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珠三角A市为例
2017-04-12唐伶
唐 伶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2)
经济管理研究
新常态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珠三角A市为例
唐 伶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2)
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珠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中曾面临全国共性的政策落实走样、融资难、科技创新平台不完善、科技绩效滞后等主要问题。通过人事、金融、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等改革,摸索出了可行性较强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
新常态;科技创新;发展路径;珠三角
一、引言
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经济增速放缓、贸易增长乏力、投资深度调整”的特征。经济复苏将更多依靠科技进步与运用,引领新常态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作为支撑。但创新效率不高和多年来形成的过分依赖土地、人力等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发展的方式成为制约我国今后发展的严重掣肘。接下来,很有必要科学部署好我国各区域的科技创新发展路径,为成功实施以创新驱动为基本发展动力的新经济增长模式打下扎实基础[1-1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明确指出国内8个科技创新领先区域中,广东创新综合能力排行第二,创新绩效与企业创新领先于全国。珠三角既是广东的创新源地,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试点区域。A市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珠三角经济强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其创新驱动道路已初现成效,能为我国其他区域提供重要借鉴。
二、A市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扶持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
从法律环境来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专利法》《科技进步法》等法律中对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有所涉及,但原则性表述为主,实操性不强。近年,广东省出台了《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A市也颁布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一轮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助推科技创新的惠企政策。据对A市的调查,少有企业或其他创新主体对之有较好的了解。由于创新主体缺乏对政策的了解,大多优惠政策未能很好地吸引力他们,也就使得创新主体难以充分的依据政策科学设定发展目标,更难涉及到对政策的灵活运用了。
(二)“融资难”困惑创新主体
在我国,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主要有政策性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贷款、股票或证券市场融资、企业内部筹资[13]。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科技创新主体多属于社会信用与担保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其实它们是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不大。再加之该群体一般不具备上市条件、现有的风险投资机制又不完善等诸多因素致使民间风险投资、股权与债券融资等在西方国家常采用的融资方式在A市的中小微企业中占比极低。A市科技创新主体从融资上虽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性支持,而实际的融资成果还不乐观,主要以自筹来获取资金的现状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
(三)科技创新平台覆盖不均,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高水准科技创新平台,能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环境中集聚科技创新核心力量。很多创新型国家将搭建高水准科技创新平台视为推进创新活动的主要路径、和通向快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当前A市的科技创新平台搭建工作日渐完善,并己初见成效。但也存在资源整合不足、区域投入不均衡、重复建设率高、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很多研发人员甚至不知道有这些服务平台或者不了解平台服务内容,因而也就难达到服务企业的最佳效果。
(四)科技创新产出不高[14-15]
科技创新平台包含研发、产业化、公共服务三大模块。创新资源进入研发环节后,通过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产生成果。产业化平台是促进该成果实现经济价值的帮手,而公共服务平台则为前两个平台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持。技术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创造价值,而A市因科技创新平台不完善,很多企业仍主要靠单兵作战进行产品研发及科技创新,善未广泛形成科学、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仅少数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展研发工作,这直接影响到技术的扩散与转移程度,甚至涉及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虽然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并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其中主要是大型企业参与建设,而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中小微企业能力薄弱、创新投入少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样一来,大量宝贵的创新资源被耗费,而成果却不大。
三、科技创新路径的探索
近年,A市及时把握了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认清自身优势与上述不足的基础上,开始了下列科技创新路径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创新科技创新政策落实途径
1.优化政务服务系统。一是建立市级的行政服务中心。督促各行政审批部门将审批队伍、事项、权限进驻中心,不断规范、优化审批的办事流程与材料、办理时限,做到“一门受理、限时办结”,让企业群众“少跑腿”,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二是科学结合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理念,积极整合各部门业务系统,化多部门分头受理为统一申办受理,做到“一网受理、后台分发、限时办结”,简化企业办理审批事项流程,足不出户即可轻松完成审批,简化企业办事流程。三是搭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各镇区、村居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督促工商、食药监、人社、卫生计生等8大类群众密切相关审批服务事项进驻专业镇区分中心,同时探索实行法人事项进驻,不断提升政务服务在专业镇区覆盖水平。
