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细小病毒病的防制
2017-04-12殷丽霞黑龙江工业学院158100
殷丽霞 黑龙江工业学院 158100
鹅细小病毒病的防制
殷丽霞 黑龙江工业学院 158100
鹅细小病毒病又称小鹅瘟、雏鹅病毒性肠炎,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死亡率为60%~95%。以传染快、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严重下痢,以及渗出性肠炎为特征,是严重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
1 病原
鹅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病毒存在于病雏的内脏组织、肠管、脑及血液中。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15~-20℃下能够存活4年,56℃3小时不会被完全灭活,但是病毒对2%~5%氢氧化钠、10%~20%的石灰乳敏感。
2 流行病学
该病的传染源为病雏鹅及带毒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垂直传播。白鹅、灰鹅、狮头鹅以及其他品系的雏鹅易感,番鸭也易感,其他禽类及哺乳类动物不易感。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育雏期间。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龄、母源抗体水平有关。
3 临床症状
该病的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5天,临床上分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3型。
最急性型多见于1周龄内的雏鹅或雏番鸭,发病突然,死亡和传播迅速。易感雏发病率可达100%,病死率高达95%以上。常见雏出现精神沉郁后数小时内即表现衰弱,倒地两腿划动并迅速死亡,或在昏睡中衰竭死亡。急性型多见于1~2周龄内的雏鹅,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但是渴欲增强,不愿活动。出现严重下痢,排灰白色或青绿色稀粪,粪中带有纤维碎片或未消化的饲料。临死前头多触地、两腿麻痹或抽搐,病程2~4天。亚急性型多见于2周龄以上的雏鹅,常见于流行后期或低母源抗体的雏鹅。以精神沉郁、拉稀和消瘦为主要症状。病程一般为5~7天或更长,有些病鹅可以自然康复。
4 剖检变化
该病的特征病变在消化道,尤其是小肠急性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症。剖检可见肠黏膜发炎、坏死,呈片状或带状脱落,与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质地坚实似香肠样。最急性型仅见小肠黏膜肿胀充血,上覆有大量淡黄色黏液。亚急性病例还可见肝、脾、胰肿大充血。
5 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鉴定可无菌操作取死雏鹅病料,按常规法接种于12~14日龄鹅胚,孵育5~8天,收集死胚,吸取尿囊液,该液对鸡红细胞无凝集作用。取出胚胎观察病变,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鹅细小病毒的抗原及抗体,或用中和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抗原和抗体。
6 防制措施
目前该病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防治,即注射疫苗和高免血清,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注射疫苗。母鹅在产蛋前15~30天用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进行肌肉注射。疫苗的注射剂量是1∶100,即1mL疫苗加入99mL生理盐水,注射于母鹅胸部肌肉或腿部肌肉,每只母鹅注射1mL。6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注射,剂量是1∶50,即1mL疫苗加入49mL生理盐水,每只母鹅也注射1mL。用经过疫苗注射后的母鹅所产的蛋孵化出的小鹅,能够抵抗鹅细小病毒病,免疫效果可达95%以上。由未进行过免疫的种鹅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可用小鹅瘟雏鹅用疫苗1∶100稀释后皮下注射或滴鼻,每只0.1mL,5天后可产生免疫力。
(2)注射高免血清。如果母鹅未经免疫注射,在小鹅孵出后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可作预防。每只雏鹅皮下注射血清0.5mL,保护率可达98%。治疗病雏时,15日龄以下的雏鹅每只注射1mL,15日龄以上的雏鹅每只注射2mL,隔日再重复1次,注射部位在胸部皮下或腿部肌肉部位,治愈率为70%~85%。中草药防治小鹅瘟也有一定效果。
鹅细小病毒病主要通过孵坊传播,必须把好这个关口。种蛋和雏鹅最好自繁自养,从外地购进种蛋时,应买已免疫过的种鹅所产的蛋,搞好种蛋及孵化用具的消毒。购进雏鹅必须隔离饲养20~30天,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与其他雏鹅混群。在雏鹅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葡萄糖、维生素Bl和维生素C,能够增强雏鹅的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