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2017-04-13吴慧灵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建模运动员模型

吴慧灵

【摘 要】 物理模型是同类问题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归整,是同类问题的升华。无论试题情景多么新颖多变,物理过程多么复杂曲折,它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多么密切融合,其最终的落脚点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大都是物理模型的直接展现。

【关 键 词】 物理模型;建模能力;新课程

一、背景

物理新課程标准中关于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实效,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成为一线教师探索和追求的主题。新课程改革要求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落实课改的措施。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我发现重视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提高解题速度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不管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角度而言,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而言,都应提高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而抓物理模型的教学就是以物理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中介,相互和谐和融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很好途径。

二、特点

1. 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是一个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过程,而建立的物理模型本身又是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体。如,质点模型中的电场线对电场的描述;磁感线对磁场的描述;光子模型对光的粒子性的理解等。因此说物理模型是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统一体。

2. 物理模型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物理模型以先前获得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经过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上的严格论证,所以,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只有经过实验证实了以后才被认可,才有可能发展为理论,又具有一定的假定性。

三、能力培养

1. 演示实验

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讲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使用器材、设计思想,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建模能力的提高。

2. 情境再现,构造模型

“情境”教学能给枯燥的学习带来活力。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就在生活当中,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物理规律的实际问题,最终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进步。

例:(全国高考卷)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_____s。(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取10m/s2,结果保留二位数)

分析:运动员的跳水是个复杂的过程,是竖直方向的上下运动,但也有水平方向的运动,更有运动员做的各种动作。构建运动模型,应抓主要因素。现在要讨论的是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时间,这个时间从根本上讲与运动员所做的各种动作以及水平运动无关,由竖直运动决定。因此可以忽略动作,把运动员当成一个质点,同时忽略他的水平运动。当然,这两点题目都作了说明,所以一定程度上“建模”的要求已经有所降低,但我们应该理解这样处理的原因。这样,把问题提炼成了质点作竖直上抛运动的物理模型。

在定性地把握住物理模型之后,应把这个模型细化,使之更清晰。可画出如图1所示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运动员作竖直上抛运动,上升高度h,即题中的0.45m;从最高点下降到手触到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由图中H、h、10m三者的关系可知H=10.45m。

概言之,通过情景再现,构造物理模型的过程要注意

(1)结合题目描述的现象、给出的条件,确定问题的性质;同时抓住现象的特征寻找因果关系。这样能为物理模型的构建打下基础。

(2)理想化方法是构建物理模型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的本质是抓住主要矛盾,近似地处理实际问题。因此在分析问题时要养成比较、取舍的习惯,而且要养成画示意图的习惯。

3. 归纳、理解内涵

通过对理想化模型的研究,可以完全避开各种因素的干扰,认识实际问题的本质,在思维中直接与研究对象的本质接触,能既快又准确地了解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如“如图2所示为磁流体发电机的原理示意图。M、N为平行板电极,极板之间存在匀强磁场。使等离子体从左向右高速射入,就可以在极板之间建立电动势。分析说明其发电原理;确定稳定状态下极板之间的电势差由什么决定?

分析:等离子体以垂直于磁场的速度v进入磁场中后,由于洛仑兹力的作用,正离子将向M板偏转,负离子将向N板偏转。于是在M板上积累正电荷,在N板上积累负电荷。这样在两极板之间就产生了电势差,形成了电场,场强方向从M指向N。

总之,物理模型是同类问题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归整,是同类问题的升华。无论试题情景多么新颖多变,物理过程多么复杂曲折,它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多么密切融合,其最终的落脚点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大都是物理模型的直接展现。

【参考文献】

[1] 刘东辉. 中学教学建模与发展[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2] 张乃钊.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

[3] 秦园园. 刍议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6).

猜你喜欢

建模运动员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经历中发现在探究中建模
思维建模在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应用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模型小览(二)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