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益诉讼维护民族精神等
2017-04-13
以公益诉讼维护民族精神
事件回放
2013年5月22日,孙杰在新浪微博通过用户名为“作业本”的账号发文称:“由于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加多宝公司于2015年4月16日以该公司新浪微博账号“加多宝活动”发博文称:“多谢@作业本,恭喜你与烧烤齐名。作为凉茶,我们力挺你成为烧烤摊CEO,开店十万罐,说到做到”,并配了一张与文字内容一致的图片。
2015年6月30日,邱少云的弟弟邱少华向大兴法院提起诉讼。2016年9月20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对邱少云烈士弟弟邱少华诉孙案一审公开宣判,判决孙杰与加多宝公司公开发布赔礼道歉公告,向原告邱少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连带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
时事鲜评
这个案子本身在法律上并不復杂,也没有难点,一个基层法院就可以处理得很好,但它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原因就在于案件以法律手段维护了历史的真相、维护了历史人物的尊严。事实上,无论是邱少云还是雷锋,抑或更久远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于谦等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形象已经超越了其个人,上升为一个国家历史与民族精神的载体了,解构历史人物就是在解构历史,戏谑民族英雄就是在戏谑民族精神,这绝不是一句“脑洞大开的黑色幽默”就可以轻松化解的。
尊重历史、有敬畏感、有底线意识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操守,可是在“娱乐至死精神”风行的网络时代,很多人只知道有娱乐,不知道有底线,只想着“戏说”,却不想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甚至一些企业也自作聪明地借机炒作,以为可以“话题碰瓷”,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钱赚不到,商业信誉还没了。
(选自《法制日报》)
“断章取义”应反思
事件回放
“9·18”当天,前女乒乓球国手王楠的丈夫郭斌发了一条曾在日本酒店“放水抗日”的微博,王楠也在这条微博下“点赞”,惹来诸多质疑,称其“非理性爱国”“不节能环保”,甚至斥其“没脑子”。
不过,剧情反转了。有网友发现,被一些网站刊发、被无数网友转发的那些让人上火、觉得“脑残”的话,不过是郭斌微博原文的一部分。原文的最后,还有一句被忽略的话——“其实这没用!咱得多方位加油!”难怪不少网友看到完整版微博后感叹:错怪了“郭同学”。
时事鲜评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就像这次被断章取义的“放水抗日”,在网友和一些媒体的主动核实中,还原了真实,还了当事人清白,也显现了网友的成熟及互联网的白净功能。这也提醒我们,置身于互联网时代,面对呼啸而至的各类信息,每位网友不妨让消息在言论市场中多飞一会儿,跟帖点评表态时不妨多想一会儿,转发时不妨慎重一点儿,从而避免被不实内容蒙蔽双眼。
作为掌握着大量资源和话语权的信息平台与媒体,在构建理性的舆论过程中,显然也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平台和媒体对舆论的导向作用并未减弱。作为“源消息”提供者,他们也往往借助新媒体、白媒体进一步放大声音、提升影响力。因此,一旦信息平台和媒体忘记了最根本的责任,放弃了最基本的专业精神,而只是专注于雷人的标题、添油加醋的细节、刻意取舍的转载、挖空心思的虚构,走向“眼球经济”,难免带来消极后果。
少一些眼球效应,多一点儿职业精神;少一点儿恶意传播,多一些责任意识;学会一事当前,先问事实、再断是非,才能让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天空更清朗。
(选自《人民日报》)
中学生用手机不宜一禁了之
事件回放
在海口市灵山中学开学典礼上,该校LED显示屏上的一段开学寄语很快在网上走红,其具体内容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删其微信,卸其QQ,封其电脑,夺其手机,收其iPad,断其WiFi,使其百无聊赖,然后,净面、理发、整衣。然后,思过、读书、锻炼、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段话是在网上流传的,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学校老师下载了这段话,并放在了学校的显示屏上面。
