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激发学生习作内驱力的策略
2017-04-12江门市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冯素芹
文/江门市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 冯素芹
浅析激发学生习作内驱力的策略
文/江门市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 冯素芹
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既是对长期应试写作教学的颠覆,也是对习作教学新秩序的建构。让学生在生活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它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作文,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让学生在赏读中感悟,激发习作的热情
无情不为文,无法不成章。所有文学作品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怀,或说明某种做人的道理,是作者情感体验的文字表达。依此,要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首先要引导学学生阅读文本,尤其是阅读精彩的景物片段、场景片段、人物形象片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字交流、与作者对话,以沟通情感体验。与此同时,学生在情感驱使下还会自觉地、非常迫切地要从文本里领悟其表达的方式方法,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要把自己类似的亲身经历、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如我在教学 《索溪峪的“野”》一文时,对课中描写山的形状 “随心所欲”的美景段落,通过学生的赏读,就很自然地抓住 “随心所欲”加以细细体味。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清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 “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 “平原”;相对相依,宛如 “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 “窈窕淑女”……作者为什么用 “随心所欲”来形容这山的自然美呢?进一步赏读便会领悟到作者用了这么多美妙的四字词,还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容索溪峪的山,是作者被这样一幅野性十足的自然美景所深深吸引而心情格外愉悦,是对大自然的赞美。此时,学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被索溪峪的美景所吸引,激发出要热爱大自然,要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情因景生,景随情变,什么样的景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情,什么样的情就觉得周围的景是什么样的,借景抒情正是我们学习写作文的窍门。赏读美文能让学生明白描绘景色就是情景交融,一种要用景来表达自己的情的创作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二、让学生在朗读中积累,拓宽习作的思维
朗读是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会感情、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朗读课文,可以使作者的语言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对于提高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俗语说得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 “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 “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 《荷花》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荷花的多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荷花池的相关录像及图片,激发学生对荷花的热爱欣赏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受荷花的美,在读中欣赏荷花的美,在读中想象荷花的美,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 “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巴金先生也曾说过: “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 ‘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
三、让学生读写结合,提高习作的水平
改写。就是在保持原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它进行加工改造。可以改变体裁,可以改变人称,也可以改变表达方式。
例如:五年级上册有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 《鲸》,它是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来写的,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庞大,鲸的进化,鲸的种类,鲸的呼吸及生活习性等特点。在学完该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改变人称,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鲸的自述或我不是鱼为题目进行改写训练。这样做,既能把书本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还能调动学生主动搜集相关资料,从而丰富习作内容,以读促写,提高习作水平。
补白。补白也可以说是补写。补的是课文有意不写或者写得比较简略的内容,它需要透彻地领悟课文内容,并通过想象和描写结合起来才能完成。
例如,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为什么没戴眼镜?头发怎么会乱蓬蓬?他在狱中遭受了怎样的折磨……这一个个的问题就是一个个空白。正是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借助教材的内容,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想象,重新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出来,可以获得知识上的融会贯通和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使学生借助文本阅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写读后感。读后感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之后,把感想体会最深的一点或几点写下来形成文章,它是在认真仔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中生发出来的,因此是有感而发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可以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写读后感。例如 《鲁宾逊漂流记》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在逆境中的生存之道,鲁宾逊的做法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启示。学完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以 《如何生存》为题写读后感,进行迁移训练,在这次习作中,我班有的学生认为勇敢和乐观是生存的重要条件;有的学生认为智慧最重要;有的学生联系实际、联系媒体报道,从鲁滨逊的生存想到了自己的生存。这样,从不同角度引发的读后感,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作品内容,还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