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发展内蒙古养猪业的思考

2017-04-12李忠书武志红石满恒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工作站010011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养猪业养猪全区

李忠书 武志红 石满恒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工作站 010011

对发展内蒙古养猪业的思考

李忠书 武志红 石满恒 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工作站 010011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养猪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从1991年开始研究并在生产实践中大力推广应用了“四良四改”养猪配套技术,有力地提升了全区养猪业科学化水平。但是当前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问题成因,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现代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养猪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

1 养猪生产现状

养猪在内蒙古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内蒙古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养猪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数量增长迅速,品种不断丰富。到2016年6月末,内蒙古生猪发展到1478.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167.2万头,全区猪肉产量达到72.1万吨。全区先后育成了乌兰哈达猪、内蒙古黑猪和内蒙古白猪3个新品种(品种群、品系),引进了长白、大约克、杜洛克及汉普夏等世界一流的优良猪种。全区各地利用当家品种为母本、国内外瘦肉型良种猪为父本,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生产瘦肉型商品猪。生猪生产基本实现了公猪良种化、母猪地方良种化和育肥猪杂交化。特别是从1991年开始,全区贯彻实施农牧结合战略,研究并大力推广应用了“四良四改”养猪配套技术,即“良种、良舍、良料、良法”,改养本地猪为杂交改良猪,改冬季冷舍养猪为暖棚养猪,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改传统的“吊架子”育肥为饮清水湿拌料的直线快速育肥,这一技术带领内蒙古养猪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科学发展阶段。据统计,2016年全区良种猪达415.8万头,改良种猪达879.6万头。生猪改良配种数量达366.26万头,其中人工输精66.33万头。同时,良种繁育、饲料加工供应、疫病防治、加工流通四大体系的建设,极大提高了生猪生产水平和效益,育肥期缩短至180天以下,生猪胴体重达到70kg以上,瘦肉率达到60%以上。全区规模化养殖水平提升且发展加快,生猪出栏达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有3077个,出栏生猪399.69万头。近几年来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能繁母猪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和畜牧业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有力促进了全区生猪产业发展,使得规模化养殖初具基础,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屠宰加工能力和规模得到较大提升。总的来看,初步建立了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机制,基本保障了城乡居民的猪肉供给。

2 存在的问题

(1)价格起伏较大。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频繁,起伏较大,加之养殖户管理经验不足,市场风险意识差,缺乏市场预测能力,很容易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进入养猪行业的时机,往往在行情好时一窝蜂涌入,导致集中出栏,供大于求,生猪价格下滑。价格低时又都急于出栏,到价格回暖时却不能及时补栏,从而导致经营亏损,养殖信心受挫。

(2)散养户抗风险能力差。由于规模户在生猪养殖的成本、防疫、品质和数量保证等方面优于散养户,因此规模户在生猪的销售价格、效益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要明显好于散养户。

(3)产销对接能力弱。目前肉类产、加、销一体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多以效益为中心,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没有发挥出组织者、带动者和市场开拓者的纽带作用,没有形成与养殖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产销互补的利益连结机制。

(4)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一是猪病种类多,防控难度大。二是猪只交易流动性大,外疫传入风险增大。三是大部分养猪场户防疫意识淡薄。四是防疫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当前防疫工作的需要。

(5)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而政府、社会和金融界对生猪业的投入偏少,限制了生猪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区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虽然得到了提高,但是发展仍然不足,标准化技术仍然得不到全面推广。

(6)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我区已有的相关协会或合作组织作用有限,不能起到行业规范和科技引导作用,无法推动与市场的有效连接。

3 未来发展思路

未来总体发展规划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发展与保障并重,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和科学饲养,积极扶持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及物流配送等龙头企业的发展,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合作养殖、政府扶持、部门服务的思路,建设现代养猪业。按照“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绿色安全发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示范先行、高产高效”的原则,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畜产品集中区,规划产业布局,发展养殖专业户、专业村组、专业小区,提倡规模化养殖,增加抗风险能力和疫病防控能力,促进生猪产业与环境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 建议及对策

(1)建立生猪生产监测和市场预警机制。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生猪和饲料价格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及时了解和掌握生猪生产供需状态,对生猪生产进行及时的宏观预警和调控,降低养殖市场风险,促进生猪市场协调、稳定、健康发展。

(2)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化经营。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给予专项经费,发展养猪协会和养猪专业合作组织,并指导其发挥作用。合作社成员要相互协调,共同抵御风险,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及统一销售。要倡导肉食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升级,开拓精深加工领域,树立品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对基地农户的指导与扶持,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享、一体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3)拉长生猪产业链。目前生猪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均、风险系数不同,应鼓励实力型企业拉长自己的产业链,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争取利润最大化。从种猪培育、生猪养殖、生猪屠宰、食品加工到放心肉连锁专卖,走“产、供、销”一体化道路。一方面自己培育优良种猪,降低仔猪购买成本,避免出现仔猪高价买、猪肉低价售的状况。另一方面自己掌握零售终端,以获取中间环节利润。

(4)倡导集约化饲养,创新组织形式。采用集约化养猪模式,如“分段式流水线”的饲养方式,对哺乳母猪、保育仔猪实行高床饲养,对粪便、污水进行净化处理。集约化带来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可以使“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相互结合,形成从种猪场到繁殖场、商品肉猪场、屠宰加工厂、肉品加工厂乃至销售环节的完整的产业链。

(5)深化科技兴产。依靠科技是发展内蒙古养猪生产的根本途径。要组织科研力量对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攻关,以高产、低耗、高效的养猪业实用技术为主线,加强现有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如瘦肉型猪标准化饲养技术、生态养猪技术、新品系选育及配套技术,提高生猪出栏率和猪肉品质。

(6)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体系、饲料生产体系、环境工程体系、疫病防治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产品流通体系和加工储运体系的建设,增加投入,更新技术与设备,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7)加强质量体系建设。一方面严格把控质量标准,推广健康养殖模式,确保肉食的质量安全。另一方面积极推广粪污处理技术,利用沼气发电、污水净化和粪肥加工等工艺,提高粪污资源化、综合化利用程度,全面提升养猪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养猪业养猪全区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2020年养猪业盘点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养猪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