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音乐会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2017-04-12李婕婷黄剑敏
□李婕婷 黄剑敏
广场音乐会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李婕婷 黄剑敏
广场音乐会主持人应在选择语体、设计语用策略、加强音乐素养几方面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技巧,发挥好主持人在演出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方式来向观众普及音乐艺术知识,引领观众感受音乐艺术美感,欣赏音乐艺术魅力。
广场音乐会;音乐会主持;语体;语用策略;音乐素养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领域精神享受的需求不断增强。音乐会这一传统的高雅艺术形式已逐渐突破空间有限的音乐厅,走向广阔开放的民间广场。广场音乐会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我国的都市与城镇蓬勃发展起来,广场音乐会的主持人也随之颇受关注。
主持人主要是靠有声语言来传达信息、表达思想、与观众进行交流的,所以,采取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法,运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技巧,不仅体现了主持人个人的性格魅力、风格特征,也影响着整场演出中表演者、演出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效果。出色的主持语言,会使节目更添亮彩;巧妙的表达技巧,能令演出增加许多趣味。所以,广场音乐会的主持人应有意识地运用好“语言”这一重要工具,发挥出主持人的媒介作用,构筑起音乐与观众之间的虹桥,连接起音乐艺术家与群众之间的红线。
一、综合运用多种语体
语言学家认为,“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运用语言特点的体系,”一般分为日常会话语体、公文事务语体、学术科技语体、文艺审美语体和报刊媒介语体,表达者应根据不同的说话场合和说话目的使用合适的语体。
(一)生动交流的大众化口语
日常会话语体中的人际交际形式是完整的双向互动式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即时性强,语体生动,交际效果好。广场音乐会主持人交流的对象是具有广泛、多元、大众化特点的观众,所以,主持人采用日常会话的口语表达方式,能给观众真实、亲切、自然的心理感受。
比如,在对音乐作品的创作和形成过程进行介绍的主持词中,常出现“继而”“即是”“例如”这样的书面语体词汇,有些主持人不假思索地照念不误,这样虽然没错,但在主持广场音乐会的交流语境中,却是不适合的。这种书面语体中的常用词汇在日常的人际交流中几乎不会出现,不符合观众的听觉接受规律,听起来很生硬。如果把它们分别改为“然后”“也就是”“比如说”,就实现了口语化、通俗化、大众化,让观众觉得主持人是在和自己“说话”,具有生动的生活感。
(二)点睛音乐表演的审美化精粹口语
文艺审美语体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讲究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注重语句的艺术化,使用的句式和辞格灵活多样,具有整齐、优美、简洁的艺术效果,它是主持人“口才”中的“文才”。广场音乐会主持人的主持内容是能带给人们优美艺术享受的音乐,所以,运用口语化的文艺审美语体可使得音乐表演的亮点更加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精彩效果。
例如,在2010年宋祖英上海体育场大型广场音乐会开场白中,说到乐队的核心和灵魂人物——指挥时,主持人杨澜没有按照惯例简单直呼“指挥”某某,而是郑重而热烈地介绍“执棒指挥,著名指挥家余隆先生!”在“指挥”前加“执棒”一词,指挥家手持指挥棒引领乐队和谐演奏的昂扬样态跃然而出,演奏还未开始,但已令人充满期待。
此外,像“三十多年过去了,马玉涛老师音色依旧,表演依旧,‘涛声依旧’,咱们掌声依旧,”以及“可以说他的演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自由王国,已臻化境!”等运用排比、移用、双关、比喻等多种辞格的主持词,都使主持人的口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三)释义音乐常识的通俗口语
广场音乐会摒弃了音乐厅拘谨的形式,使得广大的普通群众也能近距离地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但是,观众缺少相关音乐知识背景,会影响对音乐会的欣赏效果。为更好地平衡演出内容与观众欣赏之间的关系,主持人应尽量对专业性较强的音乐术语等内容进行通俗的转化。例如,可以介绍《格里高利圣咏》为“西方单声圣歌”,但如果说它是“单声部、无伴奏的罗马天主教宗教音乐”,理解其意思的观众肯定会更多,传播效果会更好。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语用策略
广场音乐会非音乐厅的演出方式和大众自愿参与的观赏方式,使得欣赏音乐成为一种通俗、平易的娱乐活动,主持人应适应现场的欢乐气氛,围绕音乐主题,采取一定的语言表达策略,努力营造亲切轻松、和谐融洽的演出氛围。
(一)激发共鸣的“移情”互动
“移情”,是心理学所指的“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并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音乐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自由抒发情感,广场音乐会的主持过程就是传受双方以音乐为契机不断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为实现良好的交流效果,广场音乐会的主持人既不能是机械、呆板的报幕员,也不宜把自己包装成无所不知、表现自我、炫耀本领的艺术“达人”,他应该督促自己积极调动情感的力量,使观众受到相应的感染,激发观众内心的共鸣点,使双方的思维“同频共振”。