2.多渠道解读创新政策。一是积极开展政策宣传与培训。2015年全年共举办科技和知识产权政策解读、业务宣讲以及生产力大讲堂等各类培训90多场,培训人员近万人次。编印和发放国家、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汇编和《A市科技业务一本通》宣传手册共6 000多本,受到广大企业和科技人员的欢迎。此外,A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还经常到专业镇区授课,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宣传效果。二是营造全民创新氛围。制定系列政策宣传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解读A市推进全民创新的意见和政策。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专题记者会、组织媒体采访创新人物、编印支持大众创业·扶持万众创新政策指南、制作我要创业VCD等方式宣传创业扶持政策,来激发市民创新、创业热情。三是打造文化创意大赛品牌,连续举办赛事,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意活力。如通过举办广东(A市)文化创意设计大奖赛及游戏游艺产品优秀文化创意大赛,甄选出各类优秀游戏游艺设计产品、文化创意作品。与此同时,设计师分享沙龙、高校企业宣讲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大赛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有才华的设计者及设计单位踊跃参与,突破创新。
(二)加强科技金融融合,破解“融资难”
1.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一是率先建立省级众创金融街示范点。促进创新、金融、人才等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利用,积极推行“众创+金融”的发展模式。二是完善财政投入的分担与风险补偿制度。2015年筹备了省、市、开发区共建1亿元规模的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设立了开放式科技贷款平台,并通过科技支行放大形成了10亿元的授信额度。2016年已向73家企业发放两批科技贷款,合计4.81亿元。目前积极筹建2亿元规模的市级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筹备规模为4 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力争2016年实现科技信贷工作覆盖全市。三是创建企、政、社共同投入的创新、创业投资基金。2015年地方财政建立了10亿元规模的创业引导基金,注册创业投资机构33个,注册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64亿元。科技金融的发展,有力推动了A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来融资的步伐。2015年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16家,它们获得的募资额达230.05亿元。四是A市设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A市赛区。举办A市首届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对获奖企业、团队将予以最高200万元补助。
2.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陆续引进渤海、东莞等股份制中小银行和东亚、恒生等外资商业银行,并在小榄、东凤、古镇分别成立了3家村镇银行,目前共有银行机构27家。二是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自2009年开展该试点工作以来,在专业镇区先后成立了20家综合类和3家特色类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共40.41亿元,这些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发挥“小额、分散、快捷”的特点,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成为银行机构的有效补充。三是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陆续成立了A市银达、菊城、A市中盈盛达等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合计10亿元,它们为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提供担保服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3.开展转贷方式创新试点。设立15亿元的融资专项扶持金,督促银行机构充分利用该扶持金,降低“过桥融资”成本,真正帮助企业摆脱“过桥融资”难的困境。截至2016年5月末,已使用专项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过桥融资资金53.77亿元。发展创业投资行业,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全市现有创业投资基金35支,创业投资管理机构8家,资金规模约70亿元,已投项目逾130个,投资金额达45亿元,市内一批上市后备企业或科技创新型企业获得了投资。
4.致力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筹资。截至2015年底,A市境内外上市公司2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1家,100多家企业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累计达469.12亿元。同时,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投资。现在A市共有与创业有关的投资基金35支、投资管理机构8家,资金规模约70亿元,已有130多个项目获得投资,所投金额实现45亿元,其中市内部分科技创新型企业或准上市企业获得了投资。
5.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推广财政后补政策。从2015年起,A市全面推广后补助政策,主要包括研发费补助、科技创新券、高新认定后补助、新型研发机构创建或运营后补助等新型支持方式,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券为例,A市从2015年起正式开始实施,是全省首批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的城市。针对主营业务收入2千万至2亿元的规上工业企业发放20万元重点券或10万一般券,对其他中小微企业发放5万或2万元服务券,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活动和购买科技成果或科技服务。2015年A市180家企业获得了356张科技创新券(面额为1 896万元),其中227张兑现(总额1 244.16万元),兑付总额创全省第一。2016年A市进一步加大了创新券政策的实施力度,首批发放了4 500万元(服务券1 500万元,重点、一般券3 000万元),企业反应非常踊跃,服务券在1天之内派空,重点券、一般券3天派完。