时事鲜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何管理学生手机成了不时“惹是生非”的老大难问题。总体而言,教师与家长已经达成“弊大于利”的共识,认为学生使用手机会影响学习和健康,更可能导致面对面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一些因沉迷于虚拟世界而自我封闭的人已证明了这种顾虑并非毫无来由。“孤独的社交”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普遍现象。
在不能放任不管又很难通过疏导教育让学生自觉合理地使用手机的两难情形下,一些学校不得不下达手机禁令。一旦学生违禁,手机通常会被收缴,暂由班主任或德育部门代管。有些学校或教师为了取得更大威慑力,便放出了一经发现就予以停课处理或当即砸烂的“狠话”。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旦真的收缴到手机,教育者也就骑虎难下了,为了保持校规校纪的公信力,只好“言出必行”。
但是,按理而言,即便违反了课堂纪律,教师也没有没收、摔砸手机或者停课的权力。如此动“粗”,不仅不妥,而且有违法嫌疑。
要想真正解决手机管理简单粗暴的问题,亟待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合情、合理、合法的手机管理办法,让学校、教师、学生能遵章而行。
(选自《中国青年报》)
多管齐下治理朋友圈广告乱象
事件回放
从9月1日起,由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将正式生效,明确要求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应在显著位置标明“广告”,付费搜索广告应当与自然搜索结果明显区分。要特别注意的是,个人在朋友圈、微博等转发广告也要担责。
然而,广告新规施行数月,朋友圈广告乱象仍存。在微信朋友圈内,各种微商、代购广告依旧我行我素,各类应季的推销在朋友圈里红红火火。不仅如此,许多微信公众号仍然在发布一些商业广告,但这些并没有打上“广告”标签。
时事鲜评
如何规范和遏制这一领域的广告乱象,使之与我国的《广告法》及《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相一致呢?首先,要创设法律实施的良好环境,这一环境首先在于受众本身“身份确定”,提高受众的责任意识。通过“受众当心”的引导机制,使受众能自愿地抵制“被广告”行为,不乱转发,不乱点赞。“受众当心”机制可以引导和教育平时乱传获利、受损则求法律保护的不负责任受众。其次,与之配合的是应在网络上始终有“一键举报”设计,对于互联网上跨地区、甚至跨境的广告违法行为,通过“中心协调、区域联运”的执法模式來应对法律规避。最后,在“受众当心”的基础之上,强化社交网络平台的行业自律与自查自纠,提高广告侵权责任。
(选自《广州日报》)
校服变美为何难
事件回放
校服,伴随着学生整个中小学时代,可有关校服的记忆,却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宽松肥大和蓝白相间。新学期,校服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虽然“校服新政”出台已有一年,但一些中小学依旧按兵不动,部分学校虽率先推出新款校服,却仍遭不少“差评”。
时事鲜评 “款式太土”“看上去很怂”“我的青春被校服毁了”……校服为何总是广受诟病?除了校服设计单调、款式老旧之外,万校一服、不合身、不美观、不舒适、不分性别、质量差等等,都是校服“丑成一样”的原因所在。因为不美观、不合身,学生不愿穿;因为质量差、价格贵,家长不愿买;因为要求多、选择少,学校不愿定做,校服改良由此失去了动力。
让校服变美,首先要过质量关和价格关。传统校服价格较贵、面料劣质,学生总结为“裤裆总裂、拉链总坏、口袋总破”,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少地区频频曝出的“校服腐败案”。有的开父子店8年敛财过亿,有的教育系统从上到下均“抽成拔毛”。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家长很难与学校在购买新校服问题上达成共识,后续的校服美化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只有不断加强校服质量和价格监管,严惩校服采购中的贪腐行为,才能使校服质优价廉。这是校服变美的前提和基础。
让校服变美,其次要革新思想。一是要去除保守心态,用审美价值中和实用主义。传统校服有着“经济实用、均贫富、防早恋”的特色,学校过多强调服装之外的功能,让校服丧失了“主职”功能。二是要去除简单粗暴的管理理念。学校过度强调校服的统一效果,甚至男女同服,其出发点在于和谐统一、便于管理,提升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弊端却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选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