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花》:两性叙事下的当代乡村隐喻

2017-04-13于川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

于川

摘 要:《极花》是贾平凹的最新作品,这位有着独立思考意识的作家,以其农民作家身份再次出发,从乡村拐卖妇女之风何以盛行这一角度切入,不为仅仅揭露由于贫穷而带来的乡村罪恶,而是让我们深入内里,更多关注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弊端。城市的高速发展,乡村的日渐凋敝,其间不仅是政治经济的落后,還有人性的罪恶,传统道德的沦丧。虽然黑亮、立春等是造成胡蝶等被拐妇女命运悲剧的直接责任人,但是,反过来看,难道圪梁村的男人,包括黑亮的人生就不是悲剧吗?而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又在哪呢?也许就正是当代乡村的隐喻。

关键词:《极花》 ;现代化;作家意识;乡村隐喻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05-02

2016年贾平凹的最新作品《极花》在《人民文学》第1期刊登。这篇约16万字的小说在发表后收到了两极分化的评价。赞扬者称赞贾平凹的作家意识,认为他是一个一直致力于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有高度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的作家;而反对者则认为贾平凹的叙述过于“温清”,没有深刻揭示拐卖妇女这个社会现象的罪恶,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社会影响。

不可否认,这部小说本身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当代中国乡村的社会悲剧,一个拐卖妇女的社会丑陋现象。不同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点主要在对近年来愈发盛行的乡村拐卖妇女现象的社会原因探讨,作家的思考必须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尤其是贾平凹这位一直以农民身份写作的作家来说,对于拐卖妇女这件事有着其自己的思考逻辑,他希望我们不仅看到当下由于贫穷而带来的乡村罪恶,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的社会现象揭露,而是更多的让我们深入内里,关注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弊端,城市的高速发展,乡村的日渐凋敝,其间不仅是政治经济的落后,还有人性的罪恶,传统道德的沦丧。虽然黑亮、立春等是造成胡蝶等被拐妇女命运悲剧的直接责任人,但是,反过来看,难道圪梁村的男人,包括黑亮的人生就不是悲剧吗?而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又在哪呢?也许就正是当代乡村的隐喻。

《极花》采用一个男性作家以女性的口吻来讲述一个关于两性的话题。小说的叙述者“我”胡蝶,被拐卖到了一个“什么省什么县什么镇的圪梁村”,在这个陌生的小山村里,我们追随女主人公的目光,首先是观察到了这个当代乡村的真实生存景观——“贫瘠”,可以说是这个乡村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人们多以土豆果腹,窑洞栖身,原始的生存环境下,更是保存着前现代的生存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现代文明已经照进这个小山村:胡蝶的丈夫黑亮拥有手扶拖拉机,自营着一家杂货铺,村里也有着承包血葱种植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当地日渐凋敝的趋势,其中最缺的就是女人,也就是后代难以繁衍的危机。小说用极花做预指,一种几乎绝迹的生物也似乎预示着这个乡村的没落。

