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
2017-04-12乔怀丽
乔怀丽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
乔怀丽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提供了重要的落脚点,之所以能提供这个落脚点,就是因为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在创建根据地的时候注重文化方面的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来促进和巩固根据地的发展。基于这个原因,文章主要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在配合和促进根据地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的成就,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陕甘边根据地; 文化建设; 成就; 作用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在陕西和甘肃边界地区领导广大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又叫陕甘苏区。其前后历经三个发展阶段:“1932年底之前以甘肃正宁寺村原为活动中心;1933年初至10月以陕西耀县照金为活动中心;1933年11月至1935年2月以甘肃庆阳的南梁为活动中心。”[1]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边区领导人特别重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他们用新的思想文化来武装群众和党员干部的头脑,从而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使其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这也就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提供了重要的落脚点,从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总体来说,陕甘边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伴随根据地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成就
(一)形成了一支独特的革命宣传队伍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地处我国西北,这里由于历史的原因,常年受封建军阀的统治与剥削,经济很落后,相应的思想文化观念也非常落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认识到要想在经济与文化落后的地区取得革命成功,必须要加强这里的文化建设,解放人们的思想。而在革命与战争的年代里,要在落后地区进行文化建设,能做到的就只有向人们宣传先进的革命文化,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因此,他们在领导根据地开展军事斗争的过程中,就不断地宣传党的先进革命思想,引导干部做好党的宣传工作,从而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支可靠的革命宣传队伍。
首先,根据地领导人特别注重进行先进革命文化的宣传。刘志丹和谢子长等人在做兵运工作时就通过宣传革命文化,做国民党官兵的思想工作来争取他们为革命所用,后来在开辟陕甘根据地的过程中,边开展军事斗争,边进行革命文化的宣传。其次,宣传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为了使革命文化能够快速得到群众的认同,刘志丹、谢子长提出通过各种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陇东道情、 平凉曲子、陇东老曲子、快板、秦腔、眉户等文艺形式,编写填上宣传革命思想的唱词和内容”[2]来加强革命理论和革命思想文化的宣传。后来,他们又在乡村机关和学校广泛开展“列宁文化运动”,相继办起了列宁室(俱乐部)和列宁会(周末文艺晚会或文娱活动),以文艺演出的方式进行先进革命文化的宣传。最后,领导宣传与群众宣传相结合。照金时期,习仲勋等领导人亲自深入到农村把党的方针、政策、和一些先进的革命理论讲解给群众听,以此取得群众对革命的认同。边区领导人还成立了雇农工会、贫农团等组织作为革命的宣传队伍,来发挥群众宣传的作用。南梁时期,文化委员长蔡子伟为了加强学生的革命文化思想,在为学生编写教材时加入一些革命思想,如“‘马克思、恩格斯,世界革命二导师’;‘拿刀杀豪绅,拿枪打白军’”等。[3]边区特委和苏维埃政府还创办了《布尔什维克生活》刊物和《红色西北报》等报纸来进行党的先进革命文化的宣传。
所以,该根据地在文化建设中形成了一支独特的革命宣传队伍,随时随地将中共中央的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宣传,使得边区上下呈现出一片革命的景象,推动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二)形成一条具有西北特色的革命道路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是在配合边区军事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条具有西北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西北地区,通过传播先进的革命文化,促进边区人民思想解放,组织和动员群众参加革命,以此来巩固根据地。
边区重要领导人学习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吸取屡次兵变失败的教训,决定将革命发展与组织群众、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把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在陕甘边这块梢林地区得以实践。在实践中他们根据陕甘边区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文化的感染和号召作用,以争取更多的民众参与到革命中来。刘志丹曾说:“革命是从没有人到有人,再发展成千千万万大军,这都是靠做人的工作,我们团结一个人,敌人就能少一个人。”[4]为此,边区领导人带领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措施,包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办报刊,兴办学校,对边区群众进行社会教育。
通过宣传工作和社会教育,争取了民团、哥老会等组织和边区群众参加了革命,增加了革命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一系列武装斗争,开辟了苏区,建立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从而使得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能在西北地区得以成功实践,形成了一条具有西北特色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了一批革命教育基地
由于这块根据地地处西北偏远山区,所以文化教育很落后,尤其是南梁地区,在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前,这里很少有学校。边区政府成立后,大力提倡兴教办学。首先在荔园堡创办了第一所列宁小学。“校舍是没收地主的房子,设备十分简陋,条件非常艰苦。边区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委员长蔡子伟亲自为学生编写课本,这些教材完全是新的革命内容,多采用顺口溜的形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既是文化课教材,又是政治课教材。”[5]学校还开设了军事课,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革命素质。后来又在太白、九只窑口等地也办了一些列宁小学。
早在西北反帝同盟军成立时,刘志丹、谢子长等就在部队中开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后来,在红二十六军又成立了随营学校1934年秋,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部队和地方都需要大批干部。于是,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于1934年10月初在荔园堡正式开办了红军干部学校,后改为军政干部学校,这些学校为边区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和革命骨干,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里,列宁小学和红军干部学校不但为革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而且传播了党的革命理论,成为边区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也为后来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推动了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建设
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就直接推动了根据地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边区领导人在开展军事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加强边区的文化建设来解决政治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针对部队内部成分不好的问题,在部队内部加强文化建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党的成分不好问题,通过健全党内的文化建设,开展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自我批评的方法来加强党的建设。这样就实现了边区部队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统一,从而避免了一些政治上的混乱,这就为陕甘边地区政权的建立做好了准备,从而推动了根据地政治的发展。
