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应对策略

2017-04-13张文

出版广角 2017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报

【摘 要】“双一流”建设是现阶段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性工程。“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学报作为高校传递、交流科研信息的基本平台和引领科研方向的重要窗口,要立足于管理创新,服务于学术创新,扎根于学科建设,弘扬人文精神,宣传学术道德,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高校生成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科研队伍、学生质量和学术声誉,突显自己在高校发展中在引领科研方向、培育科研诚信和交流科研信息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關 键 词】“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报;应对策略

【作者单位】张文,商丘师范学院。

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两天后,国务院公开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加速建成一批世界性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1] 。这是新时期指导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6 年3 月29 日,教育部召开直属高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工作视频会议,要求高校编制“十三五”规划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方案,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由此,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将学科科研优势加速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新时期,高校内部逐渐形成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良好生态。高校学报作为高校传递、交流科研信息的基本平台和引领科研方向的重要窗口,既是高校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深化和延伸,又是高校工作者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重要园地。因此,高校学报如何有效地促进“双一流”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高校学报要立足于管理创新,服务于学术创新,推动高校生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1931年12月,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世界一流的大学,必定能够在知识创新方面不断取得令人信服的成就,持续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世界潮流,显著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仅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例,十几年来,它们分别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等学科平均收获3 项以上诺贝尔奖 [3] 。我国大学的“双一流”建设,首先必须要大力加强科学创新,既包括应用学科的科学创新,又包括基础学科的科学创新;既要注重集成创新,又要特别加强原始创新。这要求高校学报立足于管理创新,服务于学术创新,抛弃急功近利的短视思维,坚持久久为功的长远目光,助力高校生成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高校学报的管理创新是整个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当今,高校学报编辑部作为高校的一个教辅部门,既是一个学术性机构,又是一个出版单位;既是一个业务单位,又是一个行政单位。高校学报的管理创新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首先,保证高校学报的自主运作,真正实现主编负责制。这要求学报编辑部部分脱离高校的行政管理,在审稿、定稿等环节尽量少受或不受学校行政人员的潜在影响。其次,大力引进人才,提升编辑素养,适当授予编辑自主选题、组稿与定稿的权力。再次,推广编辑部弹性坐班制。编辑工作需要投入耐心和灵感,相应地,编辑需要适当的开放性空间和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这需要创造制度条件来满足。从整体上来看,高校学报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构成要素。在加强“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管理创新势在必行,高校学报的管理创新也就呼之欲出。

高校学报对于学术创新的贡献度,取决于高校科研制度的创新。这种制度创新的导向应该是有助于论文学术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去行政化”的科研评价制度的贯彻,有助于学者精神劳动成果得到尊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学报被编辑视为自己的一种职业或一个岗位,被作者当成自己“拿学位”“评职称” “结课题”而发表论文的一个阵地,被读者看作文化市场的一个主体,高校学报的前途和去向堪忧。在加强“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学术是高校的灵魂,高校学报必须成为国家的一种公共产品,必须让学术人来办学报,必须服务于高校的学术创新。

服务于学术创新是高校学报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职责。“学术期刊大量知识创新成果的积累……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基础设施,为知识创新、知识应用提供了并提供着强大的支撑”[4]。在数字出版大发展的当下,一些地域偏远、人才匮乏的区域性高校学报能够通过信息化的途径,突破既有的瓶颈,就近取材,落地生根。它们可以聘请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引进前沿理论和创新思维,开展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和跨学科的理论创新。对一些区域性高校或者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学科的专业化积累薄弱、编辑力量严重不足的形势下,应该采取扬长避短的办法,在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引入创新思维上下足功夫。即是说,本着服务于学术创新的宗旨,形成跨学科的办刊特色和研究方向,是高校学报助力“双一流”建设的有效路径。

二、高校学报要扎根于学科建设,帮助高校形成一支世界一流的科研队伍

学科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各类学术人才,如各类研究生、青年教师等。“双一流”建设作为新时期全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系统工程,并非只与国内少数顶尖高校有关。提升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是每一所大学进行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不论是中央政府部门还是地方政府,不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积极谋划,纷纷行动起来,努力让自己在新一轮的高校学科建设大潮中率先抢占发展的先机。“为教学科研服务是高校学报的首要功能,高校学报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充当服务者角色。”[5]这要求高校学报深度参与本校的学科建设,使学报发展与学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助力高校形成一支世界一流的科研队伍。

高校学报引领着新学科的发展方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往往产生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学科。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科研力量缺乏,研究水平偏低,这方面的学术论文较难在学科定位明确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上发表,却能够在综合性高校学报上逐步发展起来。高校学报积极扶持新学科的发展,对于办刊质量的提升和本校学科建设的促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学报催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引领新学科发展方向的重要园地。

