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国内电影纪录片的传播研究
2017-04-12张丽丽
张丽丽
青岛滨海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山东省 青岛市 266555
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有一句名言:“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实现对时代重大事件的记录,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纪录片在文化传承及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目前社会对于纪录片的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不仅有开设专门的纪录片比赛,在国内外大型影视作品评奖中也会有单列的纪录片类型,如奥斯卡自1942年开设专门的纪录片奖项以来,每年有来自多个国家的优秀纪录片获奖,强调了纪录片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纪录片充当了时代发展的见证者角色,其历史、文化、艺术的价值被人们充分认可,在文化的传承及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发挥重大作用。自2011年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北京纪实频道等电视纪录片频道相继上星播出,纪录片行业在国内发展稳步推进。《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7》数据指出,2016年中国纪录片总产值超过52亿元,同比增长12%,社会对纪录片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在2017年纪录片电影票房中,国产电影纪录片《二十二》《冈仁波齐》等票房都在一亿元人民币以上。
一、记录题材趋于多样化
世界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最早提出记录电影一词,并指出“纪录片是对自然素材进行组织、重构和创造性的剪裁”。奥斯卡奖对参评的电影纪录片最基本的要求为“非虚构性”。因此,纪录片通常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非虚构性是其作品的核心理念。它拒绝虚构夸张的戏剧情节、排斥刻意而为的灯光、脱离现实的角色、造作的拍摄方法,强调拍摄场景、人物、事件的自然状态。用自然真实的创作方法,面对社会现实,积极发挥纪录片呈现生活真实的艺术气质。
自2008年,多种不同来源的电影纪录片在国内院线上映,制作国家以中国为主,涉及美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等13个国家,内容涉及人物传记、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战争纪实等多个方面。以2017年国内院线上映影片为例,上映的34部纪录片电影中,社会生活类有14部,占比达41.2%;其次是人物传记类有11部,占比达32.3%;自然环境类有6部,占17.6%。
(一)社会与生活
社会生活类的纪录片通常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记录对象,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记录,为人们研究同时代的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影像资料,在纪录片中所占比例较大。如于2016年上映的电影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最早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推出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电视纪录片,巧妙利用题材特点,将文物背后的生动历史故事融入文物修复的纪实当中。在哔哩哔哩网站上成为年轻观众的“热追剧目”,后拍摄成为大电影。主要记录了世界级文物的修复过程及文物修复者的日常生活,以一种年轻的视角望入古老的故宫深处。不同于传统的文物类纪录片,该纪录片拉近了普通人与古老故宫之间的距离,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使故宫变得更温馨。影片巧妙地运用故事化的叙事,将探案类影视作品中的情景再现结构注入到本来枯燥的修复工作中,使得作品生动有趣,节奏张弛有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
(二)人物与时代
人物传记类的纪录片不仅是故事片的热门题材,也是纪录片选题的热门。人物传记类纪录片以人物为表现对象,从伟人到平民都有体现,满足观众对他人人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电影纪录片题材的多元性。如于2017年上映的电影纪录片《二十二》是由郭柯执导的国内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以2014年国内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为背景,以个别老人及长期关爱她们的个体的口述去展现她们的晚年生活,叙事平淡却触动观众内心。影片用客观的镜头,将历史的碎片打捞起来,以现实的视角,记录了幸存老人的生活状态,平和中有一种引人动容的力量,在平淡中重拾历史的厚重记忆。
(三)自然与环境
在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自然与环境类题材的纪录片也成为纪录片导演热门的选题,通过自然环境类纪录片引发人们思考生态问题,传递绿色环保,国内上映的纪录片题材中有相当部分题材为自然与环境类。于2016年上映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是由陆川执导,由中、美、英合拍的自然类纪录片,讲述了栖息于四川竹林的大熊猫、隐居于雪域高原的雪豹、攀援于神农架的金丝猴三个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家庭的暖心成长与生命轮回的故事。其通过画面造型以及音乐、解说的配合,实现对于中国诗意的追求,向世界传达中国人对生命的态度。
二、影像叙事的创新性处理
纪录片吸引受众的注意需要影像叙事的多元处理,纵观国内纪录片的发展,叙事风格从最初的格尔逊式纪录片的画面加解说形式,发展到客观叙述式和带有故事性的新记录电影形式,叙事风格发生了多元化的创新性发展。
(一)画面加解说形式
画面加解说是格尔逊式纪录片的典型风格,也是中国纪录片早期常用的叙事方式。这种纪录片常配有铿锵有力的解说词,通常主题鲜明,具有较强的政治宣传效果。另外部分自然环境类纪录片由于动物或植物个体语言原因,也需要相应的解说词配合叙事。
(二)客观叙述式
客观叙述式的纪录片一般采用较多的长镜头、同期声等画面处理方式,给予被拍摄对象客观呈现,不予干涉。这种叙事方式需要记录者深入被拍摄对象,根据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给予客观记录,与格尔逊式纪录片风格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种叙述方式没有贯穿全篇的说教,更强调事件本身的真实呈现,强调镜头作为旁观者对事件的记录。
(三)故事性的记录方式
