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体的态度

2017-04-13王冬冬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形态雕塑价值

王冬冬

摘 要:文中主旨是研究雕塑形体与形态。形的审美价值是雕塑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雕塑物语的呈现方式,雕塑形态是指在突破原有形体模式的基础上,以空间为底所开展的雕塑形态探索。当代雕塑从关注社会性开始,泛化已有本体,并成为形态研究发起的重要契机。形态研究是当代雕塑变革的趋势,雕塑形的价值和标准,特征和形式是主要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雕塑;形态;审美标准;价值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8-02

一、雕塑“形”的审美价值和标准

(一)审美价值

“形态”在英文中可译作“Form”,而“Form”也可译成“形式”,作为形态学则用“Morphology”。形态学是从生物学当中转化过来的。雕塑形态学则可译为“Sculpture Morphology”。为什么用形态学来研究雕塑呢?因为形态是形体与体量的结合,是更深一层的解释,它论述的意义更宽广,内涵更深,有利于我们研究雕塑的“形”。对此它有三层意义:

(1)作为一种雕塑形式(Form),它是指一种外化的形式和空间形态,是相对固定的、不变的、静态的。

(2)形态的解释在词典里是指一种态势、一种动势,也就是研究形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人们研究的是一种可变的、动态的演变过程。即: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人们通过主观能动性创造“形”的一种过程。

(3)形态的研究是人们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多因素形式下所做的研究。如果我们的研究以动态地、能动地将人们意念作用于形体和空间的建立,并使它富有意义,那么对雕塑形态的研究也应这样进行。

形态研究更深层次的思考,即是观念意识形态给予创作者的思考,是创作者的一种有意义的创作行为。在同一环境中,雕塑有不同的意念和设想,每个人的社会、审美背景千差万别,自然会产生出不同的构想。形象、意念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这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前者是具体的,后者是抽象的。亨利摩尔的雕塑,有人看着象征着空间和想象,有人看着代表的是生命与哲学,同一形象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释义,不同的认识。对形象的认识离不开雕塑家一生的经历,包括眼前见到的和书本上间接接受的形象知识,可以借鉴的形象认识①。形象的象征、寓意、释义、意义通过形显示出来,形也寓于人们的认知之中。我们要研究具体形,也要研究产生“象”的形,因此我们就要从意义学、现象学、类型学中去探求审美的价值和标准。

(二)标准

“雕塑”作为一种被认识的精神形象,要了解和研究人的观念形态和意识观念,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认识世界里,就不得不从审美标准来分类,它们是否可以分为:

(1)世俗的审美标准和价值;

(2)通俗的审美标准和价值;

(3)高雅的审美标准和价值。

以敦煌莫石窟为例,他是佛教的传入地,修建了众多石窟弘扬佛法。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但曾经也是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后来变成荒漠之地,如不是政府大力保护,也只能附之于黄沙,如今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址、“东方卢浮宫”。由于时代不同,于是意义也有相应的了“转化”,这是由它社会文化性质的转移所致。②

上述3个标准是辩证而统一的,是可以逾越的,也是可以“转换”的。

二、雕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

(一)雕塑的形体特征

100多年前,人们把雕塑叫做“Statue”拉丁文的词源意思是“Stand”,雕塑意味着某种不变的永恒的东西。雕塑也离不开形状,不管是怎样的物体或形态,都有一个基本的形状,并以形体和空间作为本体,而且必须安置在特定的空间,自然环境(石窟、陵墓)或人造环境(广场)之中,提供人们欣赏和参与的媒介,社会与人的因素,是它的特征。由于它生长在场所之中,场所的环境也应作为其必备要素。因此,雕塑的形体特征可概括为:形体+空间,它的动态表现为建造的时间的序列特征和人们参与活动(艺术接受和艺术鉴赏)的过程,这就成为雕塑形态建立的过程。一种本体要素,一种环境要素(水、气、光、人居场所)。雕塑属于文化范畴,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影响雕塑的特色,认知、艺术、技术特征之间的差异也会使雕塑具有不同的艺术品位和性格。所以,特征具有文化性和时间性,它在于人们认识的判断③。

瑞尔夫(E.Relph) 将现代场所理论“场论”(Place)引入空间,说明雕塑对于场所来说具有不同程度的凝聚作用。“场”是一种力的吸引,活动是场论的基础。领域(Field)的思想是因它供社会人的活动的一种领域感。公共雕塑和广场、户外公共空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一种大的磁场。场是人们活动的表现和象征,是人们活动的存在,使得原本空白的场所富有了活力与意义,如果活动不存在,对于人来讲只存在自然的意义,不存在附加意义。意义一般来讲需要累积与附加,诗人海涅每次去到卢浮宫,都会在维纳斯脚下静静的哭泣两个小时,我想也在于时间与空间所负载于维纳斯的意义而言。

(二)形式

所以研究雕塑形态必然要研究它的历史进程,分析形态的存在和人们活动的场,这就是从“场”地,从无雕塑到有雕塑,又从有雕塑到无雕塑的过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雕塑的变化,结构、材料、施工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原始手工雕塑到近现代机械辅助,各种工艺加工的组合,新材料的技术美、光亮美、制造美,改变了人们对审美的评价,审美观念也有了新的改变,使雕塑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前景。当代雕塑新的面貌的产生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使雕塑形态的控制成为现实,于是:

