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学语言到影视语言的转换
——浅析顾漫小说的电视剧改编

2017-04-12张瑾

视听 2017年1期
关键词:笙箫杉杉文学语言

□张瑾

从文学语言到影视语言的转换
——浅析顾漫小说的电视剧改编

□张瑾

文学语言是以文字为媒介,影视语言则是以镜头为基础,这两者之间的转换,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是以用语言构成的叙事体系为桥梁来完成的。近年来,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剧数量众多,改编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本文将把由顾漫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作为个案,对文学语言转变成影视语言的知觉层面和叙事策略中的变化,进行简要分析。

文学语言;影视语言;知觉;叙事

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提出,任何电影影像都包含三层含义:影像的知觉层、影像的叙事层面以及影像的诗意层面。而文学语言依靠“文字”也存在着视听语言中的视觉、叙事和诗意三个层面。本文将从知觉层、影像的叙事层面两个方面,分析顾漫小说电视剧改编中从文学语言到影视语言的变化。

一、文学语言到影视语言知觉层面的转变

所谓知觉层面,就是受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感情是否与原著具有一致性等。从电视画面的客观性来说,镜头的局限性相当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小说能够引发不同的受众产生不同的想象,但转化成客观真实的人物、场景等画面必然会让受众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一)抽象表述与具象展示的转变

任何文字语言都是抽象化的,读者会根据自我的情感体验进行具象化的加工,特别是小说中那些唯美、治愈性以及渲染的语句。比如在《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琛回想喜欢赵默笙的理由:“而他却是一抬头,在她的脸上看到跳跃着的阳光,那样蛮不讲理,连个招呼都不打地穿过重重阴霾照进他心底,他甚至来不及拒绝。”这样抽象化的“照入生命中的阳光”在转换为镜头语言时,显得过于单调,只能单纯完成两人的对话内容。这对于情感的表现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在表现抽象化表述的过程中,影视语言中的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何以笙箫默》中,张杰的《My Sunshine》贯穿始终,暖暖的歌词、深情细腻的演唱,很好地弥补了观众心理的接受障碍,让观众在知觉上对这样一个曾经充满阳光的女孩儿产生认同。

(二)演员和原著人物契合的接受

小说中的人物在读者的想象中可以是近乎完美的,其性格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侧重。顾漫的小说中,对女主人公的外貌并没有做过多的描述。《杉杉来吃》中只是交代了女主人公的工作以及活泼爱吃的特点;《何以笙箫默》中只是说女孩儿很普通,不漂亮也不聪明;《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女主则是以爱玩游戏的学霸来塑造。这些女孩都很单纯甚至有些犯傻。不同的受众对于这些人物会有自己不同的认知和感受,当这些人物被固化到某一个人身上来表现时,比较就会随之而来。在《杉杉来吃》的女主人公的塑造上,有的观众认为饰演杉杉的赵丽颖在形象上是符合的,有的观众认为“杉杉只是很可爱,并不是白痴。”在《何以笙箫默》中,唐嫣的假发受到很多人的诟病,尽管她在表演时尽量还原了一些赵默笙的动作,但有时显得过于唯唯诺诺,反而没有了小说中所要表达的阳光和倔强。当然,演员是否符合原著的设定并没有明确的定论,受众的接受度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要想降低这种接受障碍,只能让演员尽可能达到“神似”和“形似”的结合。

(三)心理活动到电视画面的转变

文字语言中的心理活动在转化为电视画面时是最难进行表现的,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画外音的方式直接表述。在《杉杉来吃》中,杉杉作为小助理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老板斗其傻无比”的心理斗争在进行具象化的镜头表现时都成为了外化的语言,由于情节的设置没有显得突兀,反而打破了接受障碍,让受众更易理解。《何以笙箫默》在表现赵默笙的心理活动时经常运用三种形式,配乐+回忆、心理活动作为画外音的直接表现以及影视剧中难得的沉默。这些适当的沉默,增加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让其自动回到原著所营造的想象环境中,去构建自我认可的心理活动以及故事叙事。