在某大学的夏夜广场音乐会进行到一半时,主持人在换场间隙走上舞台,向现场观众大声问道:“你们喜欢音乐吗?”观众热情回答:“喜欢!”接下来,主持人继续提问:“大家想过没有,没有音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让广场上的热闹出现了瞬时的低潮,观众们都下意识地有所思考,但随即有零星的回应,主持人趁机渲染引导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音乐、聆听音乐。风声、雨声是和谐渐进的交响乐;城市的喧嚣是燥热的摇滚乐;乡村蚊虫蚁蛙的鸣叫是多声部大合唱……没有音乐,整个世界都将静止,没有音乐,我不敢想象,拿什么来释放我们的激情!”受到主持人激情释放的强烈感染,观众们内心涌起了对音乐、对生活、对艺术的发现和热爱之情,音乐艺术的魅力在双方的移情共鸣中自然生发,深入人心,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推动演出气氛的进一步高涨。
(二)活跃现场的即兴表达
广场音乐会的主持现场感强,变动性大,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使主持人面对种种问题的挑战。主持人应随时注意“眼观四方”“耳听八路”,根据实际情况,用机智得体的即兴口语表达来圆场补台、调动观众情绪、活跃现场气氛、深化演出主题。
例如,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心连心”艺术团到江西革命老区遂川的慰问演出中,当关牧村演唱《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时,天空乌云密布,落下阵阵雨点。歌声一停,主持人赵忠祥快步走到台前,对乡亲们说:“关牧村的动情歌声,把她自己的眼睛唱湿润了,也把老区人民的眼睛唱湿润了,连老天爷的眼睛也给唱湿润了!乡亲们!我们演员都商量好了,如果雨下大了,只要大家不走,我们演员就决不会走!”赵忠祥饱含深情的真挚话语,不但巧妙地化解了天气情况变化带给演出的不利影响,而且借景抒情,突出和深化了演出的目的与主旨。
(三)设计巧妙的主持内容
广场音乐会主持人的注意力不仅要专注于“说什么”,还应时刻琢磨该“怎样说”,对既定的主持内容进行巧妙设计,契合广场音乐会大众化、通俗化的平民娱乐氛围,从而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
以2010年宋祖英上海体育场大型广场音乐会主持为例,在宋祖英演唱《蝶恋花·答李淑一》之前,主持人杨澜和曹可凡设计了这样一段对话。
杨:今天既然是给我们上海的观众举办这场音乐会,宋祖英自己给自己找了个挑战。
曹:什么挑战呢?
杨:她要给大家来演唱《蝶恋花·答李淑一》。
曹:哎呦,这可不太好唱。上海的观众都知道,这首歌是根据评弹的曲调谱写而成,而且要求我们的演唱者呢要用苏州方言来演唱。宋祖英是湘西妹子、湖南姑娘,要用苏州话来演唱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
杨:但是啊,你别这么说,我觉得祖英要是唱这首作品啊,她有一个别人难比的优势。
曹:为什么呢?
杨:因为这首作品的词作者跟她都是湖南人!
曹:这我怎么没想到呢!
杨:(面向观众,笑)是不是啊?
曹:(面向观众,笑)对不对?来,大家掌声热烈一些!
杨:好,请欣赏这曲《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段主持词中,两人用活泼自然的对话既交待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作品演唱的艺术特点,又突出了演唱者歌唱的专业难度,开头造成悬念,结尾又用了相声艺术中抖包袱的技巧,一语双关地点明了词作者正是毛泽东同志,暗示了作品内容本身不一般的艺术价值。主持人语言风趣幽默,内涵丰富,互动效果好,表现了两人驾驭语言材料和设计主持内容的高超技巧。
三、积淀音乐艺术修养
广场音乐会主持人作为音乐类节目主持人,自身的音乐修养是必不可少的。丰富的音乐知识、独到的音乐见解和对充沛艺术感受的传达能力,是主持人语言表达内容的重要来源和基础。
首先,主持人要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要非常了解演出内容,这是在音乐会上与观众互动交流的前提和基础。主持人应知晓基本的乐理知识、乐器的性能及表现对象,从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来源等多方面,全方位地为观众介绍。
其次,音乐会的主持人应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能读懂和运用音乐语言,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来阐释音乐的魅力。主持人对音乐艺术的深刻认识和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见解,可能会成为与观众间最佳的情感交流点。
再次,“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音乐是最能够直接和强烈地进行抒情的艺术形式,但同时,音乐作品透露的情感内涵也最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对音乐的欣赏最讲究顿悟和心灵的渗透。所以,音乐会主持人应特别注意音乐艺术的抒情功能,将自己的艺术感受真挚生动地传达给广大观众,引领其展开审美的想象,得到美的享受。
四、结语
总之,“语言是思维的衣裳”,语言表达技巧是外在的形式,内心的深刻思想和来自多方面的丰厚语言素养是语言表达的核心内容。广场音乐会主持人面对着广泛的观众群体和特殊的音乐艺术传播内容,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和素质能力,使语言表达既有着灵活多样的外部技巧,又有着饱满充实的丰富内容,才会在台上表现得游刃有余,使自己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1.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于根元.播音主持语言研究十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魏南江.节目主持艺术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黎阳.后现代主义和广场音乐会现象[J].音乐天地, 2005(9).
5.张晓丽,樊蓉.论广播音乐节目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J].采写编,2006(4).
6.任小娣.试论广播音乐节目主持人的音乐修养、语言风格及语言运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李婕婷: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江西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15级博士生;黄剑敏:宜春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