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元和一次争吵
2017-04-13刘敏怡
刘敏怡
我大学生活最有价值的支出——价值2000元的到巴林当志愿者的报名费。
一年成为钻石会员
我曾在青春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叛逆时光,机缘巧合读了一本书,才逐渐开始回归乖学生队伍。现在回头再看当年让我洗心革面的这本书,虽不是什么惊天之作,可当年它确确实实给了我不少触动和共鸣,成为了我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点——当然,这也成为了我疯狂买书的起点。
迈入大学,买书几乎每年都是我除了吃饭和缴纳学费之外最大的一笔开销。每次最激动的莫过于中午时分收到快递师傅发过来的取件短信,永远也忘不了拆开包裹时的那种喜悦。大二那年,我仅靠着买书便成为了当当网的钻石会员。除了专业课程所需的教材教辅、外语词汇,令我爱不释手的散文、小说,以及各种人物传记、中外历史、西方哲学,甚至还有偶尔为了凑单而买的地图册,都被我收入囊中。
我不吝惜花钱买书,因为这笔开支所带来的精神食粮早已与每日的一蔬一食比肩。尽管每年购书超过五千甚至近万元我都不会心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在意书的价格,货比三家不吃亏。出于节约,我会寻找最合理的搭配和最大力度的优惠,为了用最少的钱买到最满意的组合而逛到凌晨两三点才入睡也早已是家常便饭。
当买书成为癖好,有时即使没有特别想买的书,可但凡赶上网站的满减和折扣活动也总是会“手痒”一下,早早地买好下个礼拜、下个月或者下个季度需要看的书,在To Read List上写上一长串密密麻麻的文字,享受着另类“超前消费”的快感。
除了网购书籍,偶尔闲下来,我也会去实体书店逛逛,买几本周刊、旅游杂志或是地理杂志……阅读几乎填满了我所有的课余生活,每次翻开新书时心中的期待之情都让我无比舒心。
每一本书,与昨天不一样
随着大学期间的成长,读书的意义也从大一时单纯为宣泄高考后依旧存在的巨大压力变成了后来的培养创新思维、增加知识储备。偶尔看书入了迷我会忘记吃饭。至今不能忘记的是有一次急性子和强迫症携手作祟,逼迫着我通宵看完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白天课堂上的我昏昏欲睡,却还在想着“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否定”。
已经忘记是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了:“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虽然我也喜欢旅行,但厌倦奔波又囊中羞涩,只能乘着书籍的翅膀去感受另一番飞翔的滋味——脑洞大开如我,读过十几本欧洲国家的列国志“走遍”了欧罗巴——读历史、闻时事,才可感受古今之变换,阅汉语、赏英文,方能品味中外之风骚,在自己的大脑里用文字铺开一张宏伟的知识和精神版图,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不得不承认,本科期间我看的最多的书是专业书籍,印象最深刻的是考研备考期间精读十几本专业课经典原版著作(这些书至今都摆在我的案头)的过程,它第一次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个体在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面前的渺小。可正是因此,我为即将深入探索这个领域而倍感激动和兴奋,也更加领会到了“书山有路勤为径”的真谛。
总之,我所阅读的每一本书都让我成为了一个与昨天不一样的我,它一直都是我智慧和靈感的来源。
读书三病
买书买得多花钱花得狠的时候,并不会“剁手”,只是偶尔会因此而过上一阵子拮据窘蹙的生活,尝尝“吃土”的滋味。
不过,直到大四临近毕业需要清理宿舍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买书太多给生活带来的另一番苦恼:床上用品、衣服鞋子、生活用品的整理已让我精疲力竭,然而这些物品的重量真是不及我的书本重量的十分之一。除了大部头的经典著作、昂贵的英文原版外,我把教辅材料在毕业生的跳蚤市场上摆了两天摊才基本处理完毕。但即使如此,后来往家里寄的五个包裹中,还是有三个特大号的纸箱满满当当都是书,其中有一些只是写上了名字而没有来得及阅读。
读研之后,本科时期的购书和阅读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延续,我仍然会逛各大购书网站,买各式各样的书。尽管因为学业、学术的压力,课下读读“闲书”的时间不多,但买书不停歇、读书无止境。可是说句实话,看着堆在宿舍书桌上和墙角里等着被阅读的书堆得越来越高,我的心是慌的——我不得不提高做科研的效率,从而预留更多的时间去一本本啃掉他们。而与此同时,各种网上购物车或是收藏夹里也几乎每周都会添上那么几本宝贝图书,就等着它们降价时我立即下单。
每年一笔巨大的购书花销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读书和购书习惯……
明人谢肇淛所撰的笔记著作《五杂俎》曾提到过好书者的三个“坏毛病”: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曜,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氓氓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用现代汉语来解释,这三病即是:为装饰而好书,徒求虚名;为占有而藏书,不事阅读;为读书而读书,不懂运用。
仔细思忖,这三种病或多或少我都有,只是谈不上病入膏肓而已。我意识到,除了在读书治学方面端正自己的态度之外,购书过于频繁但读书又不够持之以恒的毛病我也要改正。
刚过去不久的寒假,我从自己的To Read List上划掉了十几笔,回到北京后,开始不再执着于购书,而是往校图书馆和市里的各类公共图书馆跑,享受着在那里看书、借书的过程,另外,我也逐渐学会多运用电子版的书籍资源,这样一来,“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尴尬便开始不再有了。其实,看书最重要的是与作者对话,读懂书本的内涵和精华,并尽可能地将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于我而言,一味地贪图购买新书其实不过是盲目的占有欲在作祟。好书不为虚名,读书只为治学。
从购书到借书是我今年的一大转变,2017年的年度账单中购书所花费的钱财必然会减少许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读的书也会变少。我十分清楚,有了理性的消费、跑图书馆借书和运用电子资源的习惯以及合理的读书时间安排,阅读的体悟也只会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