(1)当代雕塑观念要求获得传统雕塑形式转化(Transformation),成为当代雕塑的新的文化特点。

(2)当代雕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新的雕塑空间建立,运用雕塑本体的复杂空间关系成为可能,镂空的、镜面的、光源变幻的,获得新的丰富的空间的视觉艺术的感受。是心理上的、生理上的,有形的、无形的,空间感觉和幻觉虚拟空间得以存在和发展。

(3)新的审美观结合全新的视觉艺术方式,成为当代雕塑梦幻般的表现的基础。

(4)传统场所空间转化为当代的开放空间,开敞、下沉的、上升的、围合的虚空间与实空间,空间形式多样,要求雕塑发挥更大的招徕性特征以适应当代的社会需求。

(5)雕塑形态从二维、三维、甚至四维等之间的变化成为可能。雕塑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和意识观念、不同年龄结构的审美需求及其对公共空间和雕塑呈现类型的要求,总体反应为社会的需求。城市开放空间相对整体的人居环境,雕塑反映公共性的要求,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制约的可能,并在环境审美的要求下,通过审美、经济、评价、适合程度对雕塑形态特征性做出总结。人们对雕塑形态的认识及形态演变过程的思考,就是从认识上对优秀雕塑作品的整合过程。

(6)雕塑意识观是一种认识的发展,从原始朴拙、神灵崇拜、人化发展到可以控制、回归、融合于空间的变化,达到人与空间的“平衡”,场所与情感的平衡。技术进步带来了高情感、智慧的集约,带来美的升华,反馈给人类一种智慧的感应。这样我们可以得出:雕塑形态的研究是研究雕塑与人、雕塑与社会、雕塑与技术、雕塑与文化、雕塑与空间特别是户外空间所表现的空间互动(内和外)的形态研究,建立一种以人为本,“和合”的雕塑创作状态,使作品具有文化延续性的形态意识观,新的自然雕塑观,新的雕塑意义、类型、现象、新的人类与场所的关系,新的统筹于场所和社会文化观念的雕塑观,或者更大范围的关系研究。雕塑形态需要研究的是雕塑的本体,这种本体应加上和谐、整体的概念,这种本体可以演进为没有雕塑的雕塑。雕塑形态研究应以哲学的思考来进行,由于它研究形,所以也是一种雕塑美学的思考,它与雕塑类型、形象、意义(释义学)、行为学等密切相关,某种意义上的形态就是对雕塑物质实体和终极存在的研究,但研究离不开历史、社会、空间和人。

本体不可以脱离需求而研究,根据新的需求又可以从有形变为无形,一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新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从不可变形体到适应无限变化的形体。

三、结语

在几千年的雕塑文明史中,人类在雕塑形态组织上有一种自组能力,即组织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的空间状态,既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也是潜意识的。技术的辅助,为雕塑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当雕塑家开始用自身创作行为组织空间时,合适与有度就变的极为重要。在雕塑创意、主题及空间体量、材料、构造、都需求得一种适合、和谐。

当雕塑走出架上,作为生活世界的物,是一种从自在到自为,从自律到他律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自信的不断建立,雕塑创作又不断陷入认识时代又不认识时代的一种起伏过程之中。研究雕塑形态实际上是试图超越地认识那些還未被认识的东西并尝试做出解释。面对当今雕塑领域所出现的种种现象,对于什么是美好的,什么又是丑陋的,不能是非混淆。

当人类进入文明世界时,雕塑家本能地有一种审美的观念,它从自身开始,从而对它所创作的雕塑,以自身的评价标准来审视并以自身共同的审美观念来塑造。艺术史在千百年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从单体的雕塑、群体的雕塑到宗教的雕塑,都已形成各自时代自身的审美评价标准,是从自身的行为、心理、精神活动中得出的一种有形与无形的审美与比例,形象和题材。塑造技术的进步,材料的多样,使雕塑创作逐渐趋于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就是雕塑新的起点,是经历时间与空间的演变与进化。美是一种标准,某种意义上讲是雕塑生存的推动力,对形态的本质的评价是对存在的功用和审美的再认识。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 无一不是在这个本体上派生。雕塑形态的本质是组织人类需求的空间实物,即雕塑和空间,形态的研究不论人们有意还是无意,有组织还是无组织,它总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的本体,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与人、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与各种关系相适应、相匹配,反过来这些关系又影响雕塑形态,形态的研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随着人类文明的存在,本体的外化特征不断演变,人们对雕塑形态的研究发展大大的在时间上超过了本体的渐变,表现形式的千变万化、永无止境,正好像宇宙一样,感觉它没有什么在变,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都在定时中可见,但地球上的万物天天、时时在变化、在创造、在更新,一切都处于相对之中,也只能从相对之中探求形态的真谛。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梅洛·宠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02).

[2]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梅洛·宠蒂.行为的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08).

猜你喜欢

形态雕塑价值
巨型雕塑
写实雕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