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司母戊鼎看商末的造物思想

2017-04-13陈昊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青铜器

陈昊

摘 要:司母戊鼎作为商末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不论从工艺理论上,还是装饰纹样、文字、功能意义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中国青铜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从司母戊鼎为切入点,挖掘研究商朝末年的造物思想。

关键词:司母戊鼎;青铜器;工艺理论;造物思想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62-01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鼎在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一、工艺理论

青铜工艺在我国源远流长,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就有“首山之采,肇自轩辕,源流远矣哉。”的记载。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由于此合金呈青灰色,因此得名。青铜由于具有熔点降低;硬度高;溶液流荡,浇铸时无孔不入的优越性,成为中国冶铸史上的重要部分。司母戊鼎的铸造采用了分铸法,铸造像司母戊鼎这么大的青铜器需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时运作,先根据铸造要求用泥土做好模子,然后用几十个坩埚装上比例精确,质地纯正的铜、锡、铅料进行焙烧,再同时并熔,让所有铜液均匀地流入模子内的所有空间,一次性浇铸完成,最后拆开模子对器壁进行磨光才告完成。后来,工匠们更总结出青铜器铸造的“六齐”, 《考工记》中记述有:“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居锡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①这是世界上已知关于合金成分规律的最早记载。

二、装饰纹样

司母戊鼎上的纹饰以饕餮纹为主。

“饕餮”相传为古代怪兽,据《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因此可见饕餮是一种凶残贪婪的猛兽,并被人们用来形容坏人,把饕餮刻于器物表面有借其凶猛模样震慑鬼怪或敌人之意。饕餮纹大致分为独立式、歧尾式、分解式、连体式几种。

所谓独立式饕餮纹是指纹样具有完整兽头形态。歧尾式则是由兽尾分叉而来,其造型似一条鱼悬于水面正在看著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典型特征是尾巴上下对称。分解式与独立式极为相似,不同之处只在于分解式饕餮纹的面部器官是单独放置的,不与其他器官相联系,分解式饕餮纹在青铜器上出现时一般是先在器表上刻上一层其他花纹作为底纹,然后再刻以兽头上的各个独立器官。连体式则简单的多,它主要是将两个身躯完整的饕餮头对头拼在一起而成,有时会将其简化,只保留一个头而身子仍为两个。

三、文字

司母戊鼎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表明了商代文字已渐渐形成体系,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利用。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载:“黄帝之史臣仓颉,见鸟兽遞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②中国最早的文字当属甲骨文,兴盛于殷商时期,商人信奉鬼神,习惯于在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上占卜刻划,甲骨文成为人崇拜神或与神沟通的重要行为方式。

随着文字的发展,商末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也叫做“钟鼎文”,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司母戊鼎上的“司母戊”三字就属于金文,为寻找器物主人提供了线索,考古学家依据此信息考证出其人及器物制作年代。

四、功能意义

夏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有很强烈的畏惧之情,把生活中绝大多数事情想象成神的创造,同时,这一时期的统治者相信君权神授,神的意志代表一切,因此占卜之风盛行,注重祭祀,随之而来出现了青铜礼器。从夏朝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王权便开始不断强化,礼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装饰越来越精细,造型上完整、庞大、浑厚、规整,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权利与威严。

鼎最初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王权的不断集中,鼎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祭祀中去,出现了“藏礼于器”的观点,鼎逐渐演变成国家王权的象征,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被尊为“国之重器”,也是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鼎的使用具有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的作用。到了夏朝出现了礼乐制和宗法制后,鼎的作用被进一步强化,出现了“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出自《周礼》)和“各位不同,礼亦异数。”(出自《左传》)的规定,鼎更成为了体现等级高低,防止僭越的标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在维系国家稳定和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上有着重要地位。

注释:

①出自《周礼·考工记·攻金之工》.

②出自汉代许慎 《说文解字·叙》.

参考文献:

[1]宋应星(明).天工开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徐思民.中国工艺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青铜器
中外青铜器孰更美?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熟习不同类型的青铜器
数学视角解读青铜器——以云南省李家山青铜器为例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