二、文学语言到影视语言叙事策略的变幻

不论是文学还是影视作品,核心内容都是为受众“讲故事”,区别在于其侧重分别是“讲什么”和“怎么讲”。叙事是构建故事的关键性因素,人物设置、叙事顺序以及结构的调整都会影响从文字语言到影视语言的转换。

(一)人物形象的复杂化

顾漫作品的人物、情节设置都很简单,都是很干净的爱情故事,没有第三者插足,配角的内容也很少,集中突出故事主线。然而,这样的人物设置转化为电视剧中的主要表现人物时,显得少了些衬托或诙谐幽默的元素。以《何以笙箫默》为例,主要比较原著的人物形象在影视剧中的保留和调整,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的塑造上基本与原著相同。“何以琛”的人物形象都是一个洁身自好、深情款款、富有担当的好男人。赵默笙从一个外向型阳光少女转变为一个内向隐忍的女孩。但是,在配角上,何以玫与应晖的人物性格都有不小的改变。何以玫对何以琛与赵默笙之间的情感介入要比小说中更加深入。应晖也从小说中的“暖男”成为了电视剧中的反面形象。另外,在电视剧中加入的女主角闺蜜萧筱和路远风的感情戏,使故事发展线变得更加多元化。电视剧中反面形象的加入也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让文字语言所创作的故事通过影视语言的再加工显得更加真实、贴近生活。

(二)时间叙事的调整

在小说创造中,插叙和倒叙是常用的叙事手法,每个故事情节也有着独特的功能和身份,只有在与其他情节的强弱配合中对号入座,才可以顺利完成叙事任务。与文字作品相比,影视作品在叙事上更加强调紧凑性和凝聚力,更加强调“一气呵成”。

叙事时空的差异是文学语言和视听语言在叙事层面的一个巨大差异。虽然在叙事实质上,小说与电视剧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讲述符合逻辑的故事,但视听艺术在叙事过程中的时间流程则不如小说那么明显。小说的叙事结构多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全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惯性思维也是线性的、以时间为链条展开的。

顾漫的小说篇幅并不长,在小说中诉说的故事都很简单,简单的情节、简单的矛盾冲突,在时间的叙述上更随意。在电视剧中所使用的影视语言则以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为主要目的,随意的时间性安排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观众观看的兴趣,因此,正确地调整叙事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可以起到增加情节密度的作用,同时能有效地将心理活动转换为故事情节,并通过具象的影视语言进行表达。换句话说,在小说原有内容的基础上,以满足小说叙事基调和电视剧主题展现为宗旨,适当合理地增加一定的情节内容,以求更好地完成叙事任务,增加改编后电视剧作品的可看性。

(三)叙事结构的整合

文学叙事是影视叙事的源泉。就叙事结构而言,小说中的叙事结构相对松散,转换为影视语言进行表达时需要增加矛盾冲突、颠覆情节内容,以营造喜剧效果。电视剧在对小说改编的过程中,通常会确定一个大的主题,制定一条主要叙事线索,并且派生出多条辅助线索。

《杉杉来吃》在叙事结构上并不像《何以笙箫默》那样跳跃,但缺少了一个爱情发展的动因和足以让观众信服的发展过程。在电视剧《杉杉来了》中,编剧为杉杉和大老板安排了隔着玻璃吃饭的情节,杉杉也因此多了一句经典台词“杉杉是个小太阳,浑身充满正能量”。在两人的恋爱过程中,出现了男方青梅竹马的搅局、家庭的反对、经济的阻碍等矛盾,因为两人的性格设定和情节密度的增加,反而成为电视剧很巧妙的内容设置。

1.李晓盼.浅谈文学改编电视剧中两种语言体系转换的障碍——以《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为例[D].辽宁大学, 2012.

2.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王伟国.电视剧策划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涂晓丹.文字语言与影视语言的关系[J].福建艺术, 2007(6).

5.张姗姗,张营,张晶辉.从文字到影像——谈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J].视听界,2006(6).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笙箫杉杉文学语言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十字棋
小小鸟
电影院谜题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笙箫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杉杉:“折叠”设计的人文新隐喻
才情为君绽,笙箫水云间
一夜笙箫起,征人尽望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