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时代背景看纪录片中有声语言的创作

2017-04-12孙承诺

视听 2017年1期
关键词:红旗渠舌尖纪录片

□孙承诺

从时代背景看纪录片中有声语言的创作

□孙承诺

广播电视播音语言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感。通过对我国建国后四个不同历史阶段具有典型意义的纪录片中有声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声语言的创作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它的风格、特点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纪录片;时代背景;有声语言

播音语言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政治宣传片《红旗渠》到改革开放后的《话说长江》,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江南》和《舌尖上的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纪录片,在有声语言创作上呈现出时代变化的印记。

一、“文革”时期的虚张声势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纪录片《红旗渠》于1960年开始拍摄。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修十年,《红旗渠》也跟着拍了10年。这部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当时极“左”路线影响下,延安、陕北和建国后播音方面的许多优良传统被抛弃,播音风格遭受扭曲,“高、平、空”的大喊大叫充斥广播众。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红旗渠》的解说也不免受到了当时播音风气的影响。

《红旗渠》开篇就是“河南省林县,是我国著名的大寨似的的先进典型。”播讲者似乎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给人一种严肃且不容置疑的压迫感。但是这个声音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它处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政治宣传,另一方面在表现林县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时,在当时也确实发挥了有声语言的鼓动性,起到了鼓励人民艰苦奋斗、奋力向上的作用。

二、改革开放后的沉稳亢奋

改革开放的新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疯狂地汲取着营养,以弥补因十年浩劫所滞后的进程。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和选材有了更宽松的空间,“文革”时期被禁止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等题材领域重新受到纪录片工作者关注。在这种大背景下,《话说长江》诞生了,开启了一种新鲜、活泼、生动的语态,以一种平视、交流的口吻,一改从前高高在上的义正言辞、严肃说教。

《话说长江》开篇,陈铎老师用亲切和蔼的口吻说:“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这第一句话,就在一开始确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是轻松自然的。主持人是在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和讲解式、谈话式的语言和观众交流,一改以往严肃、刻板、说教的意味。《艺术人生》曾这样评价陈铎老师的解说:“二十年前,伴随《话说长江》的万人空巷,一个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那一头潇洒的银白头发,那一件普通的夹克,和平和稳健的主持,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三、新世纪以来的务实创新

与改革开放之初的豪迈和大气磅礴不同,纪录片《江南》的开篇是女声:“就从这里开始吧,周庄、同里或者乌镇,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这段解说词在一段淡雅轻灵的音乐中开启,将这部纪录片定在一个舒缓、安宁的基调中,这是一部抒情散文式的纪录片。这一时期我国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经过改革开放有了飞跃。因此,这时的社会展现着一种小富即安的祥和。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展现江南地区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化纪录片不失时机地反映出了人们此时的精神状态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有声语言创作上,节奏平缓,语调中甚至有一丝慵懒,慢条斯理,娓娓道来,给人一种舒缓之感。

如果说三十多年前的《话说长江》开创了一个纪录片收视热潮,那么《舌尖上的中国》开创了21世纪纪录片的春天,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媒体和人们热议的话题。21世纪,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中国GDP开始跃居世界第二,已经无愧于以一个大国之姿屹立于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虽然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GDP飞速增长的表象下是一系列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因此,构建国家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舌尖上的中国》诞生了。它选择了一个宏大的主题——中国的饮食文化,虽然宏大,但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它选择将镜头对准许多普通家庭,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把微观草根的家庭生活作为基本构成单元填充进了纪录片中。

《舌尖上的中国》中,李立宏老师的声音体现出国家形象的端庄、大气,同时又朴实而贴近百姓。开篇李立宏老师用浑厚、平实的语调讲解道:“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给人一种务实、创新的感受。他的声音并非华丽,但多了一位邻家大哥似的平实和厚道,多了一份真诚。李立宏用甘醇的嗓音将画面和解说词中蕴含的情感细腻、丝丝入扣地传递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四、结语

纪录片的创作与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片中的有声语言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有些声音表达如今已经过时,为我们所摒弃,而有些声音却历久弥新,如今听来依旧感动人心。对于有声语言工作者来说,要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有声语言的当下态势,更要牢记自己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从而扎根生活、贴近群众,用一颗真心、一份真情去塑造声音。这样的声音即使穿越千古风云,依旧会使听者如沐春风,热泪盈眶。

1.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赵丽君.浅析电视纪录片的配音[J].新闻传播,2015(6).

3.吴泽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3(10).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红旗渠舌尖纪录片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