(三)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1.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和研究机构深度合作而形成的新型研发机构,能有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助推产业的转型与升级。A市本着产技结合、研孵结合、海内外结合的原则,不断纳海内外“军工与央企、高校、研究院所”的创新资源,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平台。目前引进了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A市分中心、广东省科学院A市分院等高端创新资源,积极组建“A市智能机器人研发及应用公共平台”“智能物联网应用平台”和 “广东快速制造(3D打印)应用技术研究院”。2015年A市有新型研发机构:市级24家、省级6家、市级培育单位12家。他们作为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生力量,为A市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2.建设A市特色孵化器体系。一是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对获奖企业、团队予以最高200万元补助。目前已举办A市首届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全市有203家企业、61支团队报名参赛,报名数量全省排第三。二是认定了一批有一定承载能力、配套完善、创业条件良好、兼具创业指导服务,并具良好产业基础和孵化特色的社会资本建设的创业园区。如美居创业园通过互联网+家具产业的发展模式,为传统的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富元四季青服装城通过提供便利的创业服务和上下游产业配套,聚集了上千家“互联网+服装产业”的创业型团队,助力创业者快速成长;760文化创意园以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产业为基础,聚集特色文化,形成了规模发展效益;某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创、学、研的结合,实现了创意、创业与知识的高效转化;游戏游艺创业园充分利用本地游艺制造优势,着力推进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2015年全市拥有27家孵化器,其数量实现翻番;孵化面积49.35万m2。此外,A市还积极打造“A市创客·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整体品牌,2015年新增省级众创空间4家,“A市创客·众创空间”2家。
3.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完善线上线下平台服务,以“87218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完善线上平台服务。在原有产业集群展示、闲置资源招商等模块的基础上,增加“助保贷”专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模块,升级平台网络,充实平台内容数据,优化服务功能及运营管理系统。积极开展线下服务活动,在专业镇区开设服务窗口,贴近企业服务。二是开展“互联网+2015A市中小企业扶苗行动”,分别为2 200家、2 630家小微企业免费搭建网站和手机网站,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开辟了新途径。
(四)加快创新环境的建设,提升创新产出
1.聚集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创新。一是以推动博士后事业发展为抓手,做好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推动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截止2016年5月,A市共有11家博士后工作站、3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招收了128名博士后,现34名在站,94名出站,留在A市的60名,他们为A市培养造就一支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打下了基础。二是出台有关紧需人才的引进、培养政策,加快培育高层次人才。针对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基因工程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千人计划”工作,A市现引进培养了“千人计划”专家7人,其中4人纳入科技部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3人纳选为首批“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业的领军人才。积极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的团队,当前省市级创新、创业的团队达1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和院士工作站分别增至9家和7家。三是努力搭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园建设。举办人才创新生态高峰论坛,落实高层次人才居住保障政策,并在留学人员创业园配置了108套人才公寓专供入园企业的工作人员使用。
2.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创科技创新成果。市财政规划在“十三五”期间投入30亿元,引入高水平的综合大学和高质量的特色学院,形成与产业发展相贴切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与英国、德国、美国、瑞士、葡萄牙、以色列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的国际高水平科技应用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多途径探索校、企合作,切实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企)业间的互动,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教学与产业的联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深度结合。鼓励职业院校和中小微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利用双方已有资源,引进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推进产品开发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探索技术入股的改革思路,完善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个人奖励政策与措施,创建有利于科技人才迸发创新活力的良好环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实施创新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它们直接联结科研机构、大学及市场、消费者,是整个创新系统的核心。加快培养创新的重要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激发其创新活力是推进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A市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培养高新技术企业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关的财政奖励与补贴、人才考核、以积分来入户、入学等全方位扶持政策,充分利用省级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的专项扶持资金。2016年A市进一步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资助标准,由原来的认定企业10万/家(复审5万/家)提高到20万/家。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的企业产品补助由原来的1 000元/个提升至3 000元/个。2015年A市325家企业申报了高新技术企业,其中277家通过了认定,实现208家净增,现总数达427家,增长了94.98%,增速列全省第一。目前获得批准进入省级高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的达271家,列全省第四。享受了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待遇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90家,增长了74.3%。获得2015年度省财政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2.168亿元的支助。2016年度已获省提前下达的高新企业后备企业培育专项金3 490万元,金额排名全省第一。
