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世界油气新格局

2017-04-13文/张

中国石油石化 2017年5期
关键词:油气石油消费

○ 文/张 抗

新世纪世界油气新格局

○ 文/张 抗

在油气生产消费中心向东迁移的过程中,中国应充分认识油气的商品属性,不断加大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世界油气分布格局在逐渐变化,而页岩革命在长期渐变的背景下产生了更明显的效果。新格局的形成,带来了更深刻、更广泛的变化。

生产消费中心向东迁移

油气消费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以所谓苏伊士以西、以东可将全球划分为两部分。上世纪后期,生产集中在欧亚大陆中轴区的中东和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两侧,其次为北美。苏伊士以西石油产量占68.1%、天然气产量占88.9%;而消费集中在西侧的北美和西欧地区,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对简单的供销物流格局。到页岩革命显现初步影响的2015年,除了原有的生产中心外,亚太地区、拉丁美洲、非洲等地油气生产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他们在世界油气产量中的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独联体到欧洲、北美和加勒比海周围地区,石油产量的份额下降到58.4%、天然气产量下降到66.7%。

必须注意到,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盆地以东、里海以东地区和非洲的东非地区的油气生产有相当快的发展。实际上,他们应属苏伊士以东的地球东半部。所以,从传统的以苏伊士运河为划分标志看,已接近东西各半的格局。更令人关注的是,近年来,在苏伊士以东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生长点”,使油气生产地多元化的趋势以更强的势头持续发展。

中东和亚洲(不包括独联体的亚洲部分)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已分别占全球的43.2%和33.2%。如考虑到独联体的亚洲部分、澳洲和非洲东部,则苏伊士以东的石油消费已超过苏伊士以西地区,天然气消费估计占全球的40%以上。

1978年到2015年,亚洲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年增长率分别为3.83%和7.20%,明显高于同期北美的0.46%、1.77%。本世纪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苏伊士以东的东亚-南亚弧形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形势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而消费中心东移,东亚-南亚-中东弧形地区,成为世界油气增长中心的趋势会有更充分的表现。当然,这也使该区需要越来越多的从区外进口油气。

以生产计算,上世纪后期以来,石油产量居前三位的国家一直是沙特、美国和俄罗斯(他们的先后顺序或有变化)。1987年三国产量占世界的43.2%,2015年降至38.4%;1991年天然气产量居前三位的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占世界总产量的78.9%,2015年则变成美国、俄罗斯、中国,所占份额降至39.4%。以消费计算,石油消费在1991年居前三位的国家是美国、俄罗斯、德国,消费量占世界的40.2%,2015年居前三位的国家是美国、中国、日本,消费量占世界的份额降至37.1%。

以上数据反映,随着时间推移,油气生产和消费的集中度都在降低(多元化的程度在提高),且天然气消费量集中度降低最为明显。与此同时,2015年居前三位的国家中出现了中国,特别是东北亚国家。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消费中心东移的现象。

世界油气生产和消费格局的变化,使得油气国际贸易的格局和物流路线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

首先,作为“世界油库”,中东的出口流向从主要向西转为主要向东。其次,俄罗斯和里海以东的中亚国家,甚至一些西非国家和南美国家都大力向东,特别是向中国开拓出口。如此一来,油气出口国的出口目的地和进口国的进口来源地都更加多元化,世界油气贸易格局呈现复杂化趋势并使其贸易更加灵活、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从中国2015年进口来源上可以看出,中国在石油进口多元(源)化上是做得较好的国家。这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灵活性。

非洲仍未摆脱出口原油却大量进口油品的落后状态。 供图/CFP

天然气地位明显提升

以全球计算,1987年生产和消费油气比分别是1.50、1.70,到2015年依次降为1.23、1.25。

据预测,以油、气各占能源的份额计算2030年的消费油气比为1.03,2035年气消费所占份额可能超过石油。

按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北美和亚洲消费量的油气比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北美从1987年到2015年的消费油气比由1.55降到1.08,而亚洲以上两数分别是5.34、2.19。显然,同年相比,亚洲的油气比高于北美,亚洲油气比的下降幅度在同期内明显大于北美。这与经济相对落后的亚洲在追赶中的后发优势相对应。此外,应注意到消费量油气比的降低比产量油气比降低更快,气的消费快速增加与需要它替代其它能源(煤、石油)有关。

上世纪后期,石油已形成相对统一的国际市场,但天然气受运输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主要是在区域性市场内交易。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其生产和消费布局的多元化,天然气逐步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国际市场。在这个过程中,LNG系统的发展和其各环节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起了巨大作用。进而天然气的价格在与油价脱钩后又因油价大幅下跌而形成了联动的趋势,按热值计算,天然气价与油价趋同之势也渐渐形成。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低油价和继之而来的低气价,对大量进口油气的东亚南亚地区降低以至消除“亚洲溢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供大于需成为基本趋势

