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学琴“怪圈”
2017-04-13孟珑
孟珑
摘 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掀起了器乐学习的热潮,并且随着不断的发展和推进,这股“器乐热”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的确,不少孩子通过器乐学习提高了艺术素养,甚至于考上了心仪的艺术院校,但也有部分琴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似乎陷入了一个学琴的“怪圈”,学习音乐已然变成负担……基于这种情况,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对目前少儿器乐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少年宫面向琴童家长开展了专题讲座,期盼能对正在学习或准备开始进行器乐教育的学生及家长予以启发。
关键词:少儿器乐学习;学琴怪圈;现状审视;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71-02
一、器乐学习的现状
学习并掌握一门乐器,已不仅仅是欧洲孩子的“专利”,而成为了当下中国每个城市孩子的“标准配置”。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到:“中国有5000 万孩子在学钢琴,还有5000万在学习小提琴等其他乐器。”在美国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走在中国成都街头的孩子有两类,一类是背着乐器的,显而易见是在学习这门乐器;一类是没背乐器的,那肯定是在学钢琴。”这就是目前器乐学习的现状。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了学琴的大部队中,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情景时,我们却发现,很多孩子并没有如期盼的那样,通过学琴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而是变得消极、开始厌学甚至是有了放弃学琴的念头。家长们也从开始的热情高涨与满怀期待,逐步开始对孩子学琴产生疑惑......“孩子学琴却学出了很多坏毛病,总是改不了”“在家演奏得很‘溜,去老师那却问题一大堆”“孩子年纪小,上课内容记得不牢,不知道该如何辅导孩子练琴。”等等。其实,不知不觉中,这些琴童已陷入了一个学琴的“怪圈”,那股对于音乐的好奇和最初的坚持慢慢变淡了。
二、陷入学琴“怪圈”的原因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为什么学音乐这样一个美好的事情,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挣扎呢?
(一)缺少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巨大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就能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就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然而,当一开始对于音乐的好奇和喜爱,被每日重复而又枯燥的练习消磨殆尽,却依然无果时,部分琴童自然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那么,该如何让琴童继续保持兴趣呢?其实,学琴虽苦,却不乏乐趣,激发和提高学生兴趣的办法不止一种。譬如,教师是否可以一改平日“居高临下”的气势,以平易近人的语气授课,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呢?或是能否在课堂中设计通过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家长方面,能否多点陪伴,少些唠叨,把音乐也当成自己的兴趣,陪伴琴童一路坚持?或是支持孩子,鼓励孩子多去展示自我呢?......如果这些假设都能变成现实,相信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琴童们重燃对于学琴的兴趣。
(二)缺少坚持
外界这样评论中国孩子:“聪明却做事浅尝辄止;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却经受不起一点挫折”。这样的评论是以偏概全的,因为每年依然有许多勤奋刻苦的小演奏家们涌现出来,带给我们温暖和感动。的确,学琴很难,那艰深的演奏技巧的学习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学琴所培养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毅力和坚持。正如“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才能看到彩虹”一样,琴童们缺乏的是勇气、毅力和坚持,这离不开父母的扶持和正确的引导。
(三)缺少“听”
“听”——是学音乐最重要的功能。“听”分为主动听和被动听。我们平时所听到的话语、声音等都属于被动听,而耳朵的主动探索和寻找,才是器乐学习所需要的“主动听”。琴童为什么总被老师说音准、节奏的问题?是因为在平日的练习中,他们的耳朵实际上处于“被动听”的状态,只是听到了自己演奏的声音,并没有去进行探究、检查,造成了练琴中的陋习,久而久之,耳朵的听觉器官的辩听能力,长时间处于被动状态,不再敏锐,才会出现诸多的演奏问题。
(四)缺少乐感
学习音乐是怎样的体验呢?器乐学习所培养的,是学生对于音律的感受,对于节奏、节拍的感受,对于力度强弱的感受,对于音色明暗的感受等等,而学生在演奏中,似乎眼中只有音符的存在。而缺少了如此多的美妙体验,音乐演奏自然会变得了无生趣,失去了生命力。
(五)缺少环境
一株植被需要一片绿土的滋养,琴童何尝不需要音乐环境的熏陶呢?笔者在对家长的调查了解中,笔者发现音乐环境的缺乏也是陷入学琴“怪圈”的重要因素。很多家庭平日里基本没有听音乐的习惯,家长不知道贝多芬、莫扎特为何许人,就更谈不上带孩子去听音乐会或者讲座了......
