于某地区人们共同使用的语言实体。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因其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承载着某一地域的民俗状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作用。

一、地方语言在话剧表演中的作用

在话剧舞台表演中,尽管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并非成为舞台语言的主要运用手段。但是,如果在一些话剧剧目中,根据题材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一些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来烘托有地方特色的人物,或者整个剧本都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不单单只是完成人物性格化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同时,对增强舞台效果、增添生活气息,对话剧舞台表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笔者参加话剧《花桥荣记》表演中的一些感悟,浅议地方语言在话剧表演中所起到的作用。

1.话剧表演中,根据题材的需要,适当地运用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能够更加真实的突出人物特征,特别是语言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让观众可以据此推算出此人物的生存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等内容,为演员刻划人物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在表演话剧《花桥荣记》中,有段桂林人对桂林米粉情有独钟的台词:“桂林的男人,就算是去相亲,只要一看到花桥荣记的牌匾,脚板底就不听媒婆的指挥,硬要拐进粉店先吃三碟,再讲讨老婆的事情。”这里面的“脚板底”、“硬要拐进”的“拐”和“讨老婆”的“讨”,都是常见的桂林方音。

剧中通过桂林人只要一见到《花桥荣记》老字号米粉店,就会到了要先吃桂林米粉,然后才会去想老婆的地步的描述,加上桂林方音的运用,把桂林地域的味道、特色、民俗、习惯等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桂林的文化背景和民俗生活等地域特点。

2.话剧表演中,根据题材的需要,适当地运用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可以让剧中人物增添生动色彩,让演员和观众即时切入人物。比如话剧《花桥荣记》有句台词:“对的对的,偷看女人洗澡,用桂林话讲,秦颠子是饱死眼睛饿死……那个,呵呵”。还有一句台词:“你当蜜蜂是你这种骚公鸡,闻到女人味儿就扇翅膀。这里面“对的对的”、“饱死眼睛饿死……那个”,“骚公鸡”的“骚”“扇翅膀”的“扇”,都是典型的桂林语言和语气。话语一出,剧中桂林人三光板和秦颠子的形象顿时立体、鲜活起来。这样一来,剧本所要刻划的人物就会更加贴切真实,贴切生活。

同时,剧中使用了这些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那个时代当地人们对妇女不尊重的民俗。?

3.话剧表演中,根据题材的需要,适当地运用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能够让剧中人物更加贴近观众,更好地把民间文化需求,并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紧密结合,增强了人物与观众的交流,从而获得更多忠实观众的认可。

在话剧《花桥荣记》表演中,我自始至终把普通话的“我知道”说成是“我晓得”(桂林话语气)。还有那么一句台词:“三光板,赶紧去冒一碗米粉给卢先生,算了还是我亲自点卤水咸淡稳妥点儿”。“冒一碗米粉”的“冒”、“点卤水”的“点”,都是纯正的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再有一句,“你们看,我这个侄女拿婶娘当古讲,让街坊笑。” 这个“当古讲”的“古”,在桂林话中是“故事”的意思,是地地道道的桂林话口音。

去年我参加公演的话剧《花桥荣记》,由于演出场地在桂林,观众定位又是针对当地居民,加上脚本是由民国的桂林名人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执笔,我们在戏里又适当地加入一些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演出时,不时地博得场上观众的阵阵笑声和掌声,这足以说明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在话剧中运用的魅力所在。

那么,在话剧的舞台上,怎样更好地运用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呢?根据我从事话剧表演28年的体会,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话剧表演中,不能随意乱用和滥用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前面笔者谈到话剧表演中,适当地运用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的好处。比如:容易使得话剧的“话”更加地方化、口语化、生动化;会极大的增强了舞台的真实感;对剧中人物的刻划,乃至演出气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约定俗成中国的话剧表演是以普通话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文化艺术。而且,也正如老舍先生所言:“语言是有生命的”。话剧表演的普通话语言,有着其极其的鲜明个性。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物质语言,即我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普通话语言,它是构成话剧舞台语言的基础;二是话剧舞台的情绪语言,在话剧表演中,通过话剧演员对剧中人物内心真实情感流露的表演,增加了话剧舞台语言的感染力;三是肢体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动作化。话剧舞台有其特定的肢体语言,它起到强化舞台语言效果的作用。这些以普通话为主要表演手段的话剧舞台语言,是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无法完整、准确替代的。

(2)在话剧表演中,运用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的特殊词汇需要谨慎,除非在剧目的节目表里有特别的解释,尽量不要使用能够使观众误解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要使用观众很熟悉的方言,让观念能够直接理解和领悟。

比如在话剧《花桥荣记》中,李半城说:“有点嚣咧!” “嚣咧”是厚重地方的方言。又比如在话剧《花桥荣记》中我说:“阿春媽,你可能认错人了,秦县长在容县吃完夜饭就走了。”又说:“秦癫子你不是走了吗?怎么这个时候还在这里?”这个“ 癫子”,在地方语言的桂林话里不是真正意义的精神病人。大凡做事夸张、不靠谱、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都会以“癫子”此话来形容。

由于话剧《花桥荣记》的主要情节是描述桂林人在桂林、台湾两地的生活,其面对的观众大都是桂林当地人,因此使用此类地方方言的话剧就不会有太多异议。但如果话剧《花桥荣记》在其他地方演出,就会让观众产生歧义。所以,在话剧表演中运用地方语言中的一些特殊词汇,需要谨慎。

(3)在话剧表演中,运用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要充分考虑到话剧舞台表演的基调,使用后不会破坏整台戏的风格;要充分考虑到话剧表演的完整性,使用后不会破坏完整的人物形象;所用的方言、方音不会喧宾夺主或者产生歧义,尽可能使用大家极为熟悉的、典型的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以观众能够听懂、听清、容易接受为原则,一些古怪的、生僻的,或容易发生误会的地方语言中方言或方音,特别是完全不能搬上话剧舞台的语言要尽量避免使用。

二、结语

总而言之,地方语言中的方言或方音,作为众多舞台语言艺术表达手段之一,以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增添了戏剧舞台表演的效果,拉进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是导演智慧化、艺术化的处理方式,能够为话剧舞台表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在使用中,要弄懂地方语言中方言或方音的“长”与“短”,要注意扬长避短,恰如其分地和恰到好处地去运用,这样才能把不同的舞台语言艺术融会贯通,有效地提升话剧表演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彪.浅谈话剧表演中的语言技巧[J].戏剧之家,2016(21).

[2]王璐.浅谈话剧表演中的体态语言及其运用[J].大众文艺,2015(13).

猜你喜欢

方音花桥话剧表演
美美的花桥港
花桥邂逅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花桥 古树流水
话剧表演过程中情感的调动与运用技巧
《乡音正误》所载山西方音研究
乡村变迁与方音变化的性别模式——基于连岛社区的个案研究
论《古韵标准》中的方音假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