同故事片相类似,纪录片也是对声音、画面等视听元素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叙事的过程,但纪录片并不是虚构,而是在其内容结构与结构安排上采用一定的技巧。通过手中的相机,拉近观众与被拍摄者的距离,更好地建构起观众与被拍摄对象的心灵的互动,实现对观众的内化,进而引发观众对所拍摄内容的深层次思考。纪录片最为突出的特征为“非虚构性”,但并非代表对所拍摄对象的完全再现,在导演镜头的选取与剪辑之中已经不可避免的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因此,通过故事性的记录方式赋予了记录片更为丰富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随着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兴盛,记录片也经历着新时代的审美与叙事的转型。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活跃,使纪录片也开始从故事片的商业成功中借鉴经验。在叙事、造型与类型化上大胆融入故事片的创作手法。从而使国产电影纪录片呈现出鲜明的故事性,视听体验也有明显提升。如《舌尖上的中国》中通过美食背后的人物的故事及使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图片,配以轻快明朗的背景音乐与风格鲜明的解说词,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文环境及现实人物情感和特征抒写在银屏之上。
三、产业发展的融媒体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受众的观看习惯与审美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内主流媒体及网站纷纷开通纪录片频道,为纪录片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借势新媒体,更好的开展纪录片产业融合,成为纪录片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借助社交媒体加强与观众互动
新媒体技术发展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渠道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其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元素形式,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了纪录片的传播形式。其次,社交媒体也为纪录片的宣传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互动形式。如《舌尖上的中国》宣传时大力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在节目播出期间,其官方微博会与观众进行现场互动,给予及时反馈;其微信公众号还会给订阅用户定期推送纪录片视频及主题文章,进一步扩大其传播力。
(二)视频网站补充传播渠道
各大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的开通,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便利的渠道。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最初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后推送到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之后,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成为“热追剧目”,同时其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转发,也为纪录片的传播造势。
(三)新媒体催生了纪录片的新形态
近年来,伴随4G网络的发展及智能终端的普及,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微纪录片形态逐渐兴起。不少用户运用手中的相机将自己周围的奇闻异事拍成短片的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不同需求。同时,VR技术、3D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的拓展带来新的生机。如《山村里的幼儿园》首次采用VR技术进行拍摄,打破时空界限,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媒介视角。
四、话语权的多元呈现
目前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呈现体制内纪录片、商业纪录片与精英纪录片三元分化的格局。体制内纪录片主要是以宣传为主的主旋律纪录片,在资金等方面有良好的保障;商业纪录片案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映后获得一致好评;精英纪录片则坚持纪录片的高品质创作,对社会生活中真实情况进行披露,承载着我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化市场的光荣梦想。
(一)主旋律纪录片
主旋律纪录片主要指体制内以宣传国家意识形态为主的纪录片,主要反映主流文化、把握舆论导向等。如电影纪录片《加油中国》《筑梦2008》等,通常紧扣时代主题,讲述中国故事,起着传达国家文化价值、弘扬国家形象的重要任务。
(二)商业纪录片
于2016年上映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和《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国内影院分别创下不菲票房,这也反映了商业记录片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的文化消费对象。纪录片的商业性与其文化性、艺术性和人文性并不冲突,消费时代市场给予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三)精英纪录片
相比于主旋律纪录片与商业纪录片,精英纪录片更多关注人文关怀及终极价值的追求。伴随时代的进步,国内纪录片拍摄制作软件方面已达国际一流水准,然而国内纪录片难以走上国际传播平台的重要原因在于创新意识的缺乏导致精英纪录片的匮乏。纪录片以其“非虚构性的特征”,担负着传播国家形象和话语权的重任,因此制作高质量高水准的纪录片是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关键。
五、结语
在百年的岁月中,纪录片贯穿了电影从诞生到发展的生命轨迹,它拒绝虚构的故事情节、脱离现实的角色和造作的拍摄方法,强调拍摄场景、人物、事件的自然状态,用自然真实的手法面对社会现实,呈现生活真实的艺术气质。新媒体时代国内纪录片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使中国纪录片更好的走向世界,承担起国家形象传播的责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刘震.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D].武汉大学,2013(12).
[2]李翔,李芸.电视纪录片网络化生存现象研究[J].中国电视(纪录),2011(9).
[3]张红军.9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三种主要形态及其发展态势[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孙凤毅.试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国际化市场运作[J].纪录片之旅,2003(8).
[5]王凡.中外合拍片与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J].当代电影,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