4.强化知识产权的运用与保护。一是完善知识产权执法管理体制,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二是发展与知识产权相关联的服务业。推进知识产权质押工作的开展,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实现专利与金融、市场的对接。三是优化专利政策。向发明专利、专利公共服务平台、专利运营、专利导航、重点企业培育等方面倾斜政策。鼓励发明创造,提升专利质量及其产出质量,重点资助发明专利的授权、PCT国际专利申请及有效发明专利的维持,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的资助额已从5千元/件提升到1万元/件。2015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4 867件,增长了45.3%,发明专利授权量992件,增长了96.4%,PCT专利申请量101件,增长了38.4%。2016年1~5月,发明专利申请量2 770件,增长115.9%,发明专利授权量558件,增长62.7%,PCT专利申请量59件,增长67.6%。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为15.34%,增长1.3倍,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为51.83%,增长75.9%。四是促进专利技术与A市产业发展深入融合,避免出现“挂在墙上的专利”。针对A市产业相关的电动汽车、3D打印技术、可穿戴健康医疗设备、五金锁业、海洋工程装备开展专利导航项目工程。五是推广灯饰知识产权维权中心成功经验,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统筹建设黄圃家电、大涌红木家具行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形成跨区域联合执法网络,为自主创新保驾护航。加大对电子商务领域专利行政执法的力度,强化对展会和专业市场知识产权的保护,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基地。制定知识产权重点保护企业制度,将专利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维护知识产权的信用系统。
四、结语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当前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全球产业革命不断提速,并对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需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力度,打通通向强科技的通道,进而推进产业、经济及国家的发展。在全球竞争激烈的新常态下,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强调了基于创新的发展,让更多有先发优势的创新来引领中国的发展。珠三角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不断推进创新工作开展。A市在这轮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开展了一系列全国典范,这不仅为其自身发展赢得了优势,更为我国其他区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进而推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1]韩振海,李国平.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4-26.
[2]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2011,(12):1-5.
[3]裴改.环境技术对全过程管理的影响研究——来自2001-2010年我国省份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研究,2014,(6):105-109.
[4]许卓云.围绕产业升级探索广东转型改革[J].南方经济,2015,(1):117-122.
[5]陈昭,杨艳美.技术冲击与我国经济波动——基于技术溢出视角的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5,(1):14-19.
[6]温小霓,李俊霞.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8-67.
[7]习近平.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J].中国总会计师,2015,(11):8.
[8]郑茜.广东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研究:借鉴美、日经验[D].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5.
[9]初海英.内蒙古科技创新效率研究[HTK]——以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J].财经理论研究,2016,(1):34-43.
[10]王永利.对世界经济新常态的新思考[J].国际金融,2015,(1):9-12.
[11]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4-19.
[12]张天桂,盛垒,薛安伟,等.分化复苏的世界经济:新引擎、新风险、新常态——2016年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16,(1):10.
[13]李建华,李琳,毛刚.科技经费投入视角下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3):94-98.
[14]庞瑞芝,范玉,李扬.中国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0):37-51.
[15]吴芸.政府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40个国家1982-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1):16-22.
[责任编辑:刘 炜]
10.3969/j.issn.1672-5956.2017.03.008
2016-10-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集体劳动争议的转型态势与处理制度研究”(14YJA820026);
唐伶,1974年生,女,湖南长沙人,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箱)tang.ling@hotmail.com。
F
A
1672-5956(2017)03-0052-0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中山工业史研究”(GD16DL11);广东省教育厅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基于胜任力视角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2015GXJK176);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重点教育研究项目“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稳定研究”(GDJY一2015一D-a005);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示范基地”(S-SFD20140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级市获立法权背景下的地方立法人才培养研究”([2015]173号670S-JY201502)