(六)缺少高效的练琴方法
笔者的调查采访中会提问琴童:你真的会练琴么?面对这样的问题,琴童们面面相觑。多数琴童以时间长短或是次数,来衡量练琴质量的好坏,这样的标准是不科学的。很多琴童每天花时间去反复练习,却依然没有效果,令人苦恼。由此可见,练琴的方法问题是琴童无法进步的根源。
三、如何走出学琴“怪圈”
究竟如何走出学琴“怪圈”,让学琴既能锻炼和提高演奏技能,又能变得有趣,从而使得音乐能更好地陪伴琴童成长。
(一)正确看待学琴这件事儿
首先,器乐学习除了教师和学生两个重要的角色之外,必不可少的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可以这样说,学琴的链条是由教师、学生、家长三者构成,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琴童。如若依赖每周一次的教师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家长除了陪伴上课之外,应该尽可能地记下老师本周上课的重点、难点,从而在家更好地辅导孩子练习。
其次,家长需要引导琴童正确看待学琴和练琴。器乐学习作为一种兴趣爱好的培养,可以促进智力开发,有益身心健康。而儿童天性使然,对于某个事物的兴趣往往不太稳定,只能持续一段时间,转而会对其他事物感兴趣,这个时候父母的引导就至关重要了。尤其是初学弦乐的学生,入门难、学习周期长,还要保持每天的练琴,学习一两个月也只能拉拉空弦,琴童因年齡特征,难免会因枯燥和辛苦丧失了学琴的兴趣。有些家长误认为,孩子兴趣不在这里,并准备换一个项目让孩子学习。兴趣爱好可以任意更换吗?当时不行,否则会一无所获。好习惯的培养需要点滴的渗透,这不仅有赖于平日的严格要求,更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二)真正地去陪伴孩子学琴
孩子学琴,家长的付出不应仅限于经济上的付出或是平日里的接送。这些付出,实际上只是浅层次的。而真正意义上的付出,是陪伴。试问,父母将孩子送至老师家独自上课,回家后家长不闻不问,只让孩子继续回房练习,久而久之,孩子幼小的心灵能感觉不孤单呢?陪伴孩子,需要毅力,也需要智慧。当孩子回课不理想时,家长应多些抚慰,和孩子谈谈心,帮助他解决内心的不安,而不应该斥责、埋怨,或是不理会。“善于沟通、善于倾听、善于陪伴”,是琴童家长的必修课。
(三)掌握高效的练习方法
练琴方法因人而异。在这里所谈的,是笔者从个人教学中提炼出来,仅供参考。
1.练琴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练琴,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其次,每次练琴都应有节拍器相伴,用于提高节奏的准确性。每个学生应该学会使用节拍器。另外,很多琴童家庭没有供孩子练习时的镜子,长期下来,演奏姿势会出现偏差,纠正起来就难了。所以镜子是必须的,可以让琴童更好地观察自己的姿势、手型,及时改正。
2.确立每周目标,以及练习的重点、难点
盲目练琴,会造成学习积极性的懈怠。那么,根据每周上课内容制定周目标及计划,找清问题及重点练习内容,会提高练琴效率和质量。录音或录像作为从事专业器乐演奏的人士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方法,对于琴童来说,同样适用。琴童可以通过方便的电子设备进行录音或录像,提高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3.练琴,即练脑
为什么孩子练琴总是出错?老师一再强调的问题改不了?教师在训练学生演奏技能的同时,需要引导琴童多进行脑的训练,也就是想。器乐学习之所以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还因为它可以开发智力。其实,也就是再次肯定了脑的训练。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常做这样一个比喻:人的脑是“司令官”,两手是“士兵”,应由“司令官”发号施令,“士兵”来执行,也就是思考在前,操作在后。相反,则会乱成一团。所以,练琴中要积极思考,切勿大脑一片空白。
4.重视音阶的训练
器乐课程遵从因材施教,不同乐器的教材类别也有所区别。而一般的课程内容应包括:音阶、练习曲、乐曲或协奏曲等。其中最容易被忽视,但又占有着重要地位的,是音阶。这些训练内容有何不同呢?笔者将其喻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米饭和肉菜。肉和菜因为味道可口,种类繁多,是饭桌上最受欢迎的。好比练习内容中的练习曲、乐曲,琴童们较为偏爱。而米饭作为主食,没有那么多花样,却是长身体的基础食量。将音阶比喻成“米饭”,正式呼吁琴童们在平日的练习中重要音阶训练,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才能将乐曲演奏得更顺手。
5.慢练是宝
慢练是解决技术难题最基本、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抱有这种观点的不仅仅是器乐教师们,世界级的演奏家们亦是如此。曾经有人向著名的小提琴家、中提琴家祖克曼提问:“您想对当代年轻的演奏家提些什么建议?”祖克曼的回答只有一句话:“Practice Slowly.”就是“慢练”。可见慢练是克服技术难题的“金钥匙”。不论难度大小,都应坚持“先慢练、后加速”的原则。仔细研读谱面的各种符号,通过慢练细心体会,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记忆。
6.“停”+往返
练琴,是不断地重复,把一个个音符打磨得像宝石一样发光。错误的重复练习往往是一遍又一遍、无目的性的重复错误,耗时长又没有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练习时碰到难点要停下来,将困难的部分单独抽出来进行解决,练对了再继续往后。
四、结语
此次讲座吸引了许多宫内外的家长参与,气氛热烈,笔者就现场家长提出的疑惑一一进行了解答。家長们听得认真,记得细致,从他们的眼中,笔者感受到一种分享的快乐。走出学琴“怪圈”,期盼越来越多的琴童能在学琴之路上快乐且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