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导向视域下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7-04-12李红英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1131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职业大学生专业

李红英(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1)

就业导向视域下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李红英(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1)

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一方面关系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本文从社会经济、企业、高校、大众传媒、家庭和大学生自身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当代大学生就业导向视域下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指出大学生能力培养只靠高校的努力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需要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媒体、家庭广泛参与,大学生自己主动寻求个人能力培养等途径。

就业导向 大学生 能力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职业和促进职业发展的能力,是与多类职业相关的一种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展现。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与培养不仅仅只停留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多数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放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学生适应经济发展和岗位需求所应具备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在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实践中,未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从而导致课程设置、课内外教学实施等都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就业导向视域下大学生能力培养,有助于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获得职业的能力和职业发展的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经济原因

第一,我国各地政府往往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追加资本投资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并没有从提升人才的素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所以在新增的企业和项目往往并不具备吸纳就业的能力;第二,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和新的理念的诞生,导致很多企业进行人员精简,很多人被迫失业。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接受实习大学生意愿较差

根据智联招聘、新浪网、腾讯网、东方时空等网站的调查,目前有接近半数的企业并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接收实习生会影响企业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增加企业的负担并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大众传媒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日常生活所需知识很容易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很少思考,养成懒惰习惯,影响大学生能力的提升。其次,很多负面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大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受到伤害和波及。

(四)家庭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个性和人生态度,父母的行为和观念对子女的能力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中国很多家长存在望子成龙的教育观念,他们只重视文化成绩,不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很多家长给子女灌输了拜金主义,有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导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还有很多家长给子女灌输了毕业之后靠关系找工作的思想,给小孩没有危机感的生活导致这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无心学习、没有目标、理想,认为自己毕业之后可以直接上岗,就业能力非常低下。

(五)高校原因分析

1.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没有脱离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和影响,依然将重点放在理论教育上而不是实践教育上。

2. 高校的教育内容难以和时代发展相契合。笔者调查发现:第一,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为了经济利益,开设新兴专业课程,教学定位不准确,过程不具体,缺乏针对性。新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验、实验器材上捉襟见肘,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也处于边摸索边进行阶段,这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匮乏。第二,学生选择专业盲目,高校缺乏调换专业机制。很多大学生报考志愿时对所学专业了解不深,盲目选择,在学生兴趣缺乏的情况下,其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毕业之后难以达到专业要求,就业时处于被动状态。第三,很多高校的选修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设置不合理,学生选修课可选范围狭窄,课时较少。第四,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依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去,大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中的一个边缘化内容,缺乏专业的学术研究老师,师资培训也十分匮乏。

(六)大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1. 学习动机缺失。现在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万事大吉。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生活作风散漫、行为懒惰。他们不愿意去上课,学习积极性很差,独立学习的能力较低,缺课逃课现象严重。

2. 缺乏基本交际能力。有一些大学生文静、内向、多虑,和陌生人交流时神经紧张、说话吞吐、手忙脚乱。这部分大学生往往不愿意参与到社团活动和实践学习中来,因为害怕而回避与他人沟通,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出现自卑心理。

3. 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规划和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息息相关,是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一种态度。大学生应该尽快找到自己和社会结合的最佳方向,树立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在大学期间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二、就业导向视域下大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一)企业加强责任意识,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机遇

调查报告显示在少数的愿意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大多是集中在上海、北京的三资企业。而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可以吸纳75%的从业人员,这些企业几乎都不愿意为大学生开发实习机会,二线城市的大学生的实习机会更少。所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校企合作十分重要。

(二)发挥传媒导向作用,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传递正能量

媒体作为社会的洞悉者和观察者,应该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具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媒体人有责任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的信息,大学生也要学会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事件中甄别信息。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设,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应该将就业指导的课程融入到大学生教育体系的全过程之中,在不同的年纪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在大一,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意识,让他们做好就业的准备;在大二、大三,要增强学生分析计划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积极适应能力、承担责任能力等培养;要给学生介绍国家的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求职的策略和技巧。其次,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建设,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的投入,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顺利就业提供充分的保证。

(四)构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该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通用能力等应该和理论知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为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实践中用人单位可以进行评价反馈,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和缺陷,也让高校反思自己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现实意义,使之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校友资源是学校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一种宝贵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是高校走出的学生内心对母校的关心、认同、感恩和回报。学校可以在校友和毕业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以校友作为毕业生班级的职业引导者,毕业生可以通过校友的成功经验、职场经历中吸取教训和体会,快速提升。

(五)寻求个人能力培养途径,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1.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要在学习、生活、工作等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其次是要注重自身形象和气质展示,注重礼节,能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进行有效沟通。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守平等、互惠、信用、包容原则。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矛盾,非原则性问题要适度的包容,原则性问题要策略的解决,在竞争和相容之间找到平衡。

2. 分析计划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要有时间概念,能做好各项事情的时间安排;能够使用不同的技术、资源、媒介、广泛收集和筛选有效信息;做事前会做好计划,并能按照计划组织资源(如人、财、物等)实现目标;能辨认出问题的多个方面,并理解和判断问题间的各种关系;在处理事情时,能考虑到细节问题;能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关键问题或概念。

3. 适应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及价值观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中;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并能调整自己的状态。

4. 团结协作与承担责任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要有依法办事的意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责任感,不会推脱自己应尽的责任;对人真诚、守信、有正义感;有大局观并顾全大局,能掌握事情所处的总体状况,有团队合作意识。

三、结语

从就业导向视域看,第一,大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是基础,这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但专业技术知识并不仅限于本专业知识范围,更多的是指大学生大容量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果大学生从事的行业和所学专业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那么专业知识掌握优劣以及大学生成绩的好坏必将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一项重要依据;如果大学生所从事的行业和所学专业相关性较低,那么招聘者也会从大学生在校专业成绩来考察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自身特点,从而推断出大学生进入本企业之后是否能够做出应有贡献、适应岗位工作。第二,大学生熟悉专业技能是关键。这对用人单位来说,是立竿见影的事。培养大学生的技能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政府提供政策支撑,让企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有“想头”,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提供智力保障和管理,确保技能培养的系统性和有效性。第三,大学生有效掌握通用职业技能是灵魂。在雇主眼中,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礼节、形象气质、时间管理、主动性、专注性、分析计划、勤奋踏实、适应环境、团队意识、承担责任等是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发展的根本素质。这些能力的培养,

[1]林泽炎.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

[2]杨金梅,胡冬梅,张楠.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5).

[3]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4]张彦军,杜峰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实践[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G64

A

1008-8784(2017)03-73-3

201-3-6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项研究课题“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15B11)的研究成果。

李红英(1970.8—),女,四川人,大学本科,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与管理。

猜你喜欢

职业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