边区领导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启发了群众的阶级觉悟,使得广大群众参与到土地革命战争中去。农民通过土地革命战争获得了土地,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直接促进了边区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列宁小学又在教法和教学内容上同群众生产、生活利益相结合,注重对群众进行政治和科学教育。“针对当时群众不会写字、不会写信、不会写地契、对联、路条、借条,不会记账,算账,不会预防庄稼病虫害等情况,开设了应用课、珠算课、自然课等,学习庄家栽培、纺线织布、妇婴卫生、珠算记账、公文知识。”[6]边区政府成立后,又加强了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水平。这些措施使得群众的文化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知识,直接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所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直接推动了边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变了西北地区文化落后的面貌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立之前,这里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人们严格遵守封建落后思想文化所规定的一系列落后的规定,男人留着辫子,女人裹着脚。这里很少有学校,农民基本上都是文盲,能识字的人不多,会写信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人来到这里后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他们致力于改变这里的文化落后面貌。习仲勋亲自深入到农村开展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刘志丹甚至亲自给学生编写教材。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从革命发展实际需要和边区实际建设的需要出发,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的思想文化教育。
针对干部成员,主要通过兴办红军干部学校来提高部队的思想文化水平。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人在南梁荔园堡成立了陕甘边红军干部学校,刘志丹亲自编写《军事教育大纲》作为部队军事训练的教材;针对边区的成人,苏维埃政府加强对成人的文化教育,在部分村庄办起了扫盲识字班;针对青少年儿童,苏维埃政府创办了列宁小学,以解决贫困家庭孩子的受教育问题。边区政府还特别注重加强农村的社会教育,为此政府颁布了“禁烟、禁毒、放足的条例,开展了以‘劝破除迷信、劝诫赌博、劝诫吸食鸦片、禁止买卖婚姻、劝妇女放足、劝男子剪辫子’为内容的‘六劝’活动。”[7]用新思想、新文化教育群众,使他们能够革除陋习,移风易俗。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文化举措,陕甘边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种民族特色文化活动也得到迅速发展,各种文化宣传活动越来越活跃,极大地丰富了根据地人民的精神生活。边区政府这一系列措施使边区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改变了西北地区落后的文化面貌。
(三)为党中央奠基西北准备了条件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为党中央和红军到达陕北,开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人才、群众和经济基础。
边区领导人重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通过兴办红军干部学校,为革命培育了大批革命主干,包括培养了一批革命家,为党中央到达陕北后,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提供大批军事人才。通过兴办列宁小学,使得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能上的起学,深得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再加上他们善于利用群众与国民党地方军阀的矛盾,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创造性的把革命思想编成一些地方民歌、曲调,深得群众喜爱。这样的说唱方式使群众深入的了解到只有建立苏维埃政权才能救中国,才能解放他们。这些文化工作深得群众的支持,这就为党中央开展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可靠的群众基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又是在领导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通过文化建设启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既得到土地,文化水平又不断提高,所以生产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为中央红军的到来和后期开展革命活动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总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融入到了根据地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刘志丹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过程就是带领人民进行文化的建设过程,所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的作用除了上述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比如刘志丹精神、照金精神、南梁精神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南梁精神。南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恪守信念、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忍辱负重、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实事求是、勇于纠错的务实精神;忠城于党、忠于事业的奉献精神;建设苏区、勤政为民的公仆精神。”[8]这些精神既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又丰富和发展了边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为西北地区的军事斗争和文化建设凝聚了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陕甘边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1-26.
[2] 王晋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特点及作用[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4).
[3] 樊为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宣传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意义//陕甘边根据地研究[C].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11:330.
[4] 习仲勋,马文瑞.善做团结工作的模范[N].人民日报,1998-10-18.
[5] 任学岭.陕甘革命根据地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8-199.
[6] 慕彩霞.做好群众工作是陕甘边根据地存在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照金苏区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72.
[7] 刘凤阁,任愚公.红26军于陕甘边苏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13.
[8] 刘治立.论南梁精神[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2).
[责任编辑 李兆平]
The Study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1930’s in the Revolutionary Base of Shaanxi-Gansu Border
QIAOHuai-li
(DepartmentofMarxist,Northwester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Abstract: The Shaanxi-Gansu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provided a significant middle stop to the Long March, played a major role for Long March’s victory. The reason why such a stop place could be provide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reating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Based on the fact,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ound tha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made achievements in cooperating and promoting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s in base areas, which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
the Shaanxi-Gansu revolutionary base area;cultural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role-play
2016-11-09
乔怀丽,女, 陕西靖边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D231
A
2095-770X(2017)06-0010-04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