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列汉诺夫社会层次理论的文化内涵探析

2017-04-13李圆坤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文化

李圆坤

摘 要:普列汉诺夫的社会五层次论针对社会心理与文化艺术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整体性作用进行了辨析。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是社会心理的表现,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环节,社会心理是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中间环节。这种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发展的有力支持,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审美形态产生了部分影响,对文化的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文化;中间因素;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66-01

一、普列汉诺夫视域下的艺术演进机制

普列汉诺夫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思维方式。但是,从直接作用效果上来看,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从文化艺术形态和作用方式上看,但其决定合作用机制的问题却是尚未研究的重要问题。针对此,普列汉诺夫提出“中间因素”说,并将此作为阐述文化艺术与经济社会之间关系和作用方式的途径。

第一,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与经济结构之间具有多重的缓冲因素,亦即经济社会对文化艺术作用效果的实现需经过多重环节,并受多种力量制约。这种复合的力量中有经济的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和其他思想流派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作用机制,对文化艺术的形成产生影响。

第二,普列漢诺夫认为,影响文化艺术进程的各种力量在协同作用中显示出“角力”的性质,各个因素均在争取经济权益的最大化,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实现其对社会思想的操控作用。

从普列汉诺夫的文化艺术演进规律上可深刻知晓,其对马克思思想的秉持十分明显,将经济社会中的角力因素进行马克思主义视域的阐述,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但普列汉诺夫突破性地将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对文化艺术产生作用的缓冲平台,这也间接说明了经济与政治因素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机制。

二、社会心理与文化艺术的关系

社会心理与文化艺术具有双向关系。一方面,社会经济与政治因素须通过作用于社会心理而体现为艺术;另一方面,文学与艺术须经过社会心理的作用而影响社会和机构及。故而,社会心理实际上是作为社会中的桥梁而存在的,这也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的突破和创新。

正是由于普列汉诺夫对社会心理作用的发掘和认知,其在处理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对社会心理的变化予以关注,这就使得其在研究特定国家特定文化艺术发展阶段或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对其社会思潮予以明确认知,通过深刻剖析社会心理的作用机制,普列汉诺夫明确了社会存在的具体方面对社会心理产生作用的机制和原理。

同时,普列汉诺夫也反推了文学艺术对社会心理予以反映的机制。具体来看,文学艺术相对繁荣的时期所对应的是社会心理的波动期,亦即社会思潮密集的时期,而这种时间区间一般对应大规模社会事件的发生。故而,实际上通过分析文学艺术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规律,就可获得相应时间节点的社会动向,这是普列汉诺夫以社会心理为中间因素,将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政治与经济方面建立联系的具体办法。

三、文化艺术与社会心理的依赖作用

文化艺术对社会心理具有依赖作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阐述:首先,文化艺术是社会心理高度具象化的表达,唯有通过文化艺术,才能使得社会心理的变动机制明显化,进而为通过文化艺术探究深层次社会经济、政治格局变动机制和变动原因提供便利;第二,二者在性质上具有象似性。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综合性表现,其不具有确实的形态,均是在意识层面上所发生的变动。文化艺术虽然具有外在表达,但其依旧没有实体,对其所进行的生产和接收均是在意识层面内发生的,这也就使得文化艺术与社会心理在性质上具有相似性,社会心理作为“中间因素”,实际上更偏向与直接塑造了文化艺术本身;第三,社会心理不具有理性化特征,而文化艺术更是强调情感因素大于强调理性因素。故而在这一点上,社会心理的松散结构与文化艺术崇尚激情更是具有实质上的联系,这与社会经济、政治运行的理性化和有限理性化存在差异。

四、结语

通过对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文化艺术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进行阐述可知,社会心理师连接社会存在与文化艺术的中间因素,其与文化艺术所具有的同形性、同源性与外在表现的相似性充分说明了二者内部的一致性,这也是以文化艺术为突破口,研究社会心理动向的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普列汉诺夫,陆扬.论普列汉诺夫的文化思想[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0(05).

[2]张学军.普列汉诺夫“中间因素”说的先进文化建设意义[J].柳州师专学报,2005(04).

[3]胡明.经典的流播与纠察——瞿秋白译介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的历史是非[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4]陈启懋.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跨世纪的大辩论[J].俄罗斯研究,2008(06).

[5]郭鹏.浅议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条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00).

[6]代迅.不应遗忘的文艺思想史:普列汉诺夫与现代中国[J].学习与探索,2003(03).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