城市的繁华与现代,像一个巨大的吸铁石一般,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不但城市的土著不愿离开,更多出身乡村的农民也怀揣着一个城市梦奔向城市,他们被城市的虚幻美好所吸引,如《极花》中的胡蝶,暗恋大学生,也正因为这场虚幻的爱情,而更多的向往自我身份的转变,甚至在被拐卖后,最开始讨厌黑亮的原因也更多的在于其破环了自己的爱情美梦,打碎了自己可能实现的“城里人”梦想。但是她却忘了自己的农村出身(当然笔者在这里强调出身并非是希望胡蝶认命,绝非此意)而是希望引出下一个问题,即尊严的问题。这里首先是胡蝶的尊严,胡蝶在短暂的城市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回到小说中,不论是胡蝶随娘收废品时听到的“一个收破烂的女儿居然长得这么水灵”,还是后面卖井盖时的被欺诈,甚至在找工作时最终只能在菜场帮忙卖菜,这些无不隐含着一种城市人的歧视态度,可以说在城市的生活并不如胡蝶所幻想和希冀的那么美好。即使她长相靓丽,即使她剪掉了土气的长辫子,烫了头发,穿起了高跟鞋……但是在这个城市里胡蝶并没有被接纳,并没有摆脱她的农村人出身,更没有获得一种平等和尊严。而相较之下,在圪梁村生活的胡蝶却活在了其他人的艳羡之中,羡慕她的美貌,羡慕她的有文化,在这里起码胡蝶获得了一种内心的骄傲,一种女性的尊严。当然,在这个男性村子中,女性的尊严并不意味着可以男女平等,而是更多的在于可以在一种没有城乡歧视的环境中生活。让我们再看一下小说的结尾,胡蝶先是产生了一个幻镜:被成功解救了,终于与娘团聚了,离开了那个贫穷的地方,重新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城市,但是之后呢?不断被放大的痛苦:电视台的采访要她说出自己的被拐经历,以此提高收视率;邻居的打听以便获得谈资;为了不再让娘担心,忍受他人异样的眼光,母娘商量着要把她嫁给一个有残疾的中年人,然后远走他乡……这就是一个饱受灾难,好不容易逃出了火海,又即将跳进泥潭的“新生活”?这就是胡蝶想要逃回的城市?现实是残酷的,但是作家是温情的,最终作家选择了淡化。让一觉醒来的胡蝶发现原来只是做了一个梦,她还在圪梁村,不用面对现实的残酷,也许这就是胡蝶最好的结局。

在《极花》后记中,贾平凹谈到,这部小说本是他十年前采风时遇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真实的故事里,被成功解救的少女就再次远离家人,选择回到了那个贫瘠的小山村,是因为难舍亲生的孩子?亦或是难忍社会的闲言碎语?还是再嫁的担忧?……

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促使其回去的原因。《后记》是一个类似新闻调查的叙事故事,而作为文本的小说则更多的体现了作家对这个结局的思考,并在小说的中得到了体现,是尊严,是平等。当然,小说确实在善意的美化了拐卖后的生活,这也是其广受诟病的地方,但是透过这些我们还是能看到作家的意图,这就是希望城乡能够平等,城市在发展,得到繁衍的同时,乡村也需要继续向前发展,而不是像极花一样被绝迹,乡村也需要有女人留守,需要继续得到繁衍,这里就有一个巨大的乡村隐喻。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让当代的中国乡村益渐凋敝,乡土中国的中国底色也逐渐消褪,农村会终结吗?成为了关注中国现实,讲述中国故事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作家作为一个社会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往往更为痛苦,因为他们既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却无力改变什么,甚至被很多人诟病其形而上的思维模式,但正如一个作家“我深爱这片土地”的呼号一样,作家是有社会责任的。

就当代中国的乡土小说创作而言,虽然很多人还在怀念柳青创作《创业史》时,下乡采风16年,把自己真的当作一个农民,批评现在的作家往往难以沉下身子,脚沾泥土,这些确实存在,处于城乡二元生活环境的作家确实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像贾平凹这样的作家,他们是有乡土情感的,他们并没有忘记故土,所以他们在为乡村的问题奔走呐喊,希冀得到关注和解决。这一点是值的读者欣赏的……

参考文献:

[1]阎云翔,陆洋(译).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奥汗·帕幕格,颜湘如(译).率性而多感的小说家[M].台北:台湾麦田出版社,2012.

[3]王斯福,赵旭东(译).帝国的隐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4]汉娜·阿伦特,王寅丽,张立立(译).过去与未来之间[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贾平凹.极花·后记[J].人民文学,2016(01).

[6]贾平凹.我心目中的小说[J].小说评论,2003(06).

猜你喜欢

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定前行
敢立潮头唱大风
中国现代化历程三种道路模式的探索及考点梳理
中西方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现代化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