上世纪后期和末期,在油气供需关系上总的趋势是供需紧平衡,或者说供略低于需。油气生产的多元化发展,生产大国俄罗斯产量的恢复和上升,特别是美国基本实现油气自给并开始向净出口国转变等因素,令全球油气供应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令人深思的是,金融危机后曾出现的高油价现象。在各国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出现了2010~2014年上半年的高油价,布伦特原油年均价持续在100美元/桶以上。许多人认为这是供需紧张所致,甚至作为喧嚣一时的油气枯竭论的证据。

包括笔者在内的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基于欧佩克存在大量剩余产能、页岩革命带来的美国油气产量大增,早在2010年“全球供需形势已发生逆转,首现新世纪的宽松局面”。因而这时的高油价是虚假现象,主要原因是人为炒作,不能持久。不过,这反倒成为供需关系决定油价基本和中长期走向的良好例证,成为金融过度投机运作带来负面影响的典型案例。进一步看,正是这种高油价为成长中的页岩油气创造了宽松的条件,使其技术得以在规模生产中走向成熟、站住了脚跟,让油气供应明显过剩,最终造成油价断崖式下跌。

笔者曾提出,油气生产可以持续保持强大的供应能力。对此,进一步归纳补充为以下几点。(1)科技的发展、油气体制的改革优化,可形成巨大的生产力,使成本大幅度下降,从而使生产的经济下限亦大幅降低。过去认为难有效益的油气资源正越来越多地变为可投入经济开发。正是基于此,美国大陆资源公司总裁Harold Hamm(已被聘为特朗普的能源顾问)强调,在油价有所提升的情况下美国有能力使其石油产量翻番。(2)页岩革命对油气生产是个划时代的事件。说明近150年的现代石油工业只是开发了常规油气田、在圈闭中富集的油气,而今后将进入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并举的时代,后者储量丰度可能较低,却有比常规油气大一个数量级的油气赋存。同时,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开发全成本会持续降纸。

而油气需求增势则趋缓。发达国家总体上能源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缓慢,特别是对清洁低碳的环保要求使油气需求走低。中国已进入中速发展的新常态,油气需求的增速比前期降低;印度在能源构成中强调煤炭、强调新能源,对油气增长的需求显然要低于本世纪初的中国。能源界的预测普遍认为,油气需求的增长趋缓已成定势,可能在本世纪中期达到峰值而后整体走低。

总之,供应的充足和需求的疲软二者叠加,将使今后中长期内供大于需成为基本趋势,在此背景下出现紧平衡-不平衡的周期性变化。国际油气市场也就出现了由“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决关系逐步向生产者与生产者的博弈关系转变”。

正是基于供需基本态势的重大变化,油气市场话语权的分量将有所改变。上世纪,石油输出国及其代表欧佩克在很长时期里是油气市场上具有相对主动权的力量。

其实,供需双方是互相依存的。在油气市场上,油气消费国、输入国本来就有一定的话语权。在新世纪特别是页岩革命后,供大于需的基本态势更加大了油气输入国的话语分量。一个油气供需相对平衡、市场相对安全的时代己经来临。作为世界产油气大国也是油气进口大国,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着更大的发言权,将为世界油气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油气向商品回归

石油,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因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被赋予影响战争进程的战略物资的“桂冠”。上世纪后期,在两次石油危机中,又被作为“武器”运用,以左右油价、甚至禁运作为打击敌对国家经济维护自己战略利益的手段。于是,国际市场上的石油运作被染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地缘学说特别是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上,出现了地缘油气的分枝。

进入本世纪,“冷战”后的政治、经济新格局逐渐呈现,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特别是在世界石油供大于求的有利条件下,石油的政治色彩逐渐被淡化、武器作用逐渐消失。石油作为大宗商品的本质得以凸现,从政治家的博弈之物逐渐回归到国际市场的运作。此时对油气资源的争夺“实际上转变为对石油利润和石油市场的竞争合作”。

狭义的能源(石油)安全观念已经过时。在供略大于需的背景下,一方面日趋多元分布的油气输出国努力寻找稳定的市场,另一方面已具备强大的石油战术和战略储备的石油输入国在寻找着最符合自己经济发展要求的油气进口源。显然,强调国际经济合作、互通互利的集体安全、综合安全的新安全观日益深入人心。

当石油回到市场时,现代国际市场上的期货交易成为良好的运作手段和贸易载体。价格、对冲保值的作用,保障了石油交易的公平、安全和高效,促进了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的发展。

基于石油应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它的波动又最令人敏感,油价起伏容易在心理情绪上被放大,因而适于投机炒作。石油期货又成为最易被利用的金融衍生品之一。在石油期货交易中,为投机盈利而形成的期票过手数量比为利用原油的实物交易量大一个数量级。

石油业本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同时,以美元结算的石油-美元体系使石油工业的生存发展和石油价格的实现有着与金融运作密切的关系。这使国际市场上石油天然气承担一定金融属性的现象日益突显,也为进行油气运作带来金融业特有的风险,即受汇率变化的影响巨大。

中国油气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大力进入国际市场,必须充分认识油气的金融属性,开辟和完善油气期货交易市场,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并为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市场(特别是东亚市场)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猜你喜欢

油气石油消费
石油石化展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奇妙的石油
40年消费流变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新消费ABC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