高校学报是各类研究生进步的阶梯。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程度是反映高校知名度及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要求,研究生必须具备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生已经成为高校学报作者群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校研究生整体尚处于学术与科研的入门阶段,学术理念尚不成熟,科研能力和水平偏低。他们通过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与编辑互动,拓宽了研究视野,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态度,提高了学术水平。在一些高校學报中,研究生是不少论文的作者。在部分高校学报中,研究生作为论文第一作者的比例达80%以上。高校学报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增强了他们从事科研的信心,从而为高校持续的学科建设储备了人才。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学报在壮大科研队伍、推动学科建设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学报是青年学者成长的舞台。高校是高校学报的主办者,高校学报的编辑有责任有义务在学术上帮助和扶持本校的青年学者。在选稿、审稿和编辑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和审稿人应指出青年学者的稿子在选题定题、结构的安排、观点的提炼、文字的表述、图表的设计、格式的规范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指导作者进步。学报编辑通过编发稿件,能够有效地提升本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调动他们投身于学术的积极性,为他们逐步成长为本学科的骨干力量奠定扎实的基础。据统计,“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成长,约80%的人与本校学报有渊源,其中50%左右的人是通过本校学报开始走上学术之路的,特别是他们学术理论性文章的发表是从本校学报开始的 。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学报在发现和培养青年学术人才以推进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其他学术期刊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学报要弘扬人文精神,宣传学术道德,支持高校培育世界一流的学生质量

高校的学生质量主要指学生的培育质量。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标识。高校以专业、教学、课程等手段为学生传授知识、提高水平、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世界一流的学生必然需要世界一流的制度、世界一流的大学、世界一流的学科等育人要素来发挥“协同效应”,世界一流的学科必定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当世界一流的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学科群时,培育世界一流的学生质量就会变得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当某个学科没能在相关领域取得世界一流性质的突破时,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就会变得很困难。“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7]这要求高校学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使学报的发展与社会风气的匡正相互促进,助力高校培育世界一流的学生质量。

高校学报弘扬人文精神,宣传学术道德,有益于遏制学术腐败,进而有效地匡正社会风气。高校学报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这主要表现在它对学生心灵的启迪、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品德的塑造以及情操的陶冶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个性、人格与尊严的肯定和对人的自由、平等与幸福的追求。许多高校都认识到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培养他们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某高校学报的《名师》栏目介绍了有影响的学界前辈或有杰出贡献的专家的生平及成长之路,宣传了他们对理性信念的坚守和对教学、科研的贡献,展示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品质,启迪和激励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一些高校学报已经设置了专门的栏目,大力宣传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这类栏目的设置初衷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使高校学报更多地承担了一份对学生科研道德进行引导的责任、对学生科研诚信进行培育的功能。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学报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积极宣传学术道德,在助力高校培育世界一流的学生质量方面具有其他学术期刊无法比拟的作用。

四、高校学报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高校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术声誉

学术声誉主要包括学术质量、学术生态、学术规范、学术制度等。其中,学术质量主要反映学术的贡献度,其核心是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学术生态注重学科文化和学科风气,其核心是学术自由;学术规范和学术制度强调学科管理与治理,其核心是学术自治。高校的学科声誉是其学术声誉的基点,一所高校的学术声誉通常是由若干学科的学术声誉构成的。世界一流的学术声誉能够为这个学科吸引世界一流的学生、世界一流的学术队伍和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术声誉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这要求高校学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高校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术声誉。

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学报必须面向世界办刊,才能助力本校学术声誉的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持续推进,国际学术期刊正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给我国的学术期刊包括高校学报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衡量高校在国际上学术声誉高低的一个标志,是SCI、EI、ISTP等国际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各高校学报论文的数量和比例的多少。学术国际化对我国的高校学报也产生了巨大挑战,我国的高校学报从内容到形式均与国际学术期刊存在较大的差距。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分析,在我国高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能够进入国际交流网络的为数甚少。高校学报在国际学术交流舞台上助力本校学术声誉的打造,还有着巨大的潜力。在一定条件下,将我国的高校学报编辑部与世界著名的文献检索机构联机联网,使科研信息尽快地广泛传播开来,是高校学报在国际学术交流舞台上助力本校打造学术声誉的有效途径。高校学报走向世界的又一途径是编辑出版高校学报的英文版。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创办有学科特色的学报英文版,以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的学术论文,吸引世界著名的学术机构和检索机构,使学报质量迈上新台阶。“大学在本质上是国际的,因为大学的知识发现是全人类的事业,也服务于全人类。”高校学报编辑部作为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为导向的出版单位,必须积极适应当今全球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确立发展坐标,探求发展路径,助力高校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术声誉。

“双一流”建设的基本目标包含四个标准,即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学生质量和一流的学术声誉。“双一流”的合法性存在两个维度,即内在合法性(国内承认)和外在合法性(国际公认)。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学报正确的应对策略是,立足于管理创新,服务于学术创新,扎根于学科建设,弘扬人文精神和宣传学术道德,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突显自己在高校发展中在引领科研方向、培育科研诚信和交流科研信息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西部素质教育编辑部.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

[2] 余林.闪耀史册的演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3] 杨兴林,刘爱生.“双一流”建设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16(2).

[4] 胡天乙.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及其创新[J].编辑学报,2004(1).

[5] 岳岭.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出版广角,2014(18).

[6] 蒋亚儒.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7] 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